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位谢派单弦传人刘洪源,他以业余而自娱,又因自娱而存真,他表演的不止是单弦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失传了的单弦文化!”(摘自1997年9月13日的《天津日报》)
2002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三,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谢派单弦名票刘洪源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为了缅怀刘先生在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我想浅谈一下我理解的谢派的表演艺术,以及我看刘先生表演的一些感受,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刘先生生于1923年,自幼师从谢派单弦创始人谢芮之先生。谢芮之,祖籍河北,生于清光绪八年,卒于1957年,八角鼓票出身,谢先生年轻时曾与荣剑尘结为金兰之好,并拜王六顺为师学说相声。三十年代初,因搭档病逝,故改唱单弦。谢芮之的演唱风格与当时的荣、常迥然不同,怹所编改的单弦唱段语言朴实,通俗易懂,个人嗓音雄浑,宽厚,惯用巧腔,刻画人物生动俏皮,声情并茂,常以滑稽幽默取胜,世称“谢派”。刘洪源先生不但比较完整的继承了谢派单弦的特色,而且根据自身条件和观众的欣赏口味,有所改革和创新,发展和完善了谢派艺术的表演体系。 刘洪源先生对艺术的追求是很令人钦佩的,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唱腔都细心研究。大家都知道刘先生以擞音、巧腔、口齿清晰著称,这样的艺术特色是贯穿他的每一个唱段,每一个曲牌的,特别是“曲头”第一句的落腔,既规矩又简约,耐人寻味。又如每逢唱到“太平年”时,这种脆俏的唱腔,就更容易让人体会。以〈胭脂〉为例,刘先生在“她成心的咳嗽了一声(咳哼)说妹妹该请进”的“进”字后面的甩腔所运用的巧媚、活泼的擞音,连同刘先生的面部上惟妙惟肖的表情,把龚王氏带有诙谐挑逗的口吻刻画的恰到好处。 贯口和白口也是谢派单弦艺术的主要特色,这和谢芮芝早年的相声生涯是分不开的。刘先生在演唱〈卓二娘〉时就体现了谢派的这一鲜明特点。 刘先生的表演动作并不大,但表情、眼神和手势的运用得很精致,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像〈挑帘〉中的“金钱莲花落”刻画潘氏的一段,有一句“秋波微转粉面之上带着惊慌”唱到“转”字的时候,他很巧妙的用左手食指轻轻一点,眼神随之一转,整个把人物点活了! 刘先生晚年的身体很不好,但是应广大观众的要求,仍然每周坚持演出,用他的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要是走了,谁来扛谢派这杆大旗呢?”那时候他每周四在天津长寿园攒底,并培养了陈学昆、赵勇、张权等传人。 |
浏览:255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