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敖学祺先生纪念馆

川剧艺术特色与运动规律初探

敖学祺

  川剧艺术特色与运动规律初探
  
  
  敖学祺
  
  
  艺术基础理论的探索与研究,是任何艺术门类发展、创新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或这个基础残缺不全,则艺术的大厦是建立不起来的。
  川剧艺术基础理论的研究,虽不能认为旧时代里完全没有,但是确实没有任何稍有系统的资料流传下来,因而可以认为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建国以来的三十五年中,虽也断断续续开展过一些活动,但前此的二十多年里,都极不系统、很不深入,整个看来,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其原因,我以为系过去受“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方针的强烈制约,故抓舞台演出为没完没了的“政治中心任务”服务,花费了绝大的力气,而对川剧基础理论研究的工作很不重视所致。舞台演出的实践,对川剧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若缺少了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缺少理论的指导,则实践往往就会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就会走许多弯路,犯许多错误,从而事倍功半或全然徒劳。在这方面,川剧在前二十多年当中,实际上是吃过不少亏的。
  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飞速发展,从党到人民群众,都十分重视川剧振兴的工作,省、市有关领导部门一齐抓川剧艺术基础理论的建设工作,便使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川剧艺术光凭舞台演出实践的一条腿,而缺着理论研究的一条腿艰辛地、相当盲目地曲折前进的局面,趋于结束,新的前景已逐步展现。这些都催人奋发、勇进。故尔,我认为川剧艺术大有希望。
  配合这个形势的发展,《川剧艺术》季刊开辟专栏来开展和推动川剧基础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对川剧艺术的健康发展,十分有益。故我不嫌学识与文笔的拙陋,把自己对川剧艺术的,某些认识,写成此文来参加讨论,敬请大家多多指正。
  
