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网同名馆__杨开慧烈士纪念馆
网同名馆

蝶恋花——毛泽东与杨开慧

谢志高

  1959年国庆,北京,中南海。辽宁部队歌舞团编排的大型舞剧《蝶恋花》正
  进行汇报演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观看。演出期间,毛泽东多次给予热
  烈的掌声,随后,又先后五次观看演出和接见演员、创作人员。他老人家以这种
  特殊的形式寄托对杨开慧的深深哀思和无限怀念。也许是天地有灵吧!1990年11
  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60周年的时候,杨开慧汉白玉石像安放在杨开慧烈士陵
  园。石像揭幕那天,当覆盖石像的红色绸布徐徐拉开的时候,刹时天空中霞光万
  道,一群群蝴蝶围绕着石像盘旋、起舞,好一幅壮美的“蝶恋花”图景。成千上
  万人目睹了这一奇异的自然景观,惊叹不已!当历史跨入今天——公元2004年,
  抚今追昔,当我们沿着毛泽东和杨开慧革命与爱情的足迹寻访时,无不为之感叹
  、激动、肃然起敬。
    一、相识
    1913年初春,古城长沙,在一条僻静的街道上,走来一个气宇轩昂的年轻人
  ,“人字形的短发,分披在两鬓;目光谦抑而潜沉”,看上去不过二十岁。灰布
  长衫,左手一把桐油竹伞,右肩挎一个蓝布包,黑色的粗布鞋,从鞋上的尘土,
  可以看出,年轻人远道而来,风尘仆仆。
    这个年轻人叫毛泽东。几天前,他从朋友处听到一个消息:湖南省第一师范
  发出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他急匆匆
  地赶来报考。结果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同时,年仅12岁的杨开慧随父亲杨昌济迁居长沙,住在离第一师范不远的天
  鹅塘“板仓杨寓”。教师中,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影响最大。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
  的课。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杨
  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但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他在日
  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
  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
  殊为难得。”
    在杨家,毛泽东是常客。遇到不懂的问题,毛泽东总是登门求见。杨先生和
  毛泽东之间无拘无束纵谈天下大事,谈论治学之道,气氛十分热烈。这时,杨开
  慧总是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想着,很少插话。毛泽东颇有见地的宏论,壮怀激烈
  的情感和崇高远大的抱负,深深地拨动了杨开慧的心弦。后来,杨开慧也参与了
  讨论。话越说越近,心越贴越紧。他们之间朦胧的恋情,从一开始,就不是花前
  月下、卿卿我我,而是从对人生崇高境界的共同渴望和追求开始的。以后的日子
  里,毛泽东送给杨开慧的不是鲜花和蜜语,而是用心血凝结而成的日记和文章。
  杨开慧同样是用慧眼、心灵,阅读、感悟毛泽东的日记和文章,学习他的思想方
  法,领会字里行间跳跃的人生火花。
    客厅里的讨论和交流越来越频繁,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思想、情趣、爱好也越
  贴越近。有一次,毛泽东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体
  育之研究》,他在文中写道:“国力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
  可忧之现象也。”他提出了一个响亮而新鲜的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
  其体魄。”这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
  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并潜心实践心中这个强烈的
  信念。寒冬时节,他用冷水沐浴;大雨滂沱,他在野外奔跑;江河湖泊,他去搏
  击风浪。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杨开慧也坚持冷水浴、深呼吸、常吃硬食等锻炼方
  法。她在作文中写道:“要救国就要锻炼强健的身体。”
    日子过得真快。一晃眼,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度过了五年的学习时光,1918年
  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而与此同时,杨昌济应蔡元培之邀
  ,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杨开慧随全家迁往北京。此刻,一种说不清的依恋之
  情在毛泽东和杨开慧心中潜滋暗长。这是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第一次惜别。
