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
被遗忘的老英雄 作者:兰培琮 1947年6月,从山东省即墨县韩家屯带头参军入伍的韩延智同志,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位“华东一级人民英雄”。他的英雄事迹,虽然在原部队已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在华东军区和军、师、团的各级军史档案中均有记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年欢送的光荣参军的家乡、现任政府有关部门,至今却并不知晓。以至老英雄回到家乡以后,闹出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来。 前些年,戎马一身的老英雄韩延智与老伴从上海回到阔别数十年的青岛市即墨老家。一是探亲访友;二是看看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在由亲友陪同拜访有关部门的时候,却遇到了一次令老英雄既尴尬又失落的经历。 当亲友向有关部门介绍韩延智同志是家乡一位英雄的身世后,经过接待人员的一番认真查对、请示,得到的回答是:“没听说我们这里还有你这样一位英雄”。更可笑的是,有人竟将老俩口误为是“一对归国华侨的大款”,要叫人领着他们到一个慈善机构去捐款……。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让老英雄哭笑不得,扫兴而归。 一、英雄小传 韩延智,1929年9月出生在山东省即墨县丰城区韩家屯。1948年2月入党,历任班、排、连、营、团、副师长等职。 抗日战争后期,在村里先后担任过儿童团长、青救会长、民兵副队长。1947年6月,在国民党反动军队重点向山东解放区发动大举进攻的紧要关头,韩延智毅然带头报名参军上了前线。被分配在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第9纵队27师80团2营4连当战士。 在三年激烈频繁的解放战争中,韩延智是一位能打仗、会带兵的战斗英雄。他先后参加过南麻、临朐、道头、三户山、丈岭、卧牛山、水沟头、岘子湾、周村、潍县、龙山、大汶口、济南、淮海、渡江、上海七宝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2、第5等重大战役。 在1948年淮海战役中,韩延智所在的80团4连1、2班登上城头后,突破口被敌侧火力点封锁,无法进展。在这紧要关头,韩延智不顾个人安危,带头冲上去,歼灭了顽抗之敌,并俘敌6名,缴枪19支。紧接着他又第一个跳下数丈多高的城墙,向敌群猛扑过去,50来个敌人被他们的勇猛行动吓得呆若木鸡,全部当了俘虏。在他们继续向敌纵深发展时,又遭到一座楼房里敌人的封锁,韩延智立即抱起炸药包冲上去,炸毁了敌火力点,他又第一个冲上去,全歼了守敌,又俘敌50余名。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时,4连担任主攻老城东墙“选立门”的任务。24日拂晓前,4 连首先突进城内,时任3班长的韩延智,率领全班向里直插到敌人纵深的一座房子前,与担任警戒的敌一个班遭遇。因天还未大亮,敌军看不清是谁的队伍,机智的韩延智上前答话,佯称“自己人”,他指挥全班不费一弹,巧妙的将其全部活捉。紧接着他又率领几名战士迅猛地冲进这座房子里,活捉了敌旅长,迫使敌军一个旅部的官兵,全部缴械投降。 韩延智不仅打仗是英雄,而且还是一个善于带兵的好班长,他处处关心爱护战士,注重作好深入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他任正、副班长期间,全班没有一个非战斗减员,“解放”战士也没有一个“开小差”的。为此,全团在干部中曾开展过“学习韩延智带兵运动”,推广学习他带兵的经验。 由于他在历次战斗作战勇敢、机智灵活、战迹卓著,先后荣立战功11次。1948年被山东兵团授予“甲等战斗模范”;1949年10月出席27军英模代表大会,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1950年5月8日,华东军区授予他“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建国后,韩延智在坚守保卫和建设祖国海防舟山群岛的战斗岗位上,先后受到过下部队视察工作的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宋庆龄、邓小平、郭沫若、刘伯承、陈毅、叶剑英、罗荣桓、贺龙、彭德怀、罗瑞卿、谭政等老一代党、政、军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鼓励。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韩延智曾多次负伤,弹片遍布全身各处,为“三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 1986年,他从师职领导岗位上离休。离休后的韩延智,积极投身社会教育事业活动。去工矿、学校、基层部队等,讲军史、讲传统。被地方政府聘为“国防教育讲师团”、“革命传统教育讲师团”等讲师团讲师。自86年离休以来,先后进行了数百场的演讲、报告,足迹遍布江、浙、沪各地,受众达数百万人次。多次被地方政府授予“老有所乐精英奖”、“优抚对象先进个人”、“双拥模范先进个人”等荣誉。并将所获奖金全部捐助受灾对象。 二、寻访老战友 2001年12月,我在寻找烈士刘洪斌(1950年12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生前历史资料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从转业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工作的老首长陈挺同志交谈中,意外得知,他至今还保存着刘洪斌和韩延智两位“华东一级人民英雄”50多年前的珍贵历史照片。这张照片是1950年5月8日华东军区颁布命令,授予各部队战功卓著的官兵1、2、3级人民英雄称号之后,27军81师在浙江省平湖县乍浦镇隆重召开英模受奖大会上,刘洪斌和韩延智在主席台上,接受当地小学生向两位英雄献花时的情景。 当我从照片中看到战友韩延智年青时的身影后,即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后从上海警备区一位老首长的电话中得知,韩延智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调往舟嵊要塞区工作,离休后在上海。 因怀念分别已久的战友,于今年3 月中旬的一天,我和老伴搭上了南下的列车。 在上海,老战友久别重逢,令人深刻感悟到的是“光阴似箭”的真正涵义所在。当年20刚出头的小青年,如今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 此次我带给韩延智的主要“礼物”,就是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他高兴地拿在手中,仔仔细细地端相着,回忆着当年参加英模授奖大会时的情景。可是不久,他紧锁眉头,对我叹息道:“咳!那都是过去的历史啦!我们老家还没承认我这个英雄呢。”当时,我还有些不解,后来在我追问下,他才对我讲述了本文开头那段令他既尴尬、又失落的经历……。 三、英雄“户口”也应在家乡“落户” 老战士们都还记得:在战争年代,一个部队涌现出一名英雄来,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同时也是这个部队的集体荣誉,而且更是欢送他参军上前线的家乡人民和政府的骄傲。 当时,上级有个规定,谁若是在前方立了功、授了奖、当了英雄,为激励部队的战斗意志和地方参军、支前的积极性,部队团以上的政治机关,都要向其家在解放区的县级政府寄发喜报。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现在的家乡政府会不了解他的情况呢? 笔者认为:这既不能埋怨现在的家乡政府,也不能怪罪原部队的领导机关,而是由于历史上的客观原因造成的。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各级党政机关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对建国前后各时期革命历史以及英模人物事迹资料的收集整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英雄韩延智的“英雄户口”和事迹,定会在的家乡青岛、即墨的历史档案中“安家落户”。 作者系韩延智战友,原81师侦察科宣传干事。后转业在山东济南第一医院党委,现离休。 撰稿期:2002年7月 |
浏览:250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