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角鼓谈
徐炳寿 谁都知道八角鼓是“岔曲”“单弦”表演者用以击打节拍的伴奏乐器。其实,八角鼓一词不但是乐器名,也是曲种名称,还是北京曲艺说唱的总称。 (一) 乐器八角鼓 乐器八角鼓的形状、尺寸、结构和各组成部分的意义讲法,很多学者都早有论述。乾隆年间,阿桂征金川(在今四川省),军中传唱宝小岔编的脆唱(即岔曲)。回朝后乾隆帝命八旗子弟排练演唱胜利凯歌,并让“掌仪司”专门制作随凯歌乐器,即今日之“八角鼓”。 八角鼓这种乐器,早在明朝就有,明人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 刘雄八角鼓绝:刘初善击鼓,轻重疾徐,随人意作声,或以杂丝竹管弦之间,节奏曲合,更其清响。 据有关美术资料,明朝的八角鼓是边拍边打歌舞的一种手鼓。至于尺寸大小,刘雄何许人也?当时唱的什么歌词?什么曲调?什么舞姿?这些都有待考证。 清朝还有一种行鼓,此鼓面径一尺多, 多为“卤薄”所用,“卤薄”就是仪仗队。《清史稿·乐志》中记载: 行鼓,一名陀罗鼓,木匡(框)冒革,上大下小,匡(框)绘饰如龙鼓,金环四,贯以黄绒绳,行则跨于马上,陈则置于家。 阿桂征金川行军时就有击鼓唱曲的记载;奏凯还朝的军队仪仗队前导,用的也是行鼓。乾隆命八旗子弟演唱凯歌,因改在室内,故改制随凯乐器,定名:“八角鼓”。 实际八角鼓是参照少数民族的手鼓制成的。新疆维吾尔族的手鼓名“达甫”,圆形,木框,框内有小铜环,无柄,一面蒙蟒皮,其尺寸大小不等。以一手执鼓,一手拍打鼓面,同时摇动鼓身,边击打边歌边舞。云南白族的手鼓,即八角形,无柄,一面蒙羊皮,上绘太极图下坠彩绸,几乎与今日的八角鼓一样,也是边击打边歌舞。 八角鼓始制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阿桂平定金川之后钦命制作,设计者参照各种手鼓形状,并将其每部分组成按上“八旗”的说词。“八旗”,清以前努尔哈赤在东北的户籍编制,也是军事编制。人丁战时为军,出征打仗,平时为民,生产劳动。编制以三百丁为一“牛录”,设一“佐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参领”,五甲喇为一“护丁”,设一“都统”,满语称“固山额贞”。一固山,(即一护丁)就是一旗。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始设四正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设四镶旗,称为满洲八旗。次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建立后金政权,年号“天命”。始称清太祖。明崇祯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分设蒙古八旗,崇祯十六年(清皇太极,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分设汉军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各分镶黄、正黄、正白、镶白、正兰、镶兰、正红、镶红。镶黄旗为旗主,即皇帝爱新觉罗氏。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也称内府三旗,余为下五旗。八角鼓一面蒙蟒皮为外蒙,反看为内蒙,八角八面为八旗,七面各有一副小铜镲,中加一个小铜片,一面内有一柱,贴柱也是三个小铜片,镲与铜片意谓为三八二十四固山。中柱为旗主爱新觉罗氏江山一统。柱小一系缀双穗,表示五谷丰登,外绣双穗。颜色代表旗种,始制双穗为一杏黄,一鹅黄,象征镶黄旗和正黄旗。其他各旗人用的八角鼓穗,颜色都与本旗的旗帜颜色相同。 (二) 八角鼓是“单弦”的别名 现在的单弦,表演应是一人撮打八角鼓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唱。早年八角鼓子弟票友大都能弹能唱,一人自弹自唱叫“单弦”,一唱一弹者叫“牌子曲”(或杂牌子曲)。也有人把牌子曲叫单弦,认为是只有单独一把三弦伴奏。因为演唱者打八角鼓,有人就把唱牌子曲的演员叫唱“八角鼓”的。现在这个曲种,不论是自弹自唱,还是单人执鼓演唱,或是更多人演唱统称“单弦”。 (三) 八角鼓票房和班社组织 北京现在的说唱曲艺过去叫什样杂耍。最早叫全堂八角鼓。清朝初年,有子弟八角鼓票房,后来才有民间专业艺人组成的八角鼓班社。 八旗子弟票友,茶余酒后到票房说演弹唱,内容有子弟书和八角鼓两种。子弟书曲种早已失传,八角鼓是以唱岔曲,牌子曲为主,也兼有其他鼓曲。票房过去都有四个字的雅号,如载澂组织的票房“赏心悦目”,德寿山组织的票房“醒世金铎”,付少云组织的票房“国风雅颂”,朱显亭组织的票房“群贤共乐”等等。 早年的子弟八角鼓票房,过排和应堂会演出,都是为了消遣,自娱自乐。并借此研讨文学艺术,共同学习提高。前辈票友,大都能编能写,文化深,吹、打、拉、弹、唱全能,有的还技艺超人。堂会演出称“走局”,一切开销都是票友们和票房主人掏腰包。演出后办堂会本家备车送,或票友们自己解决,本家给车钱是绝对不要的。票友们之间的友谊,互相应酬,寻师访友,切磋技艺,也都不少花钱。有的为了提高技艺,甚至由富变穷。子弟票友“走局”是花钱找乐,耗财买脸,辛苦半天分文不取,茶水不扰。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一段文字,就是清末子弟八角鼓票房的真实记载: 王公登场演唱八角鼓,当年有获罪之贝勒奕绮。同光间,恭王之子贝勒载澂亦在邸中成赏心悦目票房(原著云:八角鼓之全堂分鼓,溜,彩三种为完备。鼓,唱也;溜,相声之类;彩,戏法。赏心悦目社中三者皆精整,为京城第一之票(事在光绪初年)其本人尝加入演唱,并应外约,阵容整齐,茶水自备,不取车资。…… 艺人拜师学艺,各有师承门户,子弟票友不拜师者称清门。 鼓曲艺人所组织的营业性演出团体,对外称“全堂八角鼓”。与票房所不同者不称“子弟”,再有就是三个字的名号。如刘宝全的“宝金堂”,谭凤元的“凤元堂”等。办堂会本家称这种说唱演出,不论是子弟票房,还是营业班社都叫请一堂“八角鼓”。专业艺人对于参加这种演出称“走堂会”,子弟票友称“走局”。专业艺人参加票房组织的正式演出叫“客串”,票友参加专业组织的演出叫“清客串”。 子弟八角鼓票友演出,在场桌上铺一块红毡。票友上场,先将皇家发给的准许演出证──“龙票”亮出,压在红毡下,演毕拿走,这是不取报酬的真正清票。有些名望大的票友由于生活所迫,应堂会演出事先讲好酬金,演一场多少钱,在演出压龙票时,将红毡折叠一角,主人即将准备好的红纸包的酬金放在场桌上。演毕下场时,票友将龙票和酬金一起拿走。凡是票友,都自诩清高,这样神不知鬼不觉的金钱到手,在大众面前,还不失票友的身份。这种票友称“浑票”。艺人称为“海青腿儿”。一般人不知票友中有浑票,也不知票友是以龙票联谊演出,只知玩票是花钱买乐趣,所以对龙票的票字有解释说:“玩儿票,玩儿票,玩儿的是银票。”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那时的票友确实要掏银票买乐儿。 八旗子弟票友多是长期吃喝玩乐,养尊处优,根本不会劳动经营,只靠祖宗馀荫,坐吃山空。至民国年间,旗人没有了官供钱粮,造成生活窘困。有的票友因有演唱八角鼓的一技之长不得已而拜师投门,步入江湖,卖艺养家糊口。票友转为专业称“下山”或“下海”。票友下海的艺人,对民间说唱艺术,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可惜,当年艺人身居下层,不能被上层文人所重视。又由于社会条件造成的艺术保守,至今已大部分失传了 |
浏览:95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