   对川剧艺术本质特性的一点认识
  
  川剧,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艺术门类,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艺术,是我们民族传统戏曲艺术体系中,一个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面貌与风格的地方大剧种,在我国西南地区近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就其产生、形成与发展延衍的历史看,它本身就是其依存的历史社会极为复杂的生活思想、精神现象的艺术反映。按事物运动规律与实际来说,它并非一产生出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而是经过一长段曲折、艰辛、繁复的发展过程,才以今天的这个面貌进入到我们当今的社会里来的。特别是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艺术事业,戏曲从来都是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必须为历史时代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的审美的欣赏要求服务。离开了人民群众,戏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依据,就不能生存发展下去。因此,在历史时代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所需的要求下,戏曲在艺术上必须不断地进行着创造、丰富和发展。这就决定了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必定的活泼性与进取性,并从而形成为它的运动规律。以故,从戏曲的本质特性说,它从一开始便是容不得任何的停滞与保守的。因而,历史上所出现的种种社会动乱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戏曲发展的相对停滞与保守,都是暂时性的,都只能暂时地束缚住戏曲的生命活力,从而形成戏曲发展道路上的某些曲折现象。但是,戏曲作为人民创造的和人民需要的艺术,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历史社会所强加于它的暂时束缚或摧残打击,从来都未能绝灭过戏曲艺术的生命。只要有人民存在,戏曲艺术就会生息存在;同样,只要有人民存在,虽道路曲折、艰辛,但从戏曲艺术发展的总体看,它始终在不断的发展中前进。若再从另一角度看,在旧时代里,戏曲的发展也从未停息过。东边停滞了,西边却在进行创造和发展;北边停滞了,南边却在进行丰富和加工;甲剧种保守了,乙剧种继续着艺术的创造;丙剧种停歇了,丁剧种在继续前进,前赴后继,生生不息。以中华大地之辽阔,旧时代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封建势力之间的相互对峙,都给这类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特殊的有利条件。这是戏曲艺术在旧时代虽屡遭历代统治者及封建势力的摧残打击与旧的道德观念的践踏,却仍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在热爱它的人民群众的支持维护下,不断求得发展的全部奥秘所在。
  新中国的诞生,经济基础的彻底变化,既给戏曲艺术的发展扫除了旧的障碍,又给它提供了许多为人民服务的优越条件。同时,也向戏曲艺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严肃课题,即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戏曲艺术必须为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共产主义思想的总目标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且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原则的指导下来进行。而这些,对戏曲艺术来说,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太大的困难,因为这与它的本质特性很能适应。因而,五、六十年代川剧改革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不但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同时也使川剧艺术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至今人们仍认为那是川剧的一个黄金时代。
  十年动乱使川剧几乎濒于绝灭的边沿,此后的迅速复苏,再次证明了戏曲艺术的顽强生命力。当前,我们开放国门搞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国家的生活面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戏曲艺术又面临一个新的时代挑战的关键时期,但我们相信它是有能力接受这个挑战的,原因仍在于戏曲艺术的本质特性,使它具有这种能力。
  另一方面,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演与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为了增大和丰富自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愉悦性,便使它对其它艺术门类与物质装备需求的“胃纳”量很大,举凡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武功、杂技、烟火,还有进入现代以来的电气声、光、电影、幻灯···只要有所需要,拿得来,用得上,又不损及它原有的艺术特征与特色的话,它便能有“万物皆备于我”的宏大容量,且能予以消化,化为自己的血肉肌肤,健壮了自己的肌体,美化了自己的容貌,先行几百年地实现了有的西欧戏剧家直到今天仍然不能予以完美实现的一种戏剧理想。
  川剧在这点上也是很突出的。五种声腔形式,来源各异,都予以消化,统一于川剧独特的艺术面貌与风格的总题目之下,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个十分多彩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川剧艺术体系,从而充实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宝库。
  总之,戏曲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十分活泼的,进取的;它总是循着自己的艺术规律运动发展着;它总是在本剧种历代前人和热爱戏曲艺术的历代人民,对戏曲的构成及其技艺的探索、创造、丰富、改革加工的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强着、充实着自己的艺术内涵和艺术特色的传统。而这些不断进行着的调整性与创造性的丰富加工与改革发展,使戏曲从诞生成型以来,一直都在进行着从艺术的低级(或相对低级)形态,向着高级(或相对高级)形态运动发展着。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到些什么启示呢?
  一、戏曲艺术从本质特性到运动规律,都是从不保守的,对任何的停滞与保守都是格格不入的。
  二、戏曲艺术对一切可以丰富、美化并加强自己的事物与因素,接纳力都很强,并经过若干调整性的努力消化,便能把接纳的素质,化为自身血肉而纳入自己的艺术体系。
  三、前两点之所以成为戏曲运动的实际,其根据就在于戏曲是人民的艺术。戏曲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历代的人民群众对戏曲的喜好和广泛的支持。故戏曲必须适应和满足历史时代和社会的人民群众在审美上永远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人民创造了戏曲,戏曲永远不能离开人民。
  
