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征西大将军-魏延

魏延

佚名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也是一个被后世争议颇多的人物。在西晋陈寿所撰的《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对此人的出场并未多费笔墨,只写:“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到了小说《三国演义》里就对魏延是如何“以部曲随先主入蜀”的过程做了详尽而富戏剧化的描写,第四十一回写曹操麾兵南下,欲要吞并荆州,刘备听从诸葛亮之计放火烧了新野,携带着众多老百姓来投奔当时还属刘表领地的襄阳,不想刘表的手下蔡瑁、张允投降了曹操,非但拒开城门,而且还放箭射杀城下百姓,正在这危急时刻:“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 ’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
  
  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刘备携带百姓出逃多少有些“人体盾牌”的意味,但当时只有魏延“上当”了,他看到刘备带着百姓出逃,就深信眼前的刘备是“乃仁德之人”,又看到手无寸铁的百姓惨遭杀戮,所以才冒险出来阻止,动机并非不良。如果把他的这个举动看作是为了讨好一个所谓的“明主”,那么当时的刘备显然不够资格,我想魏延当时的举动是被单纯的发自内心的正义感所感动了。但魏延的侠义之心却正好说明了他不是个成熟的军人。大多数的军人还是冷漠的,惟命是从的。此时同属蔡瑁阵营的文聘又带着一队人马从城中杀出相助蔡瑁,魏延一个人独木难支,被蔡瑁文聘大军将他与刘备军冲散,此后魏延只能取道长沙,投靠了当时的长沙太守韩玄。
  
  在魏延投靠韩玄期间,刘备贯彻了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战略思想,在联合东吴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据有了荆州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小说第五十三回写刘备为了取得对整个荆州地区的控制权,在袭取了零陵、桂阳、武陵三郡之后又命关羽为将来攻打长沙,于是就演出了京剧名段《战长沙》里关羽与黄忠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不想长沙太守韩玄是个性情残暴轻易杀戮之徒,见黄忠一连激战了好几天都拿不下关羽就认为是“外通内连”,不容分说就要把黄忠开刀问斩,手下将官们的劝解也不管用,眼看可怜的老将军黄忠已经被推到了辕门外了,刀斧手已经把大刀举起来了,千钧一发之际魏延又站了出来,先是把刀斧手给杀了,救下了黄忠。然后又鼓励长沙城中百姓说: “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于是很多百姓都骚动起来,魏延乘乱上前杀了韩玄,开了城门向关羽投降。原来魏延自襄阳与刘备失散以后就一直投靠在韩玄门下,可是韩玄却责怪他傲慢无理,不肯重用,本来就心里不服,如今又看到要冤杀大将,这样把军心民心已经全部丢掉的主子当然靠不住,索性杀了也算为民除害。前后两次出场小说作者已经把一个明辨是非行事果敢的魏延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古代武将多数性情耿直,随着一时的感受做出一些考虑不周全的事情来并不是稀罕事。这当然是身在现代的我的一些隔靴搔痒的看法,但是当时的人却不以为然,小说第五十三回里写魏延献城投降后关羽将他引荐给刘备,可在一旁的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要将魏延斩首,刘备感到很惊讶,问诸葛亮为何要杀魏延,诸葛亮答道:“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这些话虽然初看起来有些唐突,可仔细一想也情有可原,虽然取得了博望坡之战、赤壁之战等几次大规模战役的胜利为诸葛亮积累了一些实战经验,但明显能看出初出茅庐的诸葛亮身上还遗留浓厚的书生气,在没有进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凭借传统礼教的思维定式臆断魏延的投降是“不忠不义”,然后又一口咬定魏延“久后必反”,从头至尾主观思维的成分很重。倒是戎马半生的刘备更能体会武将的心境,也更爱惜武将,随即劝止道:“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一见自己的将令被否决,看得出诸葛亮心里很是不服气,还要叮嘱魏延几句:“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小说原本是想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拟神化的人物,让他提前几十年就料到了魏延的叛变,但恰恰是有了这一段虚构的故事,让读者看到诸葛亮对魏延极度的不信任,谋士与武将之间的关系就此搞僵,也就很容易将后来史实中所记载的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种种矛盾联系起来,这样看来真正为后来魏延的叛变埋下祸根的难道不是诸葛亮自己吗?
  
