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头实干,超前服务 徐永元,常熟梅李人。1960年出生,1975年入团,并担任学校团总支副书记和第一团支部书记。1977年7月被选调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起历任文印处副处长、处长,秘书局文电处处长,局办公室主任,秘书局副局长兼局机关党委书记、兼会议处处长,2000年6月任巡视员,2001年3月任秘书局局长。徐永元是党的十六大代表。由于他工作实绩突出,1998年至2002年,在中办局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年年被评为优秀。 在中央办公厅工作,为党中央服务的机关,其任务之艰巨,工作之紧张,要求之严格,非常人所能想象与承受。而徐永元凭着对事业的忠诚,谦逊好学,锐意进取,发奋努力。他既注意发挥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注重发挥集体的战斗堡垒作用,每年都有新成绩、新经验。他在每个岗位上都带头实干,靠前指挥,所以多次晋升,屡任新职。在中办工作的26年间,他时刻不忘党的宗旨,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讲究工作方法、工作效益、工作质量,都注重团结同志、关心同志、帮助同志,从而赢得组织信任、领导好评、同事欢迎。 由于在中办工作,徐永元会有许多机会接触中央领导同志,或随身服务,或随同视察,或汇报工作。也正因为在中办工作,在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直接的服务,他深知自己职责重大,不敢丝毫懈怠,一年365天,每天都保持着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超前服务意识,因此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他都既注重严谨,又充满激情,以一个共产党人特有的赤诚之心书写着对事业的忠诚。 1994年8月,徐永元受中央办公厅派遣,赴青海省玉树县挂职扶贫,担任帮扶小组组长和玉树县县委副书记兼副县长。在青海省玉树县挂职扶贫期间,他和帮扶组的其他同志一起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为当地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被当地政府授予“模范荣誉市民”称号。其中一所苏州希望小学,还是他回到江苏经多方求援才建立起来的。为了实地了解情况,他经常奔波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公路上。在那里,他还经历了一次惨烈的车祸,司机当场牺牲,徐永元和其他同志也分别负伤。回北京后,他依旧拼命地工作,妻子心疼地劝他不要那么玩命,他却笑笑说:没事,都死过一回了,还怕啥。可见,事业之重要在他心目中已远远超出对生命的珍爱,他可以为了事业赴汤蹈火、舍生忘死。 2001年9月26日,十五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精神风貌,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夺取更大的胜利,迎接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十六大筹备和大会召开期间,徐永元担任大会秘书处秘书组副组长和会务组组长。他深知党的十六大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了保证我们党在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确保十六大的会务工作万无一失。他的家就在中南海旁边,可是他回家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了。 忘我工作,鞠躬尽瘁 正当会务准备工作十分紧张的时候,徐永元的身体出现异常,时常干咳不止。一位首长关心地催促他去医院检查,可他只是去医院配了些药吃。一周后病情未见好转,只得去医院再作检查。医生要求他马上住院治疗,并作进一步检查。徐永元深知十六大召开在即,自己不能临阵退缩,于是托辞婉谢,配了药,又回到了人民大会堂。白天,他依旧以旺盛的干劲坚持工作,晚上过半夜后才在工作地点输液。这样,一直奋战到十六大胜利闭幕。为此,中央办公厅给他荣记特等功一次。 十六大闭幕后的第4天,即2002年11月18日,徐永元住进了北京医院,通过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肺癌。尽管人在病榻,可他的心思还是在工作上。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刚住医院的头几天,徐永元仍阅批着有关文件和报告,关心着秘书局的工作。为了早日重返工作岗位,他一方面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以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忍受着化疗带来的痛苦;一方面坚持观看中央台每天的联播节目,关心时政大事。 在第一轮化疗后,适值北京遭受“非典”袭扰,徐永元在妻子陪同下回到南方,在老家常熟和苏州等地疗养。其间,他坚持每天步行一万步,还经常游泳,这既是为了增强体力,以期及早康复,又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和毅力。所有关心他的人都为他的良好精神面貌与体能的恢复感到宽心与欣慰,祝愿他早日康复。至今,徐永元妻子依旧珍藏着这么一张字条,那是2003年5月1日,徐永元在东山疗养院给她写的。当天,他望着风和日暖下的远山近水,在一张便笺上写下这样一句话:“闫红珠,明天我就要去上班了,您知道吗?”字里行间流露出少有的激动与企盼。徐永元一直在挂念着工作,三月里念叨着过了五一长假要上班,到了五月又盘算着七月要上班。他总感到任何时候,工作应该是第一位的,没有什么事情比工作更神圣、更重要。 回到北京后,徐永元来到医院检查身体,发现了胸腔积液,经专家会诊,采取措施后,一度病情有所缓解。岂料,国庆节后,竟日重一日,且来势凶猛。面对病魔的肆虐,他依旧作着顽强的抗争,并喻之为“这是在战斗”。