  独具面貌的艺术特色是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命线
  
  什么是戏曲的艺术特色?或者说,什么是川剧的艺术特色?这是一个很大和很难回答的题目。这点,我在《川剧艺术》1983年第4期的《从探讨川剧特色的问题说起》一文中,谈过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这里我想再就有关这个繁难的艺术概念的一些方面,补充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认识。
    戏曲或川剧的艺术特色,是戏曲或川剧在艺术上的一种本质属性,由于戏曲、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因此,只有通过舞台演出实践,把一个剧目以综合艺术的有机整体具体地体现于演出的全过程时,作为本质属性的剧种特色,才能够充分地或比较充分地显现出来。这是包括了时间、空间、前人的艺术创造成果与演出剧目的全体艺术家的集体艺术创造, 以及特别是与观众直接接触的演员与场面乐师(高腔戏的帮腔者)在艺术上的二度创造,并由观众通过视觉、听觉、理智及情感的综合感知这么一个大综合体,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才能使人体味出它的实际存在。因此,谈戏曲或川剧的艺术特色,如若离开了剧场里的舞台演出实际,常常就成为一种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事情。象围鼓请唱川剧、无线电广播川剧或川剧的唱片、录音等等,都属于一种对川剧艺术的不完整的体现。若只凭它们就来议论川剧的特色,那是犹如盲者摸象一般,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至于说什么“川剧的特色是麻、辣、烫”,“在于三小戏”,等等,那就更难令人苟同了。
    其次,我国现存戏曲剧种三百多个,几乎都处于一个艺术母体的体系,故它们在艺术表现的方式、方法上,都基本相同。对这众多的剧种,若人们仅用视觉感知而完全不用听觉感知的话,是很难区分出它们之间的差别的,更难一下道出属于何地区的何剧种来。相反,象听广播、唱片、录音的戏曲节目一样,喜好戏曲艺术的人们,只须一听其使用的地方语言与声腔音乐,往往一下子就能辨别出其为哪一剧种来。
    因此,我始终认为,能够很好区分我国戏曲诸剧种在艺术上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与声腔音乐;并从而认为,剧种的艺术特色,一是要从综合艺术整体在演出全过程的艺术体现中去探求;二是构成剧种特色的这个整体中,语言与声腔音乐,占了举足轻重的关键性地位。离开语言与声腔音乐而谈剧种特色,是永远也谈不清楚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人们承认与否,都改变不了存在的实际。
    然而多年以来,川剧的语言艺术、特别是声腔音乐艺术,总是被论者所忽视,往往提不到议事程序上来。过去是框框禁条太多,大家不敢多谈艺术问题,以至于川剧的声腔音乐虽然十分丰富多彩,家底殷富,但川剧舞台上的技艺水平,一度却越来越低落,两者极不相称。特别经过十年动乱之后,这方面的问题更多,情况不可乐观,已成为川剧舞台演出实际中最脆弱的一环。相对,这也和川剧艺术的基础理论(宏观的与微观的,横向的与纵向的)研究十分落后的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实在有大大强调一番的必要,希望借以从观念上拨正一种倾向,使振兴川剧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
    据上所述,在当前,川剧若要在我国诸戏曲剧种和诸姊妹艺术门类的竞赛中,保有自己作为地方大剧种的独特地位,则须大力维护本剧种的艺术特色,大力提高语言的文学性与声腔音乐的技艺质量;与此同时,还须大力开展川剧艺术基本理论的探索、研究,并以著述形式把研究成果记载下来,这些,都是至关重大的问题,也是当前亟须大力着手的实事。如果说,剧种的总体艺术特色,是一个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命线的话,那么,毫不夸张地说,语言与声腔音乐的艺术特色,便是川剧的生命线中的生命线。川剧如若把这个生命线中的生命线搞掉了,同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就再没有什么川剧了!所以,必须从理论上把川剧的艺术特色搞清楚、说清楚,这是当前川剧理论研究工作中的头等大事。
    这里,还想再谈两点看法。之所以要谈,乃由于自高腔加伴奏以来,引起了对高腔的特色是否有损的长期争论,至今未息,而且形成为两种倾向,在桌面下和桌面上相互对立。然而,对高腔特色这个基本艺术概念的本质、内涵、特征等等,大家在观念上其实都还或明或暗,还有很多不明确处。故可以多从这个方面作些探讨、研究,想来是大有裨益的。
    我想说的第一点是,如前章所述,戏曲或川剧的本质特性十分活泼、进取,与停滞、保守不相容,使它从来就具有“艺无止境”的品质。以故,作为川剧本质属性的艺术特色,也决非永远不变的,它决不会停留在任何一种形态上固定下来。仅不过,它的“变”,有其规律与法则,决不等同于当前有些人搞的那种乱变。这点,下边再谈。因此,那种认为川剧艺术的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特色早具,已成定型,故尔认为凡属传统的东西都根本动不得的观点,实在是大大有悖于川剧的本质特性与其艺术运动规律的。时代历史在发展,人民在前进,生活每日每时都在变化发展,人类的文化文明也在不断地前进发展,川剧艺术岂能停滞下来,固定形态于发展的某一阶段呢?凝固并停留于某一阶段上,等于自甘与不断前进的时代历
  史和人民在艺术上的要求脱节,其结果必然招来失去群众基础的恶果。没有了群众基础,川剧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要消亡。而经过十年动乱,广大的年轻一代人,由于与川剧从来隔绝,又很不理解封建时代的历史生活,故对川剧艺术很少兴趣,便使川剧丧失掉大量的新观众;另一面,老观众日渐减少,补充乏人,从而使川剧艺术的群众基础大为削弱,当前又遇一些新兴艺术门类竞争的冲击,使川剧处于十分危殆的地位。在困境中,川剧只有奋发图强,在大力保持川剧艺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锐意革新,努力进取,振兴川剧,才有希望。若还人为地故步自封,违悖川剧艺术的本性与规律而停滞下来,那只能使川剧艺术最终遭遇没顶之灾!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要说反对高腔加伴奏的意见,完全一无是处,也未见得公平。从理论上说,高腔加伴奏,虽并非川剧音乐改革的全部内容,但确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高腔传统声腔音乐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新的艺术因素,以更加适合当代观众的艺术欣赏的审美要求,从而争取更多的新观众,只要把这些理论设想的原则,在改革的实践中审慎地予以较好的体现,相信不会招来太多的反对,同时也较易获得赞成改革的新老川剧观众的批准。而高腔加伴奏从尝试实验到搬上舞台运用以来的三十年中,确也不乏这类搞的较好的演出前例。远的不提了,象近年的《巴山秀才》、《王熙凤》、《芙蓉花仙》、《火红的云霞》等高腔戏在音乐的丰富加工上,在伴奏的配置上,都做得不错,得到广泛的好评与肯定,特别证明了高腔加伴奏不但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艺术实践上也反复证明了是完全可行的和有益的,且经过长期探索努力,已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与在艺术表现上的有效的方式、方法,成为川剧艺术一笔新的财富。这是一方面的情况。
    另一方面,就很难说了,这是一批在高腔加伴奏方面搞得不好的失败的教训。归结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情况:一是片面地理解时代、社会发展及群众艺术欣赏趣味的变化对戏曲的要求,以为川剧只要丢掉“老腔、老调、老演法”多采用现代的各种艺术手段的技法,便能改变川剧的“落后”面貌,便会获得观众欢迎。二是这类搞法,既没有正确认识川剧艺术的运动规律,又未能吃透川剧艺术的传统,把握不住川剧艺术的风格、特色,就急于求成,动手大改。三是把川剧的艺术构成与独特的风格色彩,认为是“落后”的东西,便常常把川剧高腔音乐的曲牌联体的艺术结构,用西洋歌剧的主题音乐的艺术结构来取代,从根本上破坏和取消了高腔音乐的艺术结构特色。四是对现代作曲理论、技法一知半解,功力不足,又对川剧声腔音乐缺少真知灼见,一说改革便胡编乱凑。五是以为高腔加伴奏,就是川剧音乐改革的全部内容,虽然剧团条件不足或者很差,却硬要搞高腔加伴奏,以示其为“改革”,但演员不适应,乐队乱拼凑。六是对川剧五种声腔形式的特色唱法的重要性缺少认识,不知保护,故使改编的声腔,将原来独具风格的唱法特色,几乎完全抹煞,使本来很有艺术魅力的声腔音乐,一下都以毫无川剧风格与特色的一般性唱法所取代。如此等等。别说老观众们看了这类所谓“改革戏”要感到憋气和不是滋味,就是象我这样从来都积极赞助改革的人,也不能不产生这样搞是否过于轻率了的疑问。
  
