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李冠仙纪念馆
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18839号馆文选__知医必辨

知医必辨(三)

李冠仙

  知医必辨(三)
  
  <目录>
  <篇名>论金匮肾气汤
  属性:景岳参附理阴煎,实系良方,用之得当,每见大效,误用则伤人,予既已详辨之矣。更
  有金
  匮肾气汤,为仲景先师之良方,用六味地黄加车前、牛膝、肉桂、附子,治水蛊最效,治肾
  气上冲,亦甚有效。
  乃有某医者,素习叶氏《临症指南》。叶氏初学幼科,后学方脉,与薛一瓢同时,而其
  道不
  及,惟其人灵机活泼,治病颇有聪明,但究非儒医,所传医案平常,虚字亦多不顺,迥非喻
  嘉言《寓意草》可比。乃某医奉为家传,治病往往仿之,偶闻王九峰先生治李姓气冲于上,
  用金匮肾气汤一药而愈,以为得有秘法,每遇气逆上冲治之不愈,即投以肾气汤,往往一药
  而死。后李姓有妇人吐血,气逆不下,伊芳连用肾气汤七剂,致狂吐不止,血尽而亡。又有刘
  颂芬之夫人气逆不下,伊芳久治无效,亦用肾气汤一服而亡。此何以故?盖方名肾气汤,并非
  肝气汤。肾为至阴之脏,阴不潜阳,虚阳上冲,故用归、附引火归原,用六味纳气归肾,自
  有奇效。至某医所治者,皆肝气也。肝为阴中之阳脏,气至上中不下,其火必甚,非滋水养
  肝以平之不可,而反投以桂、附,火上添油,有不伤人性命者哉?嗟乎!以圣医之方,亦为害
  人之方,皆由于古方立名之义未之能辨耳!予非敢揭人之短,唯一方之误,关人性命,不得
  不明辨之,以示我后人凡用先师之方,不可罔顾名思义也。
  
