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红楼梦--大观园__十二钗-史湘云
红楼梦--大观园

葬花、醉眠、扑蝶

方山

  黛玉葬花、湘云醉眠、宝钗扑蝶,大约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三大场景了。
  
  
  黛玉葬花,在我看来是最动人的场景。
  
  黛玉,一个娇弱、敏感的女孩子。黛玉葬花,也有人说是矫情:不就是受了一点小委屈嘛,何至于此呢?
  
  但是,越读红楼,不禁越发怜惜黛玉。
  
  有人说,黛玉多愁善感,有着一种病态的美。那么,曹公“泪尽而逝”(通俗地说,就是哭死的),岂亦非爱哭之人?满纸的“荒唐言”,亦不过是一把“辛酸泪”罢了。
  
  黛玉爱哭,是为了爱情么?非也。
  
  黛玉和宝玉,乃是知己。脂批曾说,黛玉之泪,非为离恨,而为惜知己。绛珠,即为血泪。这棵三生石畔的一株小草,岂非那块石头的一把泪?!绛珠“还泪”的最终结果,则是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亦有了一把“辛酸泪”。所谓“木石”,不就是石头和它的一把泪么?当那块顽石也有了泪,“木石前盟”于是证得。
  
  贾宝玉和林黛玉,一对“木石”,均是堕落情根。
  
  从黛玉,总是会联想到雪芹。她的泪,就是用来点化宝玉的。雪芹的泪,亦是来点化世人的。有人也许会质疑:她真的赋有这样的“使命”么?她不过是一个小女孩子罢了。若说如此,那么宝钗以小小年纪,就如此深通人情世故,亦非合乎情理。我也无法解释,这大约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慧根吧。
  
  暮春时节,在纷纷的花瓣雨中,黛玉感觉到了悲剧的宿命。她是“花魂”啊。多年以后,宝玉在历尽沧桑之后,亦有了同样的感觉。
  
  作者的泪,亦是为“千红”、“万艳”的凋落而来。
  
  
  湘云醉眠,在我看来是最美的场景。
  
  湘云,一个身世悲苦,却心地开阔的女孩子。一到了大观园,便纵情欢笑、享受生活。如此“阳光”的人物,在书中大概找不出第二个了。
  
  可是,作者的种种提示却表明:湘云不过是一个“梦”而已。“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还有这个“醉眠”,亦不离“睡”“梦”。当然,书中倒没有写她究竟是否做了什么梦。“云散高唐”,亦是一种美梦破灭的感觉。为什么湘云总是这种意象呢?
  
  与宝钗一样,湘云亦属“金”。那么,这两个“金”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我们可以注意到,两人同样的劝宝玉“仕途经济”。这常常是湘云被人诟病的一个原因之一。其实,在我看来,宝钗和湘云都属世之常态,亦无可非议。这也是宝黛叛世逆俗之处。湘云虽然洒脱,但却非叛逆,基本上是比较正统的。
  
  有一种说法,属“金”的与宝玉有姻缘。那么,湘云真的嫁给宝玉了么?我认为也未必。湘云不过是一个“梦”罢了。即使是有姻缘,也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正如可卿,与宝玉不过是梦中姻缘,在现实中却没有嫁给宝玉。
  
  湘云是海棠。海棠开于秋日。春光烂漫之时,海棠犹在睡梦中。这与“香梦沉酣”的意象是一致的。
  
  湘云是一种入世的感觉。在我看来,属“金”的均如此。这似乎可以表明那块美玉在红尘中的状态:尽情地享受着红尘乐事。可是,“云散高唐”却表明,这个“梦”不会长久,所谓的“不能永远依恃”。
  
  湘云醉眠,在我看来,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的梦幻感与沉醉感。
  
  
  宝钗扑蝶,大约是争议最多的场景之一。争议多,亦表明了其复杂性。
  
  在书中,宝钗是一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女子。小小年纪,便已经非常成熟。应付各种事情,可以说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可以说,她与这个社会有着一种高度的和谐。这一切仿佛表明:她就是为这个社会“定做”的,是那么的“合体”。
  
  宝钗对大观园内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这一点来说,钗、黛头脑之清晰,可有一拼,只不过黛玉的心思不在这个上面罢了)。宝钗是事事留心、时时在意。有些连平儿都不了解的情况,她都能掌握,确实是很让人吃惊的。此女敢是有天眼不成?
  
  钗黛之分,究竟在哪里呢?不禁注意到:在书中,“红尘”似乎是和“青埂(情根)”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入了红尘,就得离开情根;跳出红尘,方可回归情根。两者之间似乎无法“兼容”。在我看来,钗、黛之分,便在于此,这是人生的两种极端的状态。比如说黛玉是“世外仙姝”,其中的“世外”亦是指在“红尘”之外。
  
  甄宝玉和薛宝钗,一对“金玉”,均属红尘中人。
  
  宝钗属“金”。这与她的花签牡丹,给人的感觉则是比较世俗的。她是一个现实、理性的人。从“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节,可以看出,钗、黛的知觉均在宝玉之先。说宝钗是“高士”,亦不为过。
  
  在扑蝶一事中,可以看出宝钗深厚的心机。试想,如果没有那一大段心理描写,大约读者都会被瞒过,会以为真的是黛玉在偷听呢。宝钗的演技确实不错。
  
  在我看来,宝钗意味着世情。宝钗性格的复杂性,亦表明了世情的复杂性。宝钗的“无情”,亦表明了“红尘”的无情。
  
  宝玉最后弃“金”,亦是一种绝尘的表示。没有经历过红尘悲喜的人,亦不可能看破红尘。这是石头/作者的心路历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在我看来,《红楼梦》中最经典的三大场景,都有着很丰富的审美内涵。要想分析清楚,恐非易事,权且抛砖引玉吧。
  
 浏览:57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3/27 15:04:4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论湘云(收藏于2004/3/27 15:07:45
闲 话 湘 云(收藏于2004/3/27 15:07:23
正册判词之湘云(收藏于2004/3/27 15:05:49
是真名士自风流:史湘云(收藏于2004/3/27 15:05:20
方山葬花、醉眠、扑蝶(收藏于2004/3/27 15:04:4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是真名士自风流:史湘云(访问1199次)
正册判词之湘云(访问1085次)
闲 话 湘 云(访问724次)
论湘云(访问662次)
方山葬花、醉眠、扑蝶(访问576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红楼梦--大观园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