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海与“恋歌”
5月下旬,电影频道重新播映老片《芦笙恋歌》。影片散发着50年代特有的质朴气息,插曲依然那么缠绵动听。正片前有记者采访,该片导演(兼歌词作者)于彦夫言谈简约,语调平静。那淡然的表情使我想起不久前我们的一次交谈。 于彦夫以影片洗练、深邃与抒情性著称于影坛,他执导的《创业》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然而,谈及以往,他出人意料的平淡与沉静。他不悔旧作,但愧意不少,更拒绝溢美之辞。 《芦笙恋歌》拍摄于1957年底,是他第二部影片。也正是这一年,他与张圆走到一块儿。忆起那段日子,他眼中现出笑意。 1956年,于彦夫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进修。同去学习的武兆堤、林农热心充当“月下老”,把张圆介绍给于彦夫。张圆当时是北影演员,被上影借到新疆参拍《沙漠里的战斗》。他们先通了一段信,后由武兆堤、林农“策划”召回张圆,安排二人在北海公园见了第一面。关于这次相会的细节,于彦夫这样追述当年的印象:“张圆朴实大方,直率坦诚,当然形象很漂亮”,张圆对于彦夫也相当满意。于彦夫已年届32岁,张圆小他两岁,当即“明确关系”,暂时各奔东西。次年,张圆赴长春完婚并于1958年调入长影,至今相濡以沫43载。 这一年,于彦夫接拍《芦笙恋歌》纯属巧合,经历“恋歌”之人生与艺术二重奏,心中的欣喜与甜蜜自不必说。25年后,1982年于彦夫又拍过一部爱情片《勿忘我》。片中女知青雯雯(方舒饰)颇有一股冲破爱情藩篱的勇气,而李志舆饰演的下放“右派”却不敢承受这份真情,他眺望雯雯远去的身影,眼中溢出一汪泪水,动人地表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痛楚与软弱。我始终遗憾地认为,这部不俗的影片,并未得到影评界足够的估价。 艺术面前的敬畏 1985年,我曾向于彦夫请教过“艺术革新”问题(访问记刊于当年9月《文艺报》)。当时我提到过一个细节:“听说您很关注理论探讨,有一次某位专家来长影讲学,您曾像一位谦恭的学生那样举手提问。”他回答:“是呀,那是难得的学习和知识更新的机会……像我这样年纪大的导演,经验有一点,但是缺乏理论素养。而不懂理论,就谈不到艺术的自觉。”80年代是于彦夫创作的旺盛期,佳作迭出,可每一部影片创作,他都以临深履薄的态度待之,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于彦夫1924年生于辽宁丹东。1942年考入伪“满映”演员科。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护厂斗争,在向兴山迁厂和东影木偶片、动画儿、译制片初创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49年译制《伟大的转折》开始导演生涯,自《夏天的故事》(1956)至《那年的冬天》(1996),执导故事片20部。此外,还拍摄多部集电视剧作品。 由于彦夫编剧、吕班导演的新中国首部讽刺喜剧片《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反右”时被打成“毒草”而遭封杀,直至80年代才重见天日。1974年于彦夫执导的《创业》,引起更大的波动。1975年2月,这部突破“三突出”原则的影片被江青判为“政治上、艺术上都有严重错误”,要“查一查背景”。4月8日,“四人帮”以文化部党组名义给《创业》扣上“十大罪状”,勒令《创业》主创人员进京办班,“思想转弯”。这期间,于彦夫和剧组人员受到极大的政治压力。一次,剧组经天津去大港油田,下火车后,张天民偷偷对于彦夫说:我给主席写了信,吉凶难卜。如果出了事,请照顾一下我家。于彦夫听了心里万分沉重。紧紧握住张天民的手,答应了他。在于彦夫困难的日子里,张圆给了他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彦夫,那是莫大的力量。7月25日,毛泽东批示下来:“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调整党的文艺政策。”头上的乌云终于散去。 在艰难条件下拍出《创业》这样冲破“四人帮”束缚、得到毛泽东保护的影片,是值得骄傲的。可今天的于彦夫却羞于谈自己,只说:剧本基础好,演员演得好,特别是李仁堂。如果说拍出一点气势和激情,那是大庆石油工人感染了我们。用东北人的话来说——借光了。戏拍得很苦,现在看粗糙得很,没有丰富的细节,人物也不深刻,惭愧呀! 于彦夫不是一位安于现状的电影艺术家。他的影片基本上以当代生活为题材,叙事细腻凝重,洋溢着关注现实的激情。他不断寻找介入现实生活的独特视点,决不沿袭旧套或追赶时髦。他向往一种“短篇电影”,甚至认为电影的本性就是“短篇”。他欣赏梅耶荷德引述的巴尔扎克一句话:钟尖上建造宫殿,是艺术的极致。电视剧可以充分铺开,电影则需要集中。人物少,情节起伏变化大,震撼力强,就像契诃夫、梅里美、莫泊桑的一些中短篇小说那样。至于自己作品与这种目标的距离,他十分清醒。 1989年摄制的《金钱大裂变》,未必是于彦夫的重要作品。不过,一位65岁的导演,其创作的结构、色调与叙事方式能发生如此强烈变异值得探究。影片的中心事件是迁入新居的一位教师拣到一千元钱,失主是谁?于彦夫抓住这个切入点,以虚实交织的荒诞笔法,解剖了社会的众生相。情节循着一种自然逼真的过程展开,随着人物表象的逐渐脱落,其灵魂的裂变得以呈示,最终以主人公梦醒为结局,似在缓冲社会针砭的强度,却假中见真,达到对人性病态的讽喻。尽管正面主人公因“符号化”而影响了观众的认同,影片的结构和人物塑造应当说不乏新意。 当然,影响更大的成功探索是《16号病房》和《黄山来的姑娘》。这就不完全是于彦夫的劳绩了。