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69号馆文选__亲友悼文 |
记得我曾经问过我的师父星云大师:“如果有人是自杀而离开这个世界的话,那么他下辈子还会投胎做人吗?” 当时师父反问我:“如果他这辈子都不想做人了,下辈子何必再回来做人呢?” 后来我把这句话用在我《戏非戏》那本书的开场白,当时我用这句话来引四届影后林黛的出场,她是那么漂亮的一位大明星,在人们的心目中,家庭、事业、金钱无一不缺,然而为什么它会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三十多年后,又一位令人羡慕的明星自杀了,那就是哥哥张国荣。虽然他不是象林黛那样吃药、开煤气来结束生命,却选择更需要勇气的跳楼自杀,还挑了四月一日愚人节的那一天。谁也说不清,究竟是他拿生命来跟大家开一个玩笑呢,还是生命在跟他开玩笑? 今年四月,是香港最郁闷的一个月份,香港的经济不景气,加上非典型肺炎的侵蚀,都快把香港人压得透不过气来了。一下子又传来哥哥张国荣的死讯,更把大家的情绪打进了谷底,几乎都成了世界末日了。 大家怎么都搞不明白,象哥哥这样尊贵,又什么都有的人,怎么会活不下去了呢?如果连他也活不下去了,还有谁能活得下去呢? 说也奇怪,那天我和我女儿原子惠去中环,我曾抬头看了其中一座高楼,见到那大厦天台上,有人在那儿晃个不停,我就对子惠说:“你看见屋顶上的那个人了吗?他为什么站得这么高,那有多么危险啊……” 当时子惠还嫌我多管闲事,没想到几个小时后,子惠收到她男朋友的电话,说是哥哥张国荣在中环跳楼自杀了。我们母女俩吓一大跳,都觉得不可能是真的,赶快赶回家看电视新闻。虽然他并不在我看到的那座大厦上,却证实了这个坏消息…… 我第一个感觉是,为什么他会选择用跳楼来结束他的生命?他是那么在乎自己“美不美”、“靓不靓”的,难道他不担心这会影响他的美感吗? 从我第一次认识张国荣,他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美”,是“靓”。 很少人用“美”、用“靓”来形容一个男孩子的,然而对他却是例外,你非得用“美”、“靓”这些字眼来赞美他,不单是第三者看他是这样,就是他自己也如此。没有人比他自己更眷恋“靓”,更为“美”而心动的。 我和他的相识,得从我婚后息影说起。其实我虽然是息影了,但在那十几二十年里,我还是断断续续地拍了不少东西,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回香港、台湾推广健康舞蹈时,帮香港电台拍了一个短剧叫做《女人三十三》。 那部戏的内容大概是说,女主角到了三十三那一年,突然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而且还要跟她离婚。虽然她很无奈地恢复了单身贵族的身份,感情生活却不寂寞…… 当然在这个社会上,会有很多男人对象她这样一个离了婚的女人不怎么尊重,随便占占便宜,跟她展开爱情游戏。 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比她年轻的男孩,不顾年龄的差别无条件地爱上了她,然而她却不敢接受…… 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因为她无从选择,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但是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因为这是香港电台,一个政府机构的制作,所以一点也不含糊。我们这个三十分钟的小短剧,竟然拍了九个工作日,用的是十六毫米胶片拍的,当然这样拍出来的东西,绝对有资格参加国境影展的。 戏到底拍得怎么样,我拍完了也就不怎么记得了。幸亏我的小妹妹保佩那时已经是我的经理人了,她好象曾帮我存了一个录像带,放在澳洲我母亲家里保存着。 对着段往事,在我脑海里一直无法忘记的,却是因为和我一切拍这部短剧的男主角是张国荣。那时我演的是那位三十三岁的被丈夫遗弃的女主角,而他呢,演的就是那个男孩,一个从小就暗恋着比他年纪大的家庭教师的男孩。他小时候只能偷偷地爱着,一直等到家庭教师离了婚,以为机会来了,才不顾一切展开追求…… 当时的张国荣还真年轻,不过倒也不是初出茅庐,应该已经在娱乐圈混了好些日子了,但是他还没有“得志”,还没有“成名”。虽然他已经是那么“美”,那么“靓”,却整天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很失落的脸…… 当然我也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美和靓对张国荣会这么重要呢?” 那时候我和张国荣只是初相识,所以我不好意识问他,但是他却很坦诚地跟我讲他的感情世界,他是那么坦白,毫无保留的,或许因为我是从美国回来的,所以他认为我会理解,不会像当时的中国人那样,否定他不一样的的感情归属。其实我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好长一段时间,他却是第一个赤裸裸地让我明白真挚的感情不一定只会发生在男女之间。 后来我在美国主持《佩佩时间》电视节目时,还特地开了个话题,是讲同性恋的,或多或少我是想了解一下爱的真谛。同时我也似乎明白,他当时会跟我讲这些的原因,或许真像他说的那样,我和他那位好朋友的姐姐长得很像,或许那个时候他真的很想把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和那个姐姐分享,但面对着姐姐时却不知道怎样开口,对着我这个假姐姐,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掐指一算,我和他认识了十几二十年了。然而对我们俩来说,这十几二十年的光阴像是一个世纪那么长,我们个自的经历都可以写上一部长篇小说了。 我们都曾经移民,后来我们又回到香港。但是我们却难得有机会见面。其实我和电影圈的朋友就是这样,不在一起工作,就难得见面,但是上了同戏组,又重续旧缘,就好像从没分开过。 我和他这些年在一起聊得最久的一次,应该是《马来西亚中国报》来做“名人专访”时候,我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去他拍戏的现场访问他,好像正在拍高志森的《家有喜事》。 那是部大堆头的港产贺岁片,除了他和毛毛,还有周星驰和吴君如。我当时想,把他和周星驰放在一起演喜剧,那不被星仔吃得死死的才怪。虽然当时很多人也这么讲,但他走了以后,导演高志森却强调;“你去买一张影碟看一下,你回会觉得星仔就是星仔,千篇一律的星仔。但是哥哥就不一样,你每次看都会发现他一些新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的演员……” 后来我真的买了那张碟,很仔细地观摩他的演技,立刻明白了高导演嘴里的“不一样”。哥哥在那部影片里是那么地放松,完全不象他一贯的作风,像是在生活,或许那正是他生活的另一面吧。 |
原文 发表于《南方都市报》[颖 推荐] 浏览:245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