  那么,为何与魏延一同投降的老将黄忠没有引起诸葛亮的反感呢?我想,原因主要在于黄忠并没有主动参与开门献城,韩玄被魏延一刀砍了,使他不但失去了可以叛变的动机和对象,而且还多出来了一个无处容身的理由,加上他闭门谢客三天,非要等刘备亲自登门才勉强肯投降,把被逼无奈的戏份给演足了,让旁人无可辩驳。由此可见,黄忠不但是一员宝刀未老骁勇善战的猛将,更是个深谙处世之道精明老练的长者。把这样一个人和魏延放在一起看,就能很明显的看出两人性格上的巨大反差,也从另一个侧面更清楚地证明了魏延不是一个成熟的军人。
  
  不成熟的人也是有人反感有人爱的,魏延被刘备从诸葛亮手里救下来之后,又让魏延作为随军将领一同入川,蜀道难于上青天,在入川的路上不仅有险山恶水挡道,更有以张任为首的西川主战派在各处关隘设下重重机关,只等刘备军羊入虎口,凤雏庞统也因此命陨落凤坡。而小说又在这一段设下虚构的情节,再度突出魏延的性格特征。小说第六十二回写刘备在通往雒城的道路上遇到敌方阻挡,就问帐下将官那个肯去迎敌,老将黄忠出列答道:“老夫愿往。”刘备鼓励他说如果打退敌人必有重赏,不想话音未落帐下又闪出一人说:“老将军年纪高大,如何去得?小将不才愿往。”刘备一看原来是魏延,黄忠听见有人嫌他“年纪高大”,不服地说说:“我已领下将令,你如何敢搀越?”眼看一场内讧将起,刘备只得善言劝止,当时尚健在的庞统又献计让二人分兵御敌,谁先报捷就是头功,这才暂时平息了争执。魏延一回到自己营帐,立刻就命手下去打听黄忠的备战情况,回报说:“来日四更造饭,五更起兵。”听了回报魏延暗喜,吩咐士兵们当天夜里“二更造饭,三更起兵”,天亮要到达敌方营寨,可是等到半夜的行军途中魏延忽然又想改变原先的作战计划,他想到如果只是去攻打一处敌方的营寨显得自己没本事,不如趁黄忠还没有行动之前,把他要攻打的敌方营寨先拿下来,然后再以得胜之兵攻打第二处敌方营寨,这样一来:“两处功劳,都是我的”。然而战事的进展却并没有魏延所预料的顺利,他没有考虑到敌方会用伏兵,刚靠近地营就顷刻之间腹背受敌,加之己方部队因为是半夜行军,人困马乏,战斗力减退,敌军向上一拥使战马又失了前蹄将魏延掀落在地,敌方主将正要上前挺枪去刺魏延,幸好黄忠及时带兵赶到,一箭把敌将射下马来,救了魏延一命。当然这一仗最后还是以刘备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而且魏延在被黄忠救下后又趁战场上的混乱捉住了另一个敌将,收拾回营,黄忠就在刘备面前告了魏延一状,说他违反军令,应该斩首示众。刘备命魏延前来,看到他还捉住一员敌将就说:“延虽有罪,此功可赎。”又让魏延谢过黄忠的救命之恩,这才消了老将军的怨气。虽然在不成熟的人心中理性的思考经常会被感性的勇气所淹没,但无畏的勇气却能在混沌中显出光彩,这种光彩闪现后的结果往往让人出乎预料,我想刘备应该很清楚这点,不然他就不会为魏延一再开脱了。
  
