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史書上洋洋灑灑的韓信「謀反」事跡,逼的人們捨去情感,去相信一代名將韓信「謀反」。以下,讓我們再檢視一下史料,來推敲淮陰侯「謀反」事件的真相。
韓信「謀反」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十一年)的正月,但這個事件的導火線,又要從前一年九月的陳豨兵變看起。陳豨是劉邦起兵時的老部下,在公元前198年(漢高祖劉邦九年)劉邦廢掉趙王張敖,而另立戚姬的兒子代王劉如意為趙王,並以陳豨擔任趙國軍事統帥,且統帥監督趙代兩國與匈奴邊境的守軍。過了一年,劉邦在戚姬不斷的要求之下,打算廢掉皇后呂雉生的太子劉盈,另立劉如意為太子。不過在與呂雉交情深厚的官員們全部反對,劉邦只有作罷,但他很擔心年幼的劉如意和年輕的戚姬在他死後會遭到呂雉的報復,於是劉邦用符璽御史趙堯的意見,任命御史大夫周昌為趙國相,希望周昌能以自身的能力,保護劉如意在他死後的安全。 周昌到職之後,發現陳豨的賓客多的嚇人,且還四處為非作歹,周昌於是向劉邦打小報告,說陳豨養這麼多賓客,其心可議,且陳豨在邊境多年,手握重兵,日久可能生變。劉邦也覺得有道理,就派人前往調查陳豨的事跡,果然得到不少陳豨的罪狀,劉邦便趁五月召回陳豨參加太上皇劉執嘉的喪禮,陳豨心裡也明白回到長安的結果為何,稱病不成行。這時,匈奴的傀儡韓王韓信(不是淮陰侯韓信),得知陳豨與劉邦間的不和,遂派親信前往遊說陳豨起兵,陳豨也下了決心。於是,陳豨在九月時正式宣布叛變,自稱代王,劉邦也親率大軍前往征討。 在劉邦出征之後,一項陰謀正在秘密的進行之中,這個秘密有兩種說法,一是史書上說的韓信「謀反」,一是許多人推測的呂雉除韓信的密謀。 整理眾家史書的說法,大都是說韓信在當初陳豨出鎮趙代時,就和他串通好要舉兵謀反,等到陳豨起兵之時,韓信就假傳聖旨赦免在官府裡做苦工的奴隸,打算等候陳豨的消息而發動政變。但韓信手下有個舍人,得罪了韓信,韓信將其囚禁,並打算誅殺。這個舍人的弟弟就向呂雉通報韓信的密謀,呂雉遂與蕭何定計,發布陳豨已被平定的假消息,要臣子們入宮朝賀,呂雉還怕韓信多疑,稱病不來,便叫蕭何寫信給韓信,要他一定要來,韓信中了計後,一到宮中,立刻被呂雉逮捕處決,並屠三族。 事實上,仔細看看這些史書記載,可以說是漏洞百出:一、韓信還真聰明,早在陳豨高升之時就知道他有起兵的意圖,但就資料來看,陳豨這時一點叛變的跡象也無,甚至還很高興主子升他的官,韓信怎麼可能會去與他「謀反」呢?二、韓信有什麼能耐,能假傳詔書釋放囚徒呢?而放了囚徒之後又不立即發動政變?這不是很奇怪嗎?三、告密者是一個小官舍人的弟弟,沒有其他的人證物證,竟能定韓信之罪,要定罪,至少也要個韓信發的假詔書吧,但並沒有。四、韓信既然與陳豨有連絡,那為何連陳豨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呢?還傻乎乎的進宮自投羅網。 從史書薄弱的證據來看,我們能清楚的明白,韓信的死是一場冤獄。但呂雉為何要置韓信於死地呢?也許與奪嫡鬥爭有關,韓信在西元前201年被解除楚王之位,改封淮陰侯,軟禁在長安,但劉邦也許看在舊日情份上沒有殺害韓信。韓信本身也極想來個鹹魚翻身,他把注意力放到了戚姬母子的身上,他希望劉如意能成為太子,自己也有擁戴之功,能回到朝中高位,剛好在這時刻,劉邦出征陳豨,由呂雉主持政府。呂雉想到韓信支持戚姬母子,日後將會對自己不利,而劉邦又不誅殺韓信,乾脆自己動手,找來蕭何,定計誣告韓信謀反,殺害了韓信。 劉邦在韓信「謀反」一案中扮演的關係很微妙,他一方面希望韓信死,但又無從下手,所以他討平陳豨之後,聽到韓信死訊,是「且喜且憐之」。劉邦的表現,更能確定韓信是死於冤獄,劉邦高興的是心頭大患韓信被除去,憐的是韓信死的冤枉。 看看劉邦與韓信在打天下時那般的親密,但到了一個是君一個是臣的時候,兩者的關係,從信任成了猜忌,由親密戰友變為置其於死的仇敵,不僅是韓信,英布、彭越、樊噲,甚至是蕭何,何嘗不是如此呢? |
浏览:336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