  <目录>
  <篇名>论倪涵初先生疟痢三方
  属性:(附录王子圣大归芍汤、张洁古芍药汤 附论噤口痢)
  涵初生疟、痢三方,真有阅历,煞具苦心,足以活人济世,非吴又可粗率成书之比也。
  时气
  之病,疟、痢最多,夏秋之间,患者尤众。二者之病,以疟为轻,然必治之得法,如不合法
  ,亦颇伤人。盖疟论《内经》最详,然其时专用针法,不论药饵,并无医方。后世医方之多
  ,无有过于疟门者。如《外台秘要》集魏晋以来诸方,不啻百首,内称《千金方》、《肘后
  方》,似乎择取最精,几于仙传之意。其他崔氏、深师所谓名方者,不可枚举。大率皆云∶
  其效如神。然其方多以常山为君,竟鲜有不用常山者。今人之体,安能当此常山之吐耶?故
  方虽多而不适用也。至《景岳全书》,则又以补为主,意在补正祛邪。无如补反助邪,而邪
  更难去。吾乡有某医,固守其书,见人病疟,至有不吃补药不诊之说,于是经其治而死者不
  少。某医后自病疟,亦服补药,以致邪不出而死。夫景岳虽偏于补,其方不尽补方,乃不善
  看书者,遂至害人自害,如此岂不冤哉!再如叶氏《临症指南》,治疟之方不下数百,而不
  用一分柴胡。夫柴胡为少阳经发散之品,舍此并无二味,疟发少阳,岂能不一用柴胡?果疟
  偏于热重者,可用叶氏青蒿、鳖甲、桑叶、丹皮、知母、花粉,加减酌用;若寒重者,断无
  不用柴胡。乃叶氏因毁薛氏有疟疾不可用柴胡一语,以后治疟竟不复用。至今吴人患疟,皆
  不用柴胡,以致缠绵难愈,有数月不起者。然则《指南》之方,又乌足用哉!
  惟涵初先生治疟三方,既不用补,亦不克削,其药平平无奇,而用之自有神效,真为治
  疟之
  宗主也。其三方之中,二方最妙。其一方虽善,但疟症有寒有热,其寒未必不由太阳、阳明
  而来,邪从汗解,必从阳明、太阳而去。太阳为头门,阳明为二门,少阳为三门,柴胡开少
  阳之
  门,而太阳、阳明之门不开,则汗不易透,而邪
  不得解。予往往用其初方,必加羌、防、葛、芷,先开太阳、阳明,一二剂后,始用柴胡,
  而去羌、防、葛、芷,口渴仍用葛根,而汗无不透,邪自渐轻。威灵仙初亦不用,其药截疟
  甚灵,而屡用反觉不灵,竟留待二方中用之,往往一服即止。至二方予亦不骤用,必疟势已
  衰,照方制药,分毫不加减,煎成露一宿,大早空心服之,疟竟鲜有不止者。此予佩服先生
  之方,而用之别有心得,我后人牢牢记之,虽初学亦能治疟矣。
  至治痢三方,则初方最善,其分两亦不可加减。其微理妙论,一曰忌温补,二曰忌大下
  ,三
  曰忌发汗,四曰忌分利,皆精切无疑,而温补之忌,尤不可忽。予近见治疟死者尚少,而治
  痢死者独多。询其致死之由,大抵由于温补也。吾乡有大富户,得血痢症,其为热症无疑,
  此三黄汤或加生地黄汤症。乃医者泥于景岳专事温补,其家人参甚多,于是人参、附子屡
  进不休,不过九日,直至肠胃腐烂,所下如烂鱼肠而死。温补之害为何如,能不以为大忌哉
  !设使佩服涵初之训,何至放肆如此?予四十余年以来,治痢甚多,亦无死症,未尝不得力于
  涵初之论也。先生方论不多,而精妙绝伦,学人其用心玩索,毋负前贤之暗度金针哉!
  涵初治疟第一方∶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 白茯苓(一钱) 威灵仙(一钱) 柴胡(八分) 苍术(八分)
  黄芩(八分) 浓朴(八分) 青皮(六分) 槟榔(六分) 甘草(三分)
  第二方∶
  生首乌(三钱) 陈皮(八分) 柴胡(八分) 白茯苓(八分) 炒白术(二钱) 黄芩(八分)
  归身(一钱) 威灵仙(一钱) 鳖上甲(二钱,醋炙炒) 知母(二钱) 甘草(三分)
  加生姜三片,河井水各一碗,煎至八分,加无灰酒五分,再煎数滚,夜露一宿,于疟期
  清早空心服。
  第三方∶
  人参(一钱) 黄 (蜜炙一钱二分)
  归身(一钱二分) 白术(一钱) 陈皮(八分) 柴胡(八分) 升麻(四分) 甘草(三分)
  或加∶何首乌(二钱) 炒知母(一钱)
  又加∶青蒿子(八分) 麦芽(一钱)
  涵初治痢第一方∶(第二、三方不录)
  生黄连(一钱二分) 生黄芩(一钱二分) 白芍(一钱二分) 山楂肉(一钱二分) 枳壳(
  八分
  )川朴(八分) 槟榔(八分) 青皮(八分) 归身(五分) 甘草(五分) 地榆(五分) 红花(
  三分) 桃仁(一钱) 木香(二分)
  如滞下之甚,加大黄二三钱。
  涵初治痢之方,固甚妙矣,然亦尚有虚弱之体,而得痢症,腹痛里急后重,势不得不通
  因通
  用,不得不用大黄,而又恐其难受,将奈何?乃闻前辈王子圣者,治痢颇有名,不论虚实皆
  极效,刊有疟痢一书,但不甚行。予于金幕友书匣中见之,翻阅一过,其治疟总合司天岁会
  ,用药未免拘执,故治疟不甚效。惟治痢有大归芍汤,其方虽虚人痢疾,无不一剂而通,二
  、三剂而愈。予知其方乃从洁古老人芍药汤变化而来,深合《内经》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
  则后重自除之意。不独虚人可恃无恐,即不甚虚者,亦未尝不宜。故予治痢,或用涵初方,
  或用大归芍汤,颇获效验。今并录出,以听后人之取裁!
  