在他病故前一天的晚上,他以顽强的毅力花一个小时喝了半碗稀饭,并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我一定配合你们的治疗,闯过这个坎”。主治医生心里清楚,癌细胞已经全面扩散,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也已显得苍白无力。听着徐永元的话,所有医护人员心里都一阵酸楚,默默告辞,实在不想让生的希望在永元心中过早泯灭。2003年10月24日中午,徐永元带着对事业的忠诚,对工作的眷恋,对亲人的热爱而痛别人世,年仅43岁。 徐永元住院后不久,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他病情予以高度关注。2003年春节期间,江泽民曾委托身边同志到医院,向徐永元送去诚挚慰问与新年的良好祝愿。在近一年的治疗与抢救过程中,在中央办公厅领导的直接关心和卫生部领导的主持下,北京医院邀请上海、广东等地的专家先后五次会诊,为挽救徐永元的生命倾心尽力。 徐永元不幸病逝后,办公厅领导在第一时间向中央领导作了报告。政治局全体常委都以不同方式对永元的逝世表达了深切悼念,向徐永元亲属致以亲切慰问。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于10月17日至27日陪同胡锦涛对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28日晨,专机回到北京,他虽年逾六旬,却不顾旅途劳顿,一下飞机,就在办公厅其他领导陪同下驱车直奔徐永元家中,面对徐永元的遗像肃然默立,鞠躬致哀,凝重的眼神留驻在遗像两边“鞠躬尽瘁、德义常青”的挽联上。 10月29日,是送别徐永元的日子。在告别大厅前的广场上集聚着一千多位亲友同事,他们中有耄耋之龄的白发老人,有共事多年的办公厅系统的领导及秘书局同事们,有街坊邻里,还有永元生前的亲朋好友。 热爱家乡,孝顺长辈 徐永元既是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人,又是极富感情的人,细腻而温厚。他热爱工作、热爱亲人、热爱同事、热爱家乡……热爱着一切让他感到应该热爱的人与事、景与物。他每天怀着愉快的心情对待工作,对待一切,给自己以自信,也给他的上级和同事们以信赖,给他的亲人以亲切与温情。他又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即使身体受着病痛的煎熬,也牢记着把欢笑献给他人,把痛苦留给自己。十六大闭幕后,徐永元与大会医务组部分人员合影留念,憨厚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他以笑脸感谢医务组的辛勤工作,与他们作着心灵上的沟通。深夜,徐永元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中,在女儿房间里,对爱女婷婷说:宝宝,爸爸可能要去住几天医院,不过你不要担心,我没有什么大病,过几天就好了。说着,他搂着婷婷,在她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只是搂着的手微微地有些颤抖。无法揣度永元当时的心情,是坚定的,伤感的,还是有着不祥的预感?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不愿意让爱女为他的疾病承受太多的忧虑与痛苦,他要用深沉的父爱护着女儿,也护着家庭。情深依依,无穷无止。 徐永元在北京工作了26年,从一名共青团员成长为中共十六大代表,从农民的儿子成就为党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变化是大的。但无论怎样变化,他始终没忘自己来自基层,来自农村,更没淡忘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因此对老家的母亲格外孝顺。尽管工作十分繁忙,总忘不了挤时间给千里之外的老母亲通通电话,嘘寒问暖,送上儿子的一片深情。他在担任秘书局副局长兼会议处处长后,回老家的时间更少了,两三年才能有一次机会,而且即使回乡,也是行色匆匆,席不暇暖。例如,每逢岁末年头,中央领导的各类慰问与团拜活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且规格、要求十分严格,而永元总要待这些活动圆满结束后,才在农历除夕晚饭后乘飞机至上海,再乘汽车于午夜时分回到慈母身边,献上游子的虔诚祝福。这时,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度良宵,问候声、祝福声、欢笑声混成一片,真的是“今夜无眠”,直到迎来春节的黎明。其实,老家的人都知道这种幸福温馨的时刻是极为短暂的。徐永元很忙,在老家逗留,顶多两三天,就要挥手告别,回到北京,继续他紧张的工作。 徐永元住院后,为了不让老家母亲过多地为自己忧心劳神,即使在身体十分虚弱、需要吸氧止喘的情况下,也要隔三差五地振作精神,与母亲通通电话,与母亲拉拉家常,说几句宽心的话。他对守护在身边的亲属说,“让妈妈听听儿子的声音,也是对老人的一种安慰。” 徐永元对自己母亲是如此深情,对其他同志也同样真心实意。无论是机关里的同志,还是所住小区里的街坊邻里,他都笑脸相对,真诚相待,谁要是有什么困难,让永元知道了,他都会伸出温暖之手,帮上一把。例如,当他得知,在青海挂职期间那位因车祸牺牲的司机有个儿子,在北京上大学,他就每年都要带上些东西去学校看望他,鼓励他好好读书,早日成才。 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后,中央办公厅对秘书局以及徐永元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并给徐永元荣记特等功一次,颁发奖金5000元。徐永元只将荣誉接受了下来,说这可激励自己进一步做好工作;对于奖金,说什么也不肯收。后来,由亲属将那笔奖金用他的名义捐献给了某地震灾区。这就是徐永元一贯的人格魅力和亮丽的精神风貌。 徐永元英年早逝,恰似一颗灿烂的流星在天幕上遽然划过美丽的弧线,悄然消失于茫茫的夜空之中,无声无息,令人不胜惋惜。但他的音容笑貌必将长存人们心间,他所创造的业绩和发扬的精神也必将长留世间。所有这些都将给人以温暖,因为他是一位充满激情和爱心的同志;给人以力量,因为他是一位值得人人敬仰与学习的榜样;给人以鼓舞,因为他是一位用生命书写忠诚的共产党人。 |
浏览:102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