    二、相恋
    1918年8月15日,一辆北去的列车从长沙出发驶向北京。从登上火车的那一
  刻,毛泽东的心就和火车一起跳动起来。这是他带领新民学会24名会员为参加赴
  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长途远行,对于毛泽东来讲,胸中还别有一番情愫在牵
  动,他马上就要见到日思夜想的杨开慧了。
    8月19日,毛泽东一行到达北京,和蔡和森、罗学瓒等人住在地安门内三眼
  井吉安东夹道7号一间狭小的屋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过着清苦的生活
  。”这时,湖南陆续到京准备赴法的青年已达50多人,是来人最多的省份。毛泽
  东起草了一个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计划,交有关方面协调,为筹措路费四处奔
  波。”
    在毛泽东等人的周密安排下,第一期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都分赴各预备班学
  习了。事情有了着落,毛泽东舒了一口气。为了主持以后几批湖南青年赴法事宜
  ,毛泽东决定暂时留在北京,但盘缠所剩无几,维持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必须
  尽快找一个立足之地获得生活来源。
    于是,他找到了杨昌济先生家。当他要求杨昌济为自己找个立足之处时,杨
  昌济爽快地答应下来。
    第二天,杨昌济来到学校,见了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把毛泽东的情况描述了
  一遍,请他设法。李大钊沉吟一会,说:“第二阅览室缺人手,就不知你介绍的
  人愿不愿意。”
    “肯定会愿意。”杨先生替毛泽东表了态。
    毛泽东来到第二阅览室。听介绍,他的工作是登记所订15种中外文报纸,登
  记每天来阅报的人的姓名。李大钊似乎有些难为情地说:“润之,这项工作很轻
  松,工资也少,每月只有8块银元。”
    “够吃饭就行。”毛泽东说。一直以来,毛泽东在物质享受上,不同别人比
  ,只与自己的过去比。8元,同教授的二三百元相比是少了,但他很满足。
    上班后,毛泽东感到很惬意。报纸来后,他可以先睹为快,这在长沙是无论
  如何做不到的。尽管地位低微,常受到一些名流的冷遇和白眼,但有幸身处北大
  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有机会同蔡元培、李大钊等人朝夕相处,时常感受到
  新的革命思潮的波翻浪涌。
    在北京的日子里,毛泽东经常去杨家看望老师,有时也在杨家吃住,与杨开
  慧有了更多的接触。在毛泽东的指导和帮助下,杨开慧阅读了《新青年》、《每
  周评论》、《新潮》、《新俄罗斯研究》以及英文版的《布尔什维克》等革命书
  刊,接触了许多革命青年,了解了更多的社会实际。
    在心心相映的接触中,杨开慧陶醉在高尚和浪漫的爱情梦想之中。她对毛泽
  东的爱慕之情,是那样富有个性。她虽然爱毛泽东,“但绝不表示”,因为他“
  不要人家被动地爱”她。杨开慧后来回忆说:“我们彼此都有一个骄傲脾气,那
  时我惟恐他看见我的心(爱他的心)。”“他因此怀了鬼胎,以为我是不爱他。
  但他的骄傲脾气使他瞒着我一点都没有表现……”
    爱情成为了甜蜜而痛苦的心理感受,特别是在离别的时候。因此,当毛泽东
  要去上海时,两人彼此心照不宣,相约分别后互通信息。1919年4月,毛泽东离
  开北京转道上海回到湖南,在长沙修业小学任教。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称呼
  已是一个字:润。毛泽东回信,称呼也是一个字:霞。
    三、相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和杨开慧积极投身于这一滚滚的
  爱国洪流。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著名刊物《湘江评论》,他在《湘江评论》上发
  表文章《民众的大联合》,每期连载,他在文中大声疾呼:“国家坏到了极处,
  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办法,改造的办法,就是民众的大
  联合。”他号召广大民众,“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
  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在北京的杨开慧每次收
  到毛泽东寄来的《湘江评论》,都会激动不已,她完全被毛泽东“指点江山”的
  革命气概,那激扬文字的反潮流精神振奋了,鼓舞了。她摒弃封建的旧文体,坚
  持用白话文写作,抨击弊政,同封建势力决裂。毛泽东和杨开慧共同的心声汇聚
  成了时代浪潮的一声声呐喊。
    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驱张”代表团第二次来北京,杨开慧在日记中写
  道:“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地爱他;自从听到他
  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
  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
