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末年,为避战乱,蔡文姬跟随父亲蔡邕来到常州溧阳阳平陵城东南高邃山(今观山)下结庐而居,时文姬才七岁。蔡邕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隐居在青山绿水之间著书写字,并教女儿读书学琴。村民们只要听到琅琅的书声,悠杨的琴声,便知道蔡先生又带着女儿写诗作画、读书弹琴了。
有一天,文姬和父亲正在家里读书写字,忽然听到邻居家灶肚里燃烧的柴火发出清脆悦耳的劈啪、劈啪响声。父亲对女儿说:“这是多么好的制造古琴的良材啊,我们赶快去看看,把它救出来吧!”文姬跟着父亲到邻居家,只见灶肚里一段粗壮的梧桐正在燃烧着,清脆的响声自然是它燃烧时发出的。文姬上前对邻居老太说:“伯母,这段梧桐树是制琴的好材料,请你用别的柴火代替它好吗?”老太说:“可以。你们要用它,我就送给你们吧。”文姬和父亲都很高兴,赶快把那段燃烧的梧桐从灶肚里取出来,用水把火浇灭了,搬回家中。父女俩待它晾干,去掉焦皮,按宫商,调音律,终于制成一面不同凡响的古琴,后人称它是中国四大名琴之一。由于这段琴材的一端已被烧焦,所以称为“焦尾琴”。 从此以后,村民们常常听到文姬和父亲弹奏焦尾琴的美妙琴音,为他们日出而作、日、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文姬要出嫁了,她是独生女儿、父母掌上明珠。父母问她要准备哪嫁妆。文姬说:“我喜欢读书弹琴,焦尾琴琴音清越,是传家之宝。父亲所作《琴操》、《石经》等书也很好,就给女儿带去吧。”父母欣然同意。 文姬嫁给卫仲道,夫妻相敬如宾,吟诗弹琴,焦尾琴使他们美满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后来,丈夫死了,她被匈奴乱军所虏,颠沛流离,焦尾琴始终陪伴着她。 |
原文二OO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发表于《常州晚报》第十五版 浏览:98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