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福海寿山纪念园__詩人•書法家陳明鑑先生紀念館
福海寿山纪念园

《陈明鑑书法艺术集》●序(二)

◎ 余纲

      陈明鑑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三年了。这些年来,我一直希望先生的遗墨能够印行,使更多的人得以欣赏、学习。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欣慰之余,不禁又想起了当年和先生交往的情景。
      我和先生的交往大约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书法在社会上受到重视,这激发了我学习书法的热情,加上先生对我的关心和鼓励,促使我鼓起勇气向他求救。先生平易近人,诲人不倦,每次我向他请教时,他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为我讲解、示范,使我受益良多。
      先生工楷书、行草,尤精隶书。其隶书在深入探索汉碑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有《石门颂》的雄奇、《张迁碑》的厚重和《乙瑛碑》的清丽,又吸收清人何子贞、郑谷口、蒋仲淑等诸家的优点,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典雅而不拘谨,华美而又雄健的风格。他对自己的隶书是很自许的,曾向我坦露过这一点。我觉得这不是自夸,而是自信的表现,也是实事求是的。
      先生指导我学书,重点也就是隶书。他起先临写了整本《张迁碑》给我作为临习原碑参考。他认为从此一碑入手,有利于打好坚实的基础。他临汉碑,较多取法何子贞,用的是羊毫笔,以便能写出变化丰富,多姿多彩的线条。但何临汉碑意临成份较多,先生所临则较忠实于原碑,较能体现各碑的不同特点。后来他又临了整本的《西狭颂》给我,强调此碑的特点在于“朴”。七十年代末,他花了许多时间、精力,为我精心书写了《毛主席诗词》两大本(隶书、楷书各一本)。隶书那一本可说是他的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个人风格。在统一的风格之下,有的诗词又流露了一些不同的特色。这说明他的隶书风格有多样化的一面。八十年代他退休回福州后,据说就很少为人写隶书了,因为写隶书较为费时,而且要花更多的心血。但他有一次特地为我寄来了几张《乙瑛碑》的选字临作。字虽不多,却字字精彩,笔笔美妙,看来应该是他的得意之作了。我把它装订成册,寸时欣赏揣摩。可惜这本《乙瑛碑》选字临本在我任教厦大美术系时,被学生借去,竟不知所终,使我至今懊悔不己。
      在基本技法学习上,先生十分强调笔法。他不但为我讲解运笔的基本原则,而且反复示范。如“蚕头雁尾”,可说是隶书的特点之一,通常又是一个字的主笔,他就十分重视,一再强调要练好。他自己就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试看他的隶书,用笔十分精到,笔笔都经得起推敲,线条的内涵极为丰富,耐人寻味。至于结体,他不对我作烦琐的说明,而是要求我从每个具体的字去把握。他让我把感到难写的字告诉他,他立即示范,使我顿时豁然开朗。这种言传身教,有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先生在古典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修养,曾在厦大开过诗词格律的讲座,深受爱好诗词的同学们欢迎。我有时也向他请教诗词方面的问题,他都无保留地给我指导,还热心地帮助我推敲、修改旧体诗词习作。
      以上拉杂地写下一些回忆的片段,一鳞半爪,远不足以说明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不敢言序,只是供阅读先生遗墨者参考,并作为对先生的一个纪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余纲先生现为厦门大学美术系教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文联委员、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原文2003.8 发表于《陈明鑑书法艺术集》  浏览:67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11/9 17:00:4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 余纲《陈明鑑书法艺术集》●序(二)(收藏于2003/11/9 17:00:40
◎ 潘主兰《陈明鑑书法艺术集》●序(收藏于2003/11/9 16:58:51
◎ 章振乾《陈明鑑先生生平简述》(收藏于2003/11/9 16:57:16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 章振乾《陈明鑑先生生平简述》(访问1177次)
◎ 潘主兰《陈明鑑书法艺术集》●序(访问1030次)
◎ 余纲《陈明鑑书法艺术集》●序(二)(访问672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