浦江旁的思绪
浦江,它见证了我与父亲的往事。 如今,我工作的办公楼就依在浦江旁边。工作之余,我会站在窗前眺望浦江,还会经常利用休息和值班的时候,到江边走走,呼吸一下室外浦江的新鲜空气,浏览浦江两岸的风光,时而会产生联想翩翩,回忆起我与父亲的浦江情节。 滔滔浦江水,绵绵父子情。由于孩童时家就在浦江边,又是在浦江边长大,所以我对浦江的情感是特别的深,这是我最早对父亲开始有记忆的地方,这也是我梦想和幸福开始的地方。 童年开始的亲情,似乎就在昨天,浦江边我与父亲的故事有了序幕。从小时候父亲搀扶我学走路开始到后来我搀扶着父亲漫步,这四十八年间,家有了很大变化,我们子女都逐渐独立,也为人父母,父亲也人到暮年直到离开我们,但唯一不变的是那浦江边海关钟楼所敲打出美妙的钟声和我与父亲的亲情。 多少次我与父亲就沿着浦江旁外滩的江堤,从家旁边的外白渡桥开始一直到十六铺码头折回。边走边谈,谈学习、谈工作、谈家庭,从中沐浴父亲的教诲和关爱;有时走着走着,父亲会发出朗朗的笑声,有时会凝视着江面沉思,我想浦江同样也会钩起父亲对往事的回忆;在无数次的交谈中,我懂得了许多哲理,感悟到父亲他那为人处事的坦诚和军人特有的品格。我多么渴望这情景能够定格,能够重现,但如今却只能用美好的回忆来追忆我们父子间的情感故事,只有浦江能够见证我与父亲的过去和亲情,我也只能一人独自在浦江边静静思念,去想念我的父亲,这也许会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安慰。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爸爸每每从部队探亲回家,总有做不完的家务事。不是把锅碗瓢盆擦睁亮,就是把被套床单洗了又洗,要不就把屋粉刷一遍,或是将旧家具油漆一新;临走的时候,买来了油盐酱醋,扛回了大米,总想帮妈妈多做一点事,他是一位勤劳的人。在他的内心,总感到有点愧对家庭,他知道妈妈一人带三个孩子不容易,因此探假时是他最好的弥补时机,也算是对家尽的一点责任。 文革的时候,到处都在打砸封、资、修,我们大楼里的部队孩子基本上都参加了红卫兵和红小兵,跟着大哥和大姐去看抄家、斗地、富、反、右。那时是停课闹革命,不上学,在家办小小班,一对一,一帮一,一对红。爸爸每次从部队回家,都要把我们三个孩子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要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就要认认真真地学好文化,不要在外面参加那些无聊的游戏,要听老师的话。所以我们从来都不会在外面捣乱,也不歧视那些被专政所管制的“邻居”,大楼里的人都夸奖爸爸是个好人。 放学了,楼里的孩子基本上都要跟我到军港码头去玩。有几个同学的爸爸不是海军,就混在我们中间,站岗的叔叔认识我们也就放行了。浦江边停靠在码头上的军舰,随浪不时地摇晃,望着在甲板上操练的水兵,我们几个孩子也会学着模仿了起来;有时叔叔休息的时候,会同我们一起玩,把水兵帽戴在我的头上,让飘带随风飘起,我顿时就感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兵”了;有个叔叔练习摔缆绳,那动作非常好看,我也试过,就是不行,叔叔说等以后长大了一定能行,所以我就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当解放军。在浦江旁的军港码头上,我们几个孩子一直要玩到天黑才回家;有时大礼堂放内部电影,那更是要早早地抢个坐位,因为打仗的电影是不能不看的。儿时的我就是这样在浦江边的军营里成长过来的,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太深,也使我在浦江边有了要成为军人的梦想。我高中毕业参加上山下乡就是从浦江的十六铺码头上的船,成为了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到后来我参军到成都空军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实现儿时的梦想,也是从浦江的十六铺码头上的船,我与浦江的情感太深。 如今的浦江,水变得清澈了,两边的景色更美了,还能时常看见那飞翔在空中的海鸥;江面上那缓缓游动的巨轮,不时地拉响汽笛声,回荡在浦江上空,与海关的钟声一起共鸣,似乎是一曲美妙的交响乐,那样的动人,那样的美好,浦江对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浦江旁的思绪将永远会延续我对父亲的怀念。 大海 2006-8-18 |
浏览:80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