  刘备对于魏延不止是被动的庇护,而且还主动委以重任。《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刘备在自封了汉中王后,想要把都城迁往成都,但考虑到汉中是蜀国的北方门户,直接要面对与魏国的军事对峙,必须留下一员重将镇守,刘备手下的很多官员都认为张飞是最佳人选,而张飞心中也自诩能担当此任,没想到刘备却给魏延封了一个“镇远将军”的头衔,命他镇守汉中,命令一下振动全军。在一个众将云集宴会上刘备当众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虽然这话不免有些夸口的嫌疑,但从当时的情况看刘备正是需要有一个能说豪言壮语的人出来折服手下,震慑敌人。 在刘备殒命白帝城之后,治理蜀国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在了诸葛亮的肩上。为了平定由魏国策动的南蛮叛乱,诸葛亮不惜动用大军亲自率领征讨,使得本来地处边陲又建国不久的蜀国国力大为耗损。而魏延在南征途中也屡立战功,成为了蜀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将领。平定南蛮隔不多久,诸葛亮又以“复兴汉室”为名上表蜀国后主刘禅请兵北伐中原,在战前部署时魏延曾给诸葛亮献策,愿意带本部兵马走陇西险道奇袭敌后,却被诸葛亮以“非万全之计”为由婉言否决。
  
  因为这个细节,使后世的很多史评家都把同情的目光投向了魏延,认为诸葛亮不顾蜀魏两国在国力、军力上的悬殊差异,一味追求战事的平稳,把战线拖得过长,六出祁山期间与司马懿的交锋中虽然时常能看到以智取胜的精彩战例,最终却依然功败垂成,不能不说亮在战略决策上有所失误,又断定诸葛亮之所以不肯采纳魏延的意见是出于对其的不信任,如果一开始就接受魏延的策略打奇袭闪电战,也许就能达到取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使历史的演进产生逆转。其实以诸葛亮的军事素养,上述的战略局面应该早已了如指掌。
  
  这种说法未免偏颇。据我所能查阅得到另一些资料上表明,当时蜀国的上庸太守孟达已经叛变投降魏国,陇西一带已尽归魏国管辖,加之地势险要,极容易遭到敌方伏击,能通过并抵达预定作战地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战争来不得侥幸,作为指挥者的诸葛亮是不愿在战争的初始阶段就投下如此没有把握的赌注的,毕竟出师不利不仅会使军心大受挫伤,而且对于年逾古稀的诸葛亮自己也将难以承受,依我看诸葛亮此处拒绝魏延的策略实属无奈,至于事后魏延觉得诸葛亮在这件事上表现怯懦,叹息自己的才能 “用之不尽”则更能证明他身为一国上将仍然不成熟的一面,没有战争的全局观,不能体会诸葛亮的良苦用心,这也使他与诸葛亮之间的隔阂又加深了一层。
  
  一个心理年龄尚不成熟的人往往会在人际关系遇到问题需要处理时显得一筹莫展。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作者用“矜高”两字精辟地概括了魏延性格上的缺点。以我的经验,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让外界感到不容易接近,反之其本身也会主动构筑心理壁垒,渐渐远离人群。可偏偏有人不信邪,硬着头皮要上前顶撞,比如当时蜀军中有位名叫杨仪的长史,本人处事保守秉性情耿直,与魏延同在军中共事,时常看不惯其稳健不足,刚猛有余的行事作风,两人之间不断有小摩擦、小矛盾产生,而作为上级指挥者的诸葛亮却听之任之,并未设法加以调解,甚至经常有意无意地偏袒杨仪,更使魏延心中对他们二人的积怨愈加深厚。
  
  在那段未及百年的三国历史当中,魏延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发展是一条耐人寻味的线索,诸葛亮虽然对魏延一直怀有成见,却从来没有利用上下级关系加以主动排挤,我想起初还是因为魏延受到了刘备的庇护,到了后期随着“五虎上将”的相继亡故,使蜀国的军力元气大伤,而魏延则因其作战骁勇在军中的地位日渐提升,诸葛亮深知要完成 “复兴汉室”的夙愿,像魏延这样的军事人才必不可少,所以只能表面上显出放任自流的态度,却把成见按捺在心中,就使这种放任变得不再是有气度的宽容,而是因为魏延对于他辅佐的君主还有军事上的利用价值,心思复杂如此,要把持好不犯错,确实非常人可及。
  