  <目录>论倪涵初先生疟痢三方\附录
  <篇名>王子圣大归芍汤
  属性:全当归(八钱) 生黄芩(一钱) 大白芍(八钱) 川连(一钱) 山楂肉(三钱) 莱菔子(
  二钱)
  车前子(一钱半) 槟榔(八分) 生大黄(二三钱) 浓朴(八分) 枳壳(八分) 甘草(五分)
  
  <目录>论倪涵初先生疟痢三方\附录
  <篇名>张洁古芍药汤
  属性:大白芍(一两) 黄连(五钱) 当归(五钱) 黄芩(五钱) 大黄(三钱) 肉桂(二钱五分)
  甘草(二钱) 槟榔(二钱) 木香(一钱)
  上九味, 咀,每服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痢不减,渐加大黄,食后服
  。喻
  嘉言先生论治痢,恐阳陷于阴,用逆流挽舟之法,最重活人败毒散,于痢初起时用之。予仿
  其
  意,而恐羌、独过于表散,于大归芍汤中加柴胡一钱许以升少阳,葛根一钱许以升阳明,不
  致清阳下陷,获效颇易。并不犯涵初发汗之忌,而可收嘉言逆挽之功。但可加于归芍汤中,
  若加于涵初之方,嫌其不符合也。
  
  <目录>论倪涵初先生疟痢三方\附录
  <篇名>附论噤口痢
  属性:痢疾经称肠 ,今称滞下,皆湿热蕴结所致。湿热干于气分则白,干于血分则红。治法
  主通
  ,《内经》通因通用,为痢言之也。症虽日夜百行,通则自愈,不至于死。惟噤口痢实属危
  险,饱不煞的痢疾,奈何汤下不下乎?其故亦由湿热熏蒸,胃口壅塞不通,非通不生,而通
  胃口,颇难于通大肠。古方或用人参加石莲肉,或用败毒散加陈仓米,谓之仓廪汤,而多不
  效。夫湿热之毒壅塞胃口,乃药必用参,适以助邪,安望其通耶?大抵非苦寒之品,加以通
  胃降气之药不可。或云涵初之方,非苦寒为君耶?然则即服涵初方可矣。不知噤口痢连药亦
  不能下,如能下,不为噤口矣。大约初起,只好以些少药缓缓投之,以生川连为君,稍加通
  药
  一二味,或加制军少许,但得下咽不呕,即缓缓再进;药果能进,自可渐渐纳谷,然后以大
  剂
  通大肠之药进之,大肠得通,胃口自不壅塞。予尝治此症,用生黄连五分,新会皮五分,鲜
  竹茹三钱,煎清汁半钟,以铜匙少少进之,略停一刻再进,半日始将半钟服尽,竟得不呕,
  居然胃渐开而热渐退,可进米饮,次日以涵初方加大黄三钱与服。其始便次不可数计,服药
  后约三四时辰,陡然大通,便次大减,腹痛亦大减。次日只解六次,再进原方,减大黄一钱
  ,又再进原方,去大黄不用,而痢全止矣。因治噤口痢不易,特记此案,以见急症缓调之法
  ,切勿急投大剂,致胃不能受,以为无药可救矣,不知所贵在服药得法耳!我后人不可轻视
  此法也。
  