  如他被人捉着去杀头,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1920年1月17日,毛泽东的恩师、杨开慧的慈父杨昌济先生不幸病逝于北京
  ,在毛泽东的妥善安排下,杨开慧全家扶柩南下,将父亲归葬长沙板仓。不久,
  她便从板仓来到长沙福湘女中就读。
    她鼓动同学上街游行,参加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全省“驱张”的斗争。当学
  校当局阻挠学生上街,锁上大门,理化教员施庄克还打了学生时,她怒不可遏,
  与蒋英等同学冲上前去,高喊“不许打人!滚出去!”吓得施庄克抱头避走,然后
  她与同学一起冲出校门,涌上街头。在杨开慧等进步学生的冲击下,这所学校已
  不再是一潭死水了。
    有一天,杨开慧来到周南女校,听到一片哭声,一问,才知道是做童养媳的
  女学生袁舜英,因不堪丈夫的虐待,投塘自尽,留下一封极为悲痛的绝命书。同
  学们念着,听着,不禁都哭了起来。如何对付这一事件,伸张正义,她带着大家
  去找毛泽东。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她带领大家马上行动,到大街上宣传,在校刊
  上揭露真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这一件事很快传遍了长沙全城,激起了社会各
  界的公愤。
    当时的长沙与全国各地一样,山雨欲来风满楼,革命形势一触即发。新的革
  命形势,迫切需要一个革命的政党来领导、来组织、来发动。1920年7月,毛泽
  东和何叔衡等为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给党的创建作好思想理论准备,决定在长
  沙创办文化书社,发行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刊物。杨开慧积极协助毛泽东进行这
  一工作。办书社经费不够,她就与母亲商量,将用来维持生活的父亲去世时北大
  同事送的祭奠费拿出来资助。这期间,杨开慧还常随毛泽东去工厂、街道、农村
  、学校,把马列主义通俗读物和进步书刊送到工农群众手里,使文化书社不断发
  展扩大,影响日深。杨开慧的思想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得到升华。1920年10月,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湖南成立后,她就成为第一批女青年团员之一。
    192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外地从事革命活动的毛泽东因为思念杨开慧而久
  久难以入睡,直到天空中露出曙色,禁不住情感如潮,文思奔涌。于是,一首情
  深意长、缠绵悱恻的《虞美人·枕上》,跃然纸上,表达自己对杨开慧的爱恋之
  情。词云: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杨开慧收到这首词后,激动不已,忍不住悄悄读给同在长沙福湘女中读书的
  好友李淑一听。杨开慧充满深情地说道:“他的心盖,我的心盖都被揭开了,我
  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
    1920年冬,两人相约寒假到板仓过春节,不做嫁妆,不坐花轿,不举行婚礼
  ,“不作俗人之举”,自由地结婚了。
    四、相伴
    1921年,中国革命终于迎来了黎明前的第一缕曙光,中国共产党就要成立了
  。这年夏天,毛泽东赶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新婚不久就
  要分离,毛泽东和杨开慧都恋恋不舍。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从
  上海回到湖南,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担任湘区委员会书记。在毛泽东的领
  导下,湘区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从此,杨开慧一直陪伴在毛泽东身边,用自己的
  全部身心支持毛泽东从事革命事业,两人相濡以沫,一起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
  、艰苦的日子。1921年秋,杨开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的女
  党员之一。
    不久,为了掩护毛泽东的活动,杨开慧毅然辞去了岳云中学的教师职务,接
  来母亲一起住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所在地——长沙小吴门清水塘22号。当时,
  毛泽东的公开身份是湖南第一师范国文教员和一师附小主事,他的为数不多的薪
  金便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杨开慧虽出身名门,但却立志要像“平民”一样生
  活,她穿得最多的是大布衣。
    在艰难、危险的斗争环境中,杨开慧一直负责湘区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
  。她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各个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毛泽东的指示。并多次
