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来源于一个被称之为"曼哈顿"的科学计划。在投身此计划的众多科学精英中,有一位当时还是中国籍的杰出物理学家吴健雄。 1944年,美国原子弹计划已进入相当成熟的阶段,那时比较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浓缩铀元素,并使其达到临界质量;另外是有效引爆的技术问题。吴健雄在哥伦亚大学参与的工作就是浓缩铀的制造,当时主要是在发展十分灵敏的γ射线探射器。 吴健雄在哥伦比亚大学参与了铀元素气体扩散制造,在一个以"特殊同盟材料"为代号的计划中工作。 合作者还有后来获诺贝尔物理奖的阮瓦特,重氢的发现者尤端和莫菲等人。那时在哥大代表国防部的军方人士是尼柯斯上校,他负责这个国防计划的行政事宜。 1994年9月27日,费米在华盛卅汉福得建立反应堆,原子核连锁反应开头进行得很好,但是几小时便停止了。由于这种现象是与时间相关的一种变化,主持者费米怀疑是核反应中的某种产物吸收了大部分中子而造成反应停止。 后来他们才知道,这种产物是放射性的惰性气体氙,这种氙同位素半衰期9.4小时,有很大的中子吸收截面,因而造成反应停止。 吴健雄的老师塞格瑞建议费米去找吴健雄,因为他知道吴健雄在中子吸收截面方面,已经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于是费米就发电报到纽约,尼柯斯上校接到电报后,去找吴健雄,表明费米和塞格瑞希望要她在相克莱作实验的那篇文章。吴健雄并没有立即给出,其原因是吴健雄和塞格瑞早已商定,那篇文章虽然已在《物理评论》发表,但其中的关键结果,则要等打完仗才发表。尼柯斯上校没办法,只有去找理论组组长莫菲教授。莫菲还约了和吴健雄熟悉的墨汶斯一起来看吴健雄,经过他们的再三恳求,吴健雄才在墨汶斯作保守秘密的保证下,同意提供那篇实验结果的数据。文章最后通过尼柯斯转送到洛斯阿洛摩斯去了。 吴健雄这篇关于铀原子核分裂后产生的氙气对中子吸收横截面的资料,对"曼哈顿计划"的顺利进展有相当大的帮助。直到现在核能电厂的铀燃料用锆金包起,也是为了防止这种吸收中子气体溢出而阻碍连锁反应。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斯哥州的一个沙漠中,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三个礼拜之后,随着两颗原子弹的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布结束。有人认为,吴健雄对"曼哈顿计划"的特殊帮助,对中国抗战胜利有着难以估量的重大贡献。战后吴健雄从事的是纯物理的研究。对于原子弹的摧毁性,她感到极其痛心。 |
原文 发表于物理教学探讨 浏览:231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