  而魏延一辈子性情疏于世事,当初来投靠刘备就是因为要救百姓救黄忠,动机出于正义之心所驱使,虽然诸葛亮要将他斩首,却被刘备讨饶下来,我想这会让他对刘备本人更加钦佩,至于叛逆之心恐怕连做梦都没想到过,而自身又没什么立场,眼前又没什么不平之事,乐得在军中一心精修韬略奋勇杀敌。后来立了战功得了地位,难免过度自信滋长出骄纵之心来,只是诸葛亮毕竟是巧于心计之人,知道只要不给魏延过多张扬的机会,骄纵之心就不会膨胀,如此保持着双方的关系平衡,不至于使矛盾激化。
  
  其实让我最早对三国历史产生兴趣的还是因为罗贯中那部旷世巨著《三国演义》,而小说对于诸葛亮和魏延之间关系的描写一点不惜笔墨,给了魏延一个侠肝义胆的开场,又让他的结局使人回味深长。第一百〇三回写蜀魏两军对峙于五丈原,眼看魏军已
   被蜀军层层围困,但司马懿却因为料到对方补给不足而拒不出战,想用持久战拖垮蜀军。诸葛亮当然千方百计要诱其出战,好不容易终于等到了司马懿进了圈套,在葫芦口设置了火药准备用火攻,不料天公不做美,一场大雨将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诸葛亮心理大受打击,钩起旧病一卧不起,久治不愈之下只得动用巫术禳星延寿,若依法祈祷七天七夜而主灯不灭就可延寿十年,前六日主灯明亮,诸葛亮面露喜色,到了第七天夜里忽然有魏军来劫营,慌乱中魏延为报告军情闯入祭坛,却不小心将主灯打翻,顿时间只见诸葛亮“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此后不久诸葛亮果然一命归天了。我看小说在这里设下这个虚构的情节是很有象征意义的,魏延打破的远不止一盏油灯,他还打破了与诸葛亮之间关系的平衡,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智慧较量的平衡,甚至是三足鼎立、三国争霸的平衡。而对于魏延自己,诸葛亮的死使他心中的矛盾对立面转向了本已与之关系紧张的杨仪,可杨仪显然不是和诸葛亮同等级别的人,对魏延只知力拒不懂智缓,使魏延心中所有的积怨骄纵通通像火山爆发似的激发了出来,局面终于失控。这里有个问题,如果当时魏延的行动是反叛的话,那么他为何不去直接投靠司马懿呢?他当时的走向完全与魏国军营的住扎地相反,依我看当时的魏延连他自己都已控制不住了,他口口声声说要在杀死杨仪后自己继续率军讨伐魏军,可是走的方向却不对,我想这时他在潜意识里其实只是想避开矛盾,试图想利用武力使战局的进程与自身的想象同步,或许当时魏延的心情能够冷静下来真能避开矛盾也说不定,可是心理不成熟的他没有控制住自身的骄纵之心,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归之路。后来能将局面平息下去的还是已死的诸葛亮,魏延终究是逃不出他的锦囊妙计,临死之前还来不及审视一下那个永远都不能成熟的自己,还在颠狂地喊着:“谁敢杀我”!
  
 浏览:172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11/26 23:22:2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佚名千古奇冤叹魏延(收藏于2004/11/26 23:23:49
佚名魏延(收藏于2004/11/26 23:22:26
佚名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被压抑的军事奇才魏延(收藏于2004/11/26 23:17:47
佚名魏延偷袭关中“新”军事计划的可行性(收藏于2004/11/26 23:17:20
佚名再论蜀国名将魏延(收藏于2004/11/26 23:14:04
佚名从军事方面来说明魏延“谋反”的不可能性!(收藏于2004/11/26 23:13:05
佚名哭魏文长(收藏于2004/11/26 23:12:29
佚名魏延的能力和功绩(收藏于2004/11/26 22:57:00
佚名论魏延(收藏于2004/11/26 22:47:00
佚名魏延之死(收藏于2004/11/26 22:45:1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佚名魏延的能力和功绩(访问2934次)
佚名魏延(访问1725次)
佚名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被压抑的军事奇才魏延(访问1102次)
佚名魏延的功绩(访问957次)
佚名千古奇冤叹魏延(访问876次)
佚名从军事方面来说明魏延“谋反”的不可能性!(访问696次)
佚名哭魏文长(访问694次)
佚名再论蜀国名将魏延(访问677次)
佚名论魏延(访问663次)
佚名魏延偷袭关中“新”军事计划的可行性(访问638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