  随毛泽东到长沙新河火车头修理厂铁路工会和第一纺织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为工人夜校讲课。此外,杨开慧还经常帮助毛泽东草拟签发文件,整理材料,热
  情接待来访的工人、农民、妇女和学生,辛勤处理区委机关的大量日常事务,并
  常常为深夜前来开会的同志站岗放哨。1921年8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
  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杨开慧利用自己担任省学联干事的身份,为自修大学筹集
  经费。自修大学为早期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干部,何叔衡、毛泽民、毛泽覃、罗学
  瓒、夏明翰等人都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1922年,毛泽东又创办了湖南青年图
  书馆,杨开慧担任该馆的负责人,主持馆内一切事务。当时,图书馆内还设有秘
  密阅览室,藏有《新青年》、《先驱》、《赤光》等进步书刊,吸引了不少年轻
  人。1922年10月24日,毛泽东和杨开慧爱情的结晶出世了,杨开慧生下了第一个
  儿子毛岸英。1923年11月2日,又生下第二个儿子毛岸青。
    那时,毛泽东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家庭生活,压在杨开慧身上的工作和生活
  负担很重。毛泽东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寒冬腊月也是如此。一到晚上八九点钟
  ,杨开慧就把取暖用的烘笼给毛泽东准备好;深夜一二点钟,常起床取送临睡前
  热在锅里的‘点心’,有时毛泽东没顾上吃,她就等在旁边,待他吃完后才去睡
  。毛泽东经常夜里只睡两三个小时,清早,又出去工作。杨开慧就去整理他夜里
  写的东西。在草稿本上,凡写‘定稿’二字的,她就誊写到另一本簿子上。杨开
  慧在抄写文件时,常常把小孩的摇篮放在身旁,一边抄,一边用脚摇摇篮。
    杨开慧除了肩负起全部家务之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的事业,把全部的
  依恋和寄托贯注到毛泽东身上。在繁忙之余,面对孤灯幼子,杨开慧难免生出惆
  怅之情。而毛泽东的生活节奏太快,太强,似乎有些忽略了妻子的感受。
    1923年12月30日天色还未破晓,刺骨的寒风吹皱了清水塘一弯绿水,一钩冷
  月孤零零地挂在天边。毛泽东接到党中央通知,又要离开长沙去上海,准备赴广
  州参加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婚后三年,尽管夫妻近在咫尺,常常离多
  聚少。毛泽东这一次远行,更平添了毛泽东和杨开慧许多离愁别绪。在广州的日
  日夜夜,毛泽东无时不刻都在思念亲爱的夫人杨开慧。于是,一首《贺新郎》词
  像澎湃的激流从毛泽东心底涌出——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
  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4年12月,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毛泽东终于病倒了,经中共中央同意
  ,回湘疗养。1925年2月,毛泽东与杨开慧携毛岸英、毛岸青回韶山,这是杨开
  慧第一次到韶山。毛泽东一边养病,一边与杨开慧利用当地风俗,以“走人家”
  的形式,深入贫苦农民家庭访问、谈心,鼓励他们团结起来与地主豪绅进行斗争
  。并在毛氏宗祠、毛震公祠、郭家亭、如意亭等处办起了十多所农民夜校。杨开
  慧亲自在夜校上课,她还编写了一些通俗易懂的革命歌谣教农民传唱:“农民苦
  ,农民苦,打下粮食交地主;年年忙,年年忙,田里土里仓里光。”经过一段时
  间的发动和筹备,韶山地区相继成立了20多个秘密农会以及公开的群众性革命组
  织——雪耻会。1925年6月,杨开慧协助毛泽东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
  一——中共湖南韶山支部。随后,中共湖南韶山支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领导韶山
  农民开展了“平粜阻禁”,增加雇农工价和减轻租额等斗争。大革命的时代洪流
  在这偏远的乡村奔涌起来了。
    1926年10月,毛泽东调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成为农民运动的“
  王”。为驳斥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泽东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
  深入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村进行农民运动的考察。当时正怀孕
  的杨开慧怀着极大的激情,协助毛泽东夜以继日地整理毛泽东带回来的调查资料
  。1927年3月,毛泽东那篇影响深远的光辉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终于
  问世了,它首先发表在中共湖南区委的机关刊物《战士》周刊上,期间凝聚了杨
  开慧多少心血和汗水呀!
