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是不是跟性格有关,自从记事以来就很讨厌评书中那些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美男子。就如同我在听《三侠五义》时不喜欢白玉堂一般,在听《隋唐演义》时同样不喜欢罗成。
不得不承认时间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一眨眼,距离初听评书的年代已经过去十多年,虽然依旧反感那些自以为是的帅哥,可对某些人、某些事物的看法却再也无法用当初那简单的好恶来下定义。就如同我开始赞同白玉堂入开封府之前的蔑视权贵一般,同样开始欣赏罗成处理事情时的坚定决绝。 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下笔去写罗成,总觉得这样一个羁傲复杂的灵魂不是我用文字可以触及的。无论是在原著中还是在评书艺人的口中,他都是这场战争中最难以理解的人物。于是我只有抛开旁观者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即使如此,也无法完全说得清、道得明。 很多人说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乃大奸大恶之典范;也有些人,当然那只是极少数人,说他忠孝仁义俱全。 背叛大隋,是为不忠。却在镇守紫金关之时,被殷齐二王陷害,明知出战必死,仍对家将言道:“自古忠臣不怕死。我但求报国杀贼,那里顾得身躯?”带伤出阵,连挑敌军十八员上将,最终兵尽粮绝,死于淤泥河乱箭之下。 逼死义父,是为不孝。却在舅母寿宴之上,为全大局,抛却身份与一帮本是对立面的响马结拜,自此生死同心患难与共,踏上一条不归之路。 心狠无情,是为不仁。却在面对连父亲都不肯相认的兄长姜松之时,通情达理到令人瞠目,一手撮合全家团聚。 辜负旧友,是为不义。却只因秦琼一封书信,甘愿冒连累全家之险,千里迢迢赶往瓦岗大破长蛇阵。之后更不惜以身犯险,在铜旗阵中卧底多时,只为保全众家兄弟。 一直觉得他像有双重人格似的,矛盾,甚至极端。残忍的背后是善良,冷血的尽头是热情……交织着,纠缠着,看似格格不入却又有着一种调和的平衡感。从来不曾想过这两种性格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此和谐,如此水乳交融。 前些日子看了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不喜欢那里面对罗成形象的塑造,却对他离家出走时那几句铿锵有力的台词记忆尤新:“我要忠,也不忠杨广这样的暴君!要孝,也不孝一个贪图名利的父亲!要说不义,我见死不救那才叫不义!”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人物其实也并不复杂,他所做的一切,出发点很简单,因为理想,因为信念。 或许揭竿起义对于瓦岗众英雄来说,不仅仅是为天下苍生,更是命运赋予的一种契机。当单雄信选择以七省绿林之势对抗朝廷的时候,当程咬金选择劫皇杠的时候,甚至当裴元庆选择倒戈的时候,我知道他们其实是没的选择。他们殊途同归,因为出身因为贫困或者因为奸臣迫害而走上了同一条道路,起义是他们唯一能做的,在拯救黎民之前,起码可以先拯救自己。 不过有一个人不同,那就是罗成,他是有的选择的。那个家世显赫、势力庞大、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的少保千岁,有着无限美好的前程,可他还是选择了起义,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可知的未来。这其中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秦琼的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他自己的理想,就像在单老的书中他对母亲说的那样:“大丈夫生在乱世之间,理当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我们的目标是重振乾坤,另立明主!” 虽然说出身并不能决定一切,但毫无疑问,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整个人生,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力。所以我始终觉得罗成反对大隋的理由是最纯粹的,仅仅是因为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鸿鹄之志,以及由此带来的决不回头的勇气和意志力。 不否认罗成的心狠手辣,翻脸无情,这是他的缺点,同样也是他的优点。 逼死义父丁延平,确是不仁不孝。可是从罗成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那时他已被丁延平识破了瓦岗间谍的身份,亦已明了他大破长蛇阵的事实。若不杀人灭口,死的将是他自己。 一个愚忠于大隋,一个想要改天换日,二者无法共存于世上。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我各为其主,只有兵戎相见。 逼死杨林,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当时放杨林一马不是不可以,只是以往的教训已经太多。 表兄太善良,太感情用事,为报知遇之恩三次放过杨林,留下无边后患。同样的错误我罗成不会再犯! 该杀就杀,绝不拖泥带水,坚决果断到让人有些寒心,这正是罗成与秦琼最大的不同。 大隋亡国,无所谓 义父死了,不要紧 杨林死了,没关系 只要我还活着 只要兄弟们没事 只要理想还在 有时候事业真的比一切都重要,对它的执著能够让人放弃一切,包括恩情。 在洛阳养病经年,得单雄信悉心照顾,痊愈之后归顺李唐,毫无留恋。 书上的写法,是听了母亲教诲,不愿为单雄信一人而与包括表兄在内的众多朋友为敌;评书中的说法,是折服于李世民的个人领导魅力,很清楚王世充并非明主。其实应当是两种原因都有吧,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后者。 两军对垒的那一刻,他站在路口,巨大的路标矗立眼前,一座指向生,一座指向死,他很清楚自己该走哪一条路。 你待我恩重如山,但我,却不可以为了你而背叛理想。 单老的评书中,罗成在进唐营之前默默叨念:良心丧于困地。 忘恩负义不难,能够向自己坦诚这个事实,却不容易。 人心都是充满矛盾的,无论多么坚强,也会在情与理之间不知如何抉择。 面对杨林,秦琼犹豫在恩仇之中; 面对单雄信,瓦岗众将徘徊在忠义之间; 纵然是英明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前,也一度在权利与亲情之间踌躇。 可以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心意做决定,不带一丝犹豫的,唯有罗成。即使他知道某些决定会给他带来种种麻烦:误会、纠纷,仇恨、还有世人的唾骂…… 用傲慢和坚持来对抗悠悠众生之口,罗成算是做得足够好了。对于这样一个执著、坚定、甚至有些悖德的男人,我始终不愿单纯的讨论对与错,只是由衷地被这种完美到近乎残酷的处世方式折服。 |
浏览:202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