作为联合导演之一,张圆不仅名字排在前面,实际创作中也往往是挑大梁的,用于导的话来说:“有几部戏确实是以她为主,我给她当助手。” 张圆:生前的追求与心愿 60年代的观众对张圆并不陌生。那时,文化部曾在全国重点宣传22位优秀电影演员,张圆即为“22大明星”之一。据说,这件事周总理支持。原先的电影院大都是挂俄国的电影明星照,总理要求多宣传我们自己的优秀演员。于是,“22大明星”的照片很快就取而代之。长影除了浦克、郭振清,还上去四位青年演员:李亚林、庞学勤、张圆和金迪。对此,张圆一直持平常心态,她认为自己当时并没有叫得很响的作品,之所以能上去是由于文化部和长影着力推举新中国培养的青年演员。 张圆1926年出生于河南卫辉。父亲当过几任县长,后家道败落,张圆八岁时父亲病故。她只读了四年书便辍学,自幼倾慕戏剧艺术,一度边找工作边自学读书。1949年5月考入华北大学三部,同年10月进中央戏剧学院普通科表演专业,1950年底转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1953年毕业分配到长影。 张圆的处女作是在电影《祖国的花朵》中扮演冯老师,她以细腻质朴的表演,把这个娴静美好的辅导员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接着,又在《沙漠里的战斗》《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笑逐颜开》等近20部影片中饰演不同角色。其中,《笑逐颜开》女工何慧英精神成长的层次感,《徐秋影案件》女特务邱涤凡性格气质的复杂性,多受好评,显露了张圆表演艺术的才华。张圆属于可塑性很强的性格演员,形象美丽大方,戏路宽广,气质具备较大的反差幅度,多年来追寻那种复杂多变、内心世界丰富的角色,惜乎难以遇到。 1975年她改作副导演,1979年与薛彦东合导《红牡丹》,1983年起与于彦夫合导影片。这之前,她出演、于彦夫执导的影片有《徐秋影案件》《笑逐颜开》《水库上的歌声》。二人合导的影片是:《16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均获全国“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这两部尝试纪实性的女性命运片,将逼真性与假定性、外部生活与内在激情相结合,“平淡中求深邃”、“平淡中见光彩”,在80年代中国影坛独树一帜。两部影片不但对宋晓英、李羚的演艺事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使张圆、于彦夫一生的艺术追求攀上了闪亮的高点。 今年4月见到张圆,她向我诉说了这样的心情:“我最近病了一场。大难不死,心愿未了。那就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想演戏。文革之后没再演过戏。文革期间,长影艺术家下放,厂里只留于彦夫等五个导演,我随着留下,在食堂卖餐票,不断地赔钱。有一天,发现自己形象变了,不愿照镜子了,就下了决心:改行!把青春、美丽留给银幕和观众。我改行当导演,有个优越条件,身边有老师,于彦夫在这方面对我帮助很大。但我始终在心里还惦记着什么,近来似乎明白了,那就是演艺事业。在这条道路上我有很多遗憾,我很羡慕那些仍然活跃在荧屏、银幕上的老朋友,如像陶玉玲,人品艺品都那么好。是不是会有重新演戏的机会,尚未可知,但我深信,我一生最大的快乐,就在那里。”没想到,8月10日张圆猝然病逝,她的心愿竟成为永远的遗憾。 晚年逸趣 离休后的于彦夫、张圆身体都不太好,他们互相扶持,相依为命,自找乐趣,乐在其中。女儿张宜庄在童影厂工作,对两位老人十分关心,给了他们不少安慰。 于彦夫和张圆都是“中华名人垂钓俱乐部”的会员,1997年9月的一次比赛中,于彦夫曾获单尾重量一等奖。于彦夫还爱好剪报和悉心搜寻篆刻艺术佳作。七、八年来,已整理有关养生医疗、旅游观光、文史掌故、科学知识等剪报11册,汇集了不少当代和历史名人的印章精品。 他们自然不会忘记钟爱一生的影视艺术。于彦夫被聘为2002年前的国家电影局审查委员会委员,每周看片一两部。他的感受是:后生可畏,一批新锐导演出手不凡,电影意识、电影语言都令人刮目相看。也有一些影片看了让人窝心。时代变了,有些人思想跟不上,观念、手法还是老一套;或者食洋不化,搬西方电影的皮毛,忘掉自己的传统,背离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和习惯。他尤其对于时下各种新闻媒介所谓“娱乐极道”的妙作以及某些名人的自我妙作大为反感。他说,有些名家太容易满足,过于得意,沉不住气,这不好。他想把爱尔兰作家王尔德一句话赠给名利场中的追逐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另一种是能够得到。后一种才是真正的悲剧。” 讣 告 电影表演艺术家张圆同志8月9日夜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于8月10日8时15分在北医三院逝世,享年74岁。 张圆同志,河南卫辉市人,生于1926年11月8日,先后在华北联大、中央戏剧学院以及表演艺术研究所(电影学院前身)学习。毕业后分配在北影演员剧团工作,后调至长影演员剧团,出演过《祖国花朵》《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笑逐颜开》等影片。六十年代初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二十二大明星之一。八十年代后曾执导《红牡丹》《16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鸽子迷奇遇》等影片。 张圆同志的逝世是电影界的损失。 |
原文 发表于大众电影>影视人物 浏览:265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