  <目录>
  <篇名>论吴又可《温疫论》(四条)
  属性:吴又可以温作瘟,竟谓古书无瘟字。不知温病古人未尝无书,仲景先师现有温病上中下
  三篇
  ,至刘河间《原病式》,大率皆言温病。其余论温症者,不可枚举,治温之方,亦不可枚举
  。所谓温者,大抵六淫之气,人感之而化为温热时邪是也。至论瘟疫,却无专门。吴又可当
  兵荒之际,瘟疫传染,欲另辟一书以济世,何不可有助于医,惜以温为瘟,字义不清,意在
  论瘟而说在于温。惟急下一说,合乎温症,其他论说,无非时邪之温病,混时邪于瘟疫,其
  贻害匪浅。时邪无时不有,瘟疫轻易不见。果系瘟疫,初病即有臭气触人;时邪初起则不然
  ,必数日传至阳明腑症,或有气味,然亦只作腐气,不作尸气。瘟疫初发,即作尸气,轻则
  盈床,重则满室,诚非急下不可;若系时邪,或感风寒,或系暑湿,或系燥火,或由太阳而
  入,或由口鼻而入,仍当按经施治,岂可以下字蔽之乎?后戴麟郊《瘟疫明辨》,较胜于吴
  又可之论,惟重用下法。书中有二语云,伤寒下不厌迟,时邪下不厌早,则大有语病,若改
  为瘟疫下不厌早,则得矣。至又可达原饮一方,最属夹杂不清。若症属寒耶,何以用黄芩、
  知母?症属热耶,何以用草果、浓朴?其意固以为热也,行将下其热,何又助其热?芩、芍、
  知母之凉,恐难敌草果、浓朴之燥烈。若云非此不能达膜原,夫膜原近在阳明胃经,达之之
  药甚多,方欲急下其热,何必用此燥烈达之也?且从不闻草果、浓朴为达膜原之品也。吴又
  可一书,卑卑不足道,原可置之勿论,奈为其所误者,几于相习成风,害人而不知悔,非吴
  氏之流毒哉!予故不得不明辨而深斥之。
  吴又可书二卷,中有正名一条,因其温疫二字,只用温字,不用瘟字,以为后人添设,
  只要称
  为疫而已。不知瘟疫二字,义本有辨。瘟属阳毒,疫属阴毒,不得概称热症也。道光五年,
  大行疫气,但服大热药则生,不及服则死,俗谓之麻脚瘟,其实寒症也,阴毒也。十二年大
  行瘟症,得病即壮热非常,神糊妄语,甚则发狂,稍服燥药,立见致命,服犀角地黄汤则愈
  ,此瘟症也,阳毒也。此二年中《瘟疫论》之方,无所用之。吾故曰∶又可之书,义理粗率
  ,不求精详也。如云临症悉见温疫,伤寒百无一二,有是理乎?既以温疫为热症,以三承气
  汤为主治,何又先用达原饮耶?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内因、外因皆有温症,但可谓之温,不可谓之瘟,然则瘟疫之瘟,亦不得谓之温也。
  或问时邪未尝无瘟症,如大头天行、虾蟆瘟等症,不亦谓瘟疫之类乎?然此等瘟症,究
  属时
  邪,非同兵荒之后,死亡相继,尸气化为厉气而行瘟也。其治法不离乎东垣先生普济消毒饮
  。设又可遇此,亦能和达原饮耶?亦能三承气汤下之耶?
  或问时邪盛行之时,亦有逢人传染,似乎瘟疫者,究系六淫之气,而非兵荒之后,厉气
  所冲
  ,见症即当用下者也。《景岳全书》亦有瘟疫一门,而施治之方,无异时邪。他书亦未尝无
  论瘟疫者,而亦治同时邪。若有高明,于伤寒外定为时邪一门,于时邪外定为时邪之瘟疫一
  门,于时邪之瘟疫外另定天地厉气所中真正瘟疫一门,如此分门别类,按症施治,自可无讹
  。惜古无是书,致吴氏混瘟疫于伤寒,谓所医之症,止见瘟疫,不见伤寒,殊不知伤寒与瘟
  疫,风马牛不相及,何可相提而并论也?
  
