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妈妈在医院抗击非典,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妈妈担心。”一直住在大姨家的小侗艺欢天喜地地回到了自己的家,因为爸爸通知她,学校的老师要带着礼物过来给自己过六一。 王晶的病情牵动了很多人的心,除了担心王晶外,她那八岁的女儿也让人揪心。“孩子现在还不知道她妈妈具体情况,我们也犹豫了好久,想来想去,昨天晚上,她爸爸和她谈了次话,告诉侗艺,她妈妈生病了,因为救人自己也得了非典。话刚说完,小丫头就哭了,我们也就没敢往下说。”小侗艺的奶奶告诉记者,“昨天晚上,侗艺还给她妈妈画了幅画,祝她妈妈早日康复。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还担心怕这孩子受不了,想她妈妈,谁知今天早上一起来,她该玩儿还玩儿、该疯还疯、满屋乱窜,还特别高兴,说是老师要来看她了。” 昨天上午10点半,侗艺就读的奋斗小学老师和家长代表拎着一大堆礼物来到了王晶家。看到自己的老师和校长都来了,还带了好多礼物,小侗艺开心极了,撒着娇地忙向老师表现:“王老师,我天天在家上空中课堂,我还在网上留言,祝同学们儿童节快乐。”老师们带来的每件礼物里都夹着一封其他小朋友写给侗艺的信,满纸的祝福和鼓励,笔迹虽稚嫩,却充满温馨。 “老师,这个字该怎么念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刚上二年级的侗艺显然还不能完全读懂同学们写的每一句话,但她说:“今年这个儿童节我过得特别开心,因为我收到了那么多礼物。” “孩子还小,不知道非典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更不知道这个儿童节对她意味着什么。”看着女儿笑得满脸灿烂,小侗心酸得直掉泪。 侗艺的老师前脚刚走,小侗单位的领导后脚就到了。侗艺不知道昨天家里为什么这么热闹,来了那么多客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来的叔叔阿姨好像都不太高兴,她跟爸爸单位的阿姨都不熟,所以只是很腼腆地挨着爸爸坐,看着爸爸说着说着就拿毛巾抹脸。 中午12点多,小侗艺悄悄地告诉记者:“阿姨,老师说让我们在儿童节那天给自己的爸爸妈妈送一份礼物。我想叠36只千纸鹤给妈妈,因为我妈妈今年36岁,你说好吗?”信报记者张晓娟 顽强的北京生生不息 从快乐到悲伤的距离,是30分钟。 半小时前,记者打电话回来,告诉我,王晶8岁的女儿刚刚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六一。 半小时后,记者颤抖着打电话回来,告诉我,王晶可能就在今天离去。 从陌生到熟悉的距离,是12天。 12天前,王晶——这个普通的名字,我和我的读者才第一次听说。 12天后,王晶——这个平凡的女人,她和她的生命成了全北京的牵挂。 从淡漠到珍惜的距离,是两个月。 两个月前,生命只是我们早已住习惯的房间,一切遥远的死亡最多只能换来我们的一声叹息。 两个月后,生命是我们无限眷恋的家园,所有的美好都开始值得反复玩味,所有能挽回生命的机会都弥足珍贵。 在病房里,作为护士的王晶没有辜负职业赋予她的勇敢和坚强。没人能说清在抢救别人生命时她到底付出了多少——有时候,行动本身就意味着生的希望。 在病榻上,作为病人的王晶曾经无声地落泪,也许是焦急,也许是忧伤,也许是想念……我们说不清。但她身边的姐妹知道,她从没有抛弃对生命的留恋。 无力回天,她选择在这个日子悄悄地离开——这一天,孩子正在为六一的到来而雀跃,笑意写在那天真的脸上。生和死的无情切换中,她为家人回放出最精彩的段落。 甩掉的,是病魔强加的痛苦;留给孩子的,是生命中绚烂的明亮。 孩子是妈妈生命的延续,孩子是人类生命的延续。 生命因顽强而存在,北京因此生生不息,人类因此生生不息! | 
| 原文2003年05月28日01:21 发表于北京娱乐信报 浏览:842 |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