    五、相思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是伴随着革命的浪涛波澜起伏的,就像革命有高潮和
  低潮一样,相聚和别离、思念和等待构成了他们爱情生活的主旋律、平常事。
    1927年8月31日,一个朦胧的夜晚。杨开慧再一次目送着穿一身灰布长袍的
  毛泽东渐渐远去。毛泽东走了,走得是那么匆忙。根据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
  精神,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毛泽东赴湘赣边领导秋收起义去了。
  当时,他与杨开慧结婚7年,生下3个孩子,大的才5岁,小的才几个月。杨开慧
  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永诀。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在艰苦转战中,毛泽东深深担忧
  着杨开慧的生命安危,四处打听杨开慧的下落。他给远在上海的李立三写信说:
  “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讯处,闻说泽民在上海
  ,请兄替我通知泽民,要他把开慧的通信处告诉我,并要她写信给我。”不久,
  他用暗语给杨开慧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开始生意不好,亏了本,现在生意好
  了,兴旺起来了。”这封信经过不少周折,直到1928年初才辗转到了杨开慧手中
  。杨开慧接到毛泽东的来信,不禁喜极而哭,“他终于有信来了,我接着喜欢得
  眼泪滚流下来了。”她迫不及待地翻箱倒柜,找出一本地图,找到了井冈山所在
  的方向,也更增加了她对毛泽东的思念。由于关山远隔,音讯不通,杨开慧的心
  情日益惆怅不安。1928年10月,她在寒秋孤灯下写下了题为《偶感》的五言长诗
  ,以寄托自己对毛泽东深深的思念之情: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
  否足?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
  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
    每天在相思中掰着指头度日的杨开慧,迎来了毛泽东的生日。1929年12月26
  日这天,她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行事,使家人买了一点菜
  ,晚上又下了几碗面。……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
  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
    “思君如夜烛,剪泪几千行。”远方的心上人太令她挂念了。
    1930年秋,白色恐怖进一步笼罩着长沙。仅板仓、白水一带就有党员和革命
  群众460多人被残酷杀害。湖南省清乡司令何健还悬赏大洋1000元,捉拿毛泽东
  的妻子杨氏。杨开慧深知凶残的敌人决不会放过自己,毅然决然地安排好了自己
  的后事。她在《给一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
  那冷酷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
  有点可怜他们!这个情绪缠绕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
  。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杨开慧作好了应变的准备,她将党的文
  件和材料,密封在一个青花瓷坛里,埋在菜土底下;将一些未发出的信和诗文手
  稿藏在住房的夹墙砖缝中。当地群众多方掩护她,抓她的敌人前后两次都扑了空。
    1930年10月中旬的一天,杨开慧刚从一个秘密联络点安排完工作回来,就被
  密探侦悉。这天半夜,天黑如锅底,如狼似虎的清泰乡下五区铲共义勇队匪徒突
  然扑向板仓下屋,杨开慧不幸被捕了。杨开慧在被捕的十多天时间里,被敌人转
  移多个地方。最后关进设在司禁湾的长沙陆军监狱署。在狱中,清乡司令部5次
  提审杨开慧,强迫她交出地下党组织人员名单和与毛泽东秘密联络的通讯地址。
  她经受了皮鞭抽、木棍打、竹签扎、杠子压等酷刑,但她回答敌人的只有3个字
  :“不知道!”狡诈的敌人又把杨开慧请进有新闻记者在的客厅诱骗说,只要她
  在报上发表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马上获得自由,遭到了杨开慧
  的严词拒绝。她对前去探监的亲友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牺牲小我,成功大我。”又嘱咐说:“我死后,不要作俗人之举。”1930年11
  月14日下午1时,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9岁。
    1930年12月,正在中央苏区部署反“围剿”的毛泽东从报纸上得悉杨开慧牺
  牲的噩耗后,写信给杨开慧的亲属,在信中他悲痛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并托人辗转寄来银元30元,为杨开慧修墓立碑。
    1957年2月,杨开慧当年的好友、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
  请求抄寄毛泽东1920年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李淑一的来信,勾
  起了毛泽东内心世界难以平息的情感波澜,他满怀深情地写下感天动地的千古绝
  唱《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一曲《蝶恋花》表达了毛泽东和杨开慧深沉的爱,永恒的情。他们伟大的爱
  情故事散发的绚丽光彩,将“光辉长照后人心”,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浏览:536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1/16 10:59:4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谢志高蝶恋花——毛泽东与杨开慧(收藏于2006/1/16 10:59:48
孙国英 何少英墙缝中的爱情绝唱--板仓杨开慧故居纪行(收藏于2001/5/22 10:56:46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杨开慧 无愧于骄杨之称(收藏于2001/5/22 10:55:44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谢志高蝶恋花——毛泽东与杨开慧(访问5364次)
孙国英 何少英墙缝中的爱情绝唱--板仓杨开慧故居纪行(访问1122次)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杨开慧 无愧于骄杨之称(访问1006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网同名馆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