  <目录>
  <篇名>论时邪
  属性:今之医者,见人有外感,即曰上时邪,即断之曰此七天症,七日不解,则曰十四天症。
  不知外因之症有三∶曰伤寒,曰时邪,其轻者则曰感冒。
  惟伤寒必讲传经,《内经》有之∶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
  阴,
  六日厥阴;至七传经尽,而太阳病衰,八日而阳明病衰,九日而少阳病衰,十日而太阴病衰
  ,十一日而少阴病衰,十二日而厥阴病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此不过本七日来
  复之义,并无复传之说。复传之说,出成无己注释之谬,前人马元台早批驳之。盖厥阴至太
  阳有数经之隔,岂有遽出而传太阳之理?即七日传经,在《内经》亦明白示人,知在太阳,
  即在太阳治之,不必待传阳明也;知在阳明,即在阳明治之,不必待传少阳也;知在阳分,
  即在阳分治之,不必待传入阴分也。且所谓一日
  、二日者日字,亦不可呆讲,犹言一传、二传耳!盖人有虚实不同,有胃气素旺,太阳受邪
  ,经二、三日而不传阳明者;有卫气本虚,始终太阳之邪不去者。岂可以呆法治之?凡此之
  论,乃论伤寒也,而江南无正伤寒,如仲景麻黄等汤,殊不合用。
  大抵时邪居多。所谓时邪者,冬寒、春温、夏暑、秋凉,受之者曰时邪;又有冬宜寒而
  温,
  春宜温而寒,夏宜热而凉,秋宜凉而热,所谓非时之寒热,故直谓之时邪。其受寒凉,有由
  太阳而入者,必有头项痛、腰脊强等症;或传阳明,必有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等症;
  或传少阳,必有胁痛,耳沉、口苦等症。此当按三阳治法,勿使传里,此所谓小伤寒也,但
  亦当小其治耳!其受温热者,大抵由口鼻而入,不走太阳,每由阳明而达膜原,失治则易侵
  心胞,有神烦、谵语之虑。治宜辛凉,凉药为主,辛药为佐。若夏令炎热太过,致烦热、无
  汗,此必用白虎汤,或天生白虎汤服之,即大汗而解。但必先审其大渴欲冷冻饮料,乃真受热,
  否则亦不可妄投也。
  若夫感冒,不过些微外感,小小疏散,或有停滞,稍加消导宣通,不难一药而愈。乃医
  者,
  亦曰此七天症候。初感未免兼有寒热,乃曰此作疟未正,多用柴胡,欲其成疟。不知柴胡为
  少阳经药,感冒初起,无在少阳经者。柴胡诛伐无过,感冒不转难去耶?更有见感冒即曰时
  邪者,治以《温疫论》之达原饮,不愈,即转用下法,以致害人而无悔,尤可叹也!
  夫《温疫论》作于吴又可,伊芳乃明末人,其时兵荒相继,百姓流离,死于沟壑者不知几
  千万
  ,其尸气化为厉气,流行于天壤之间,中其气者,延门逐户,无不受病,且传染无穷,古方
  虽间有温疫,而无以温疫成书者。吴又可窥破病由口鼻而入,邪在膜原,遂立达原饮,且宜
  急下,故方多用下法。其时治必有效,因特撰《温疫论》二卷,独开生面,未尝非医家之一
  助。然其书义理粗率,不求精详,果遇温疫之年,可用其法。今之时邪,并非温疫,何可妄
  用?若夫视时邪无异温疫,初诊即用达原饮,草果、浓朴屡进,以致燥热不堪,旋即以大黄
  下
  之,幸而生者,且以为功,不幸而死,则以为病本不治,其实有以致之也。以达原饮治时邪
  ,不知出于何典,可怪哉!尤可诧者,或有重劳倦,未免寒热,而亦治同时邪,投以达原饮
  。夫劳倦发热不重,有汗不退,乃阴虚也,而误为时邪遏伏,妄用达原,致犯虚虚之戒,遗
  人祸殃。予亲友中被害不悟者有之,徒令予为之浩叹而已。吾家有习医者,务须博览群书,
  精求义理,勿贪一书之简易,孟浪施治也。大抵劳倦之寒热,似乎外感者甚多,然必有辨其
  热
  必不甚,且按之愈重,则热愈轻,寒亦若有若无,或轻或重,得暖便解,热时或有微汗,仍
  不退热,其手心之热必甚于手背,或兼头疼,或时疼时止,或重或轻,虽身体倦痛,精神疲
  困,而人事清白,无神糊谵语之象。此则调其气血,安心静养,自然痊可。更有劳倦伤阴,
  汗不退热,则以生地、当归辈养阴清热,热自退而病自愈。若误以外感治之,必犯虚虚之戒
  ,再以时邪遏伏治之,妄用达原饮,鲜有不杀人者。
  
  
 浏览:70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5/12/23 16:51:1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李冠仙知医必辨(五) (收藏于2015/12/23 16:51:17
李冠仙知医必辨(四) (收藏于2015/12/23 16:51:17
李冠仙知医必辨(三) (收藏于2015/12/23 16:51:17
李冠仙知医必辨(二) (收藏于2015/12/23 16:51:17
李冠仙知医必辨(一) (收藏于2015/12/23 16:51:17
李冠仙知医必辨自序 (收藏于2015/12/23 16:51:17
李冠仙仿寓意草跋 (收藏于2015/12/23 16:28:37
李冠仙仿寓意草卷下(四) (收藏于2015/12/23 16:28:37
李冠仙仿寓意草卷下(三) (收藏于2015/12/23 16:28:37
李冠仙仿寓意草卷下(二) (收藏于2015/12/23 16:28:37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李冠仙仿寓意草序 (访问963次)
李冠仙知医必辨(二) (访问784次)
李冠仙知医必辨(一) (访问776次)
李冠仙知医必辨自序 (访问774次)
李冠仙仿寓意草卷下(四) (访问758次)
李冠仙仿寓意草卷上(一) (访问727次)
李冠仙知医必辨(三) (访问702次)
李冠仙仿寓意草跋 (访问677次)
李冠仙仿寓意草卷下(三) (访问669次)
李冠仙知医必辨(五) (访问663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