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刘氏派系众多,实难叙述之,要调查也非容易。而我惠州的刘氏很多都属于客家刘氏支派,为彭城刘氏的大支,以开七公为近代肇基始祖。然而很多刘氏后裔因在十年的文化浩劫之中,宗庙被毁,失却了自己的族谱源流,难于续谱,失却昭穆亲疏,故撰此文以正我客家刘氏根源。
广东兴宁《刘氏族谱》对客家刘氏历史播迁概括为:始于陶唐,显于三代,著于春秋,盛于汉室,派衍中山,望著涿郡,积庆洛阳,蜚声闽峤。
据我刘氏族谱记载:客家刘氏源自帝尧。帝尧原姓伊耆,名放勋,因其母亲庆都生尧于丹陵,育于伊侯之国,后又徙耆(今山西省太原市祈县),故曰伊耆氏;在十三岁时因佐兄弟有功,而受封于陶(即今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到十五岁复封于唐(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为唐侯,故又为陶唐氏。帝尧共生九子,其中第九子源明公受封于刘邑(今河北省唐县),裔孙遂以邑为氏,为刘氏之始也。
再传18世至夏朝累公,据《左传》记载,他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掌中即有特殊的掌纹,形似“劉累”二字,故取名刘累。年轻的刘累即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中学习驯养龙的本领,学成后就被夏帝孔甲召入宫中负责养龙,后御龙有功,封为“御龙氏”,赐居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故又为“豕韦氏”。
秦朝末年,秦皇朝暴虐天下,焚书坑儒,欲绝文笔,苛捐杂税,以至生灵塗炭,民不潦生,而秦皇室却极度挥霍,汉高祖刘邦(刘氏第75世祖)在看到秦始皇出游的壮观场面时,即立下“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的鸿鹄之志,然后斩白蛇举义,殊秦灭项,历时五年而创立汉家天下,共传24帝426年;在汉景帝三年(公元154年),景帝封其第八子刘胜公为中山靖王,治庐直隸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出彭城郡(今徐州市),后世即以“彭城”为堂号。
进入三国时代,刘备公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桃园结义,并三请诸葛亮为军师,与曹操、孙权连年交战,至公元221年称帝于成都,国号曰蜀。当时备公次子刘永公首封鲁王,后被后主刘禅改封甘陵王。因被宦人(大监)黄皓阻拦,十余年不能见后主,遂于曹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东迁洛阳(今河南洛阳),繁衍生息,子孙昌盛。
唐末僖宗乾符年间,刘氏第127世祖祥公为避黄巢之乱,偕子天锡公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即现在的三明市宁化县),为刘氏入闽始祖。第129世祖沐公博学多闻,有状元之才,在后晋天福2年(公元937年)承先启后而首修(客家)族谱,以明昭穆之序。宋朝末年,第146世祖开七公官授广东潮州都统制,率兵至兴宁岗背平黄彦章之乱,殁于营,葬于岗背黄峰嶂,故被尊为客家刘氏之近代肇基始祖。近代二世祖广传公传下一十四子分布各地,在任江西省瑞金知县时,令其十四房裔孙之中的部分迁回兴宁,于是唔等祖辈由闽入粤,定居广东省兴宁市,在兴宁岗背榕树村建刘氏大宗祠一座,堂号“爱敬堂”,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夜祭祠,二十日扫墓,永为定祀
客家刘氏经过以上多次的辗转迁徙,始定居广东兴宁岗背等地,尔后再次分迁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港台及马来半岛等世界各地,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衍,形成了客家刘氏支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