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静卧着一个人,一个既普通,但又不普通的人。她就是我的母亲――王桂春。
说她普通,是因为她像天下所有慈祥、善良的母亲一样,毕生倾注了对子女无限的母爱和对家庭的忠诚。非但如此,对于他人,特别是那些处于困境的人,同样地,她用她那慈善的热心和真挚的情感,温暖着那些寂冷的心,并竭尽全力地用她的言行来排解他们的困难。 说她不普通,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一个美好的目标,这是她渴望得到的,也是大多数人们所期望达到美好的境界――人际间的善待、真诚和互助。她用一生的努力来实现这个理想,并有着坚持不懈的追求。她用她那纯朴的心灵来感悟这个世界,并试图通过她自己的行动来检验。 她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家庭的孩子,生在旧中国。和同时期的大部分孩子一样,贫寒的家庭和战乱的时代,给她的童年带来的不是鸟语花香、更不是天真浪漫,而是过早地面对穷苦所导致的无奈。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她做过童工、拣过煤球、织过渔网,用成年人的劳动强度和病痛的代价,换来微薄的收入来补贴家用。尽管这样,逢年过节,她仍然穿不上新衣服,因为新衣服要给姐姐、妹妹。但她没有埋怨。平时,如果受了委屈,她也是默默地独自走开,悄悄地摸去眼角上的泪水,不再争执。“谦让”、“容忍”早已植根于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 但是,她有一颗火热的心,她懂得如何去理解、去关心别人,因而,使得她有些“早熟”。 同时,她是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家庭经济上的拮据,使她比别的孩子上学晚。然而,就是这个穿戴破旧的孩子,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连跳数级,提前完成了小学课程。可谁又知道,她每天放学后,还要做杂工,直到晚上才能就着微弱的灯光看书、写字。 这就是她童年的缩影。 她是勤奋的,不仅体现在做工上,而得到称赞。而且,正是由于她的勤奋,在学业上,她得以顺利地考入高小、高中,最后进入大学。 她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并始终得益于这种“勤奋”。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生涯,还是后来的政府机关工作,甚至成立家庭后的日常生活,乃至退休后的闲暇时光,她一直坚持着用这种“勤奋”来驱使着自己。并且,这种“勤奋”已经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不仅是身体上的“勤奋”,而是更多的思想上的“勤奋”。这种“勤奋”在与她的和善的心灵结合后,便成为她人格的特征。在这个时期,也就是她人生的主要时段,可以说,她的高尚的人格渐渐地感染其周围的人,并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誉。 帮助儒弱的人、资助出于困境中的人,是她的乐趣所在,尽管她没有权势,也并不富有。但,每每她慈善的笑容和热情的话语,总是能化解别人的愁苦,而每每对别人细致的关怀,也总是带来对她的赞叹。此时,她脸上的泛出的微笑是那么灿烂,就像春日里温暖的阳光。她的心,和她的容貌一样的美。就像她的名字所隐喻的――春天的桂花,给人们带来的是温暖和芳馨。 她乐于帮助别人,又感激别人给予的帮助,进而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但是,面对邪恶和丑陋,她同样疾恶如仇。爱憎分明是她的人格特点。 其实,这是她纯美、善良的心性之使然。 她这么做,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境界。她希望人们能相互间真诚、彼此关爱、互相帮助。她确信:只要所有的人都用真心、热心去善待别人,这个世界远会比现在更好。因为,她实践过。她只是期望更多的人来参与这个实践。 这是她的理想,一个非常朴实的而又有些近乎天真的理想。然而,她始终在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尝试着,并贯穿她整个的人生,即使有时是无意中做的,但这是她的本性。 对于有些人,他们无权评论、甚至讥讽这种“理想”。因为,在这些人的心灵的角落里,连这些人类最基本的“理想”都不复存在了。 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了。和所有认识她的人一样,我们为失去一个好人和好妈妈而痛惜。但,诗人藏克家有句话: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而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母亲的纯美的品格是她永不泯灭的灵魂。 当然,和普通人一样,她也有缺点。但谁没有缺点呢?如果我们只注重分析、研究别人的缺点,那么,我们该如何树立生活的信心呢?我们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呢?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己呢? 她和其他那些善良的、已经故去的人们一样,留给我们的将是永久的怀念。 怀念是基于回忆。而过去是不能忘记的。 我怀念我的母亲――王桂春! 张晓军 2003年7月19日 |
浏览:79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