  
  
  
 浏览:100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3/12 22:20:1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敖学祺川剧艺术特色与运动规律初探(收藏于2003/3/12 22:20:10
毛继增《音乐研究》编辑部毛继增唁函(收藏于2003/3/12 22:06:39
茅地茅地代表铁路文工团唁函(收藏于2003/3/12 22:05:00
陈落、马汝庄《汉语大词典》编辑部陈落、马汝庄唁函(收藏于2003/3/12 22:02:27
李业道、伍雍谊、华蔚芳李业道、伍雍谊、华蔚芳唁函(收藏于2003/3/12 22:00:33
敖学祺敖学祺先生的艺术生涯(收藏于2003/3/12 21:56:59
茅地(李有为)、曹婉平茅地(李有为)、曹婉平唁函(收藏于2003/3/12 21:38:23
田逢俊悼念敖学祺同志(收藏于2003/3/12 21:36:18
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讣告(收藏于2003/3/12 21:33:0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李业道、伍雍谊、华蔚芳李业道、伍雍谊、华蔚芳唁函(访问1372次)
陈落、马汝庄《汉语大词典》编辑部陈落、马汝庄唁函(访问1229次)
茅地(李有为)、曹婉平茅地(李有为)、曹婉平唁函(访问1077次)
敖学祺川剧艺术特色与运动规律初探(访问1010次)
毛继增《音乐研究》编辑部毛继增唁函(访问975次)
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讣告(访问856次)
田逢俊悼念敖学祺同志(访问807次)
茅地茅地代表铁路文工团唁函(访问797次)
敖学祺敖学祺先生的艺术生涯(访问767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