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15779号馆文选__吴船录 |
|
吴船录卷下(四)
寺有《西林道场碑》,隋太常博士渤海欧阳询撰,大业十二年作,而不着书人姓名。笔意清润,微有肉,酷似虞永兴,然结字之体,则全是率更法。疑询在隋时作此体,入唐始加劲瘦刻削也。颜鲁公题其碑额之上,亦以永泰丙午岁游东林时来。大略谓缅怀远、现之遗烈,跻重阁,观张僧繇画佛像、梁武帝蹙绵绣锦囊,因题欧阳公撰永公碑阴。然其实乃题碑额之上,非碑阴也。碑阴别有大中时游人题名,笔法亦不凡。 还,宿东林。 丙申。离东林。饭太平宫前草市中。过清虚庵,在拨云峰下。晚,入城。 庐山虽号九屏,然其实不甚深。山行皆绕大峰之足,远望只一独山也。然比他山为最高,云绕山腹则雨,云翳山顶则晴。俗云:「庐山戴帽,平地安竈。庐山系腰,平地安桥。」此语可与「滟澦如象,瞿唐莫上,滟澦如马,瞿唐莫下」为对。 九月丁酉,朔。泊江州。风作,终日不行。 戊戌。风小止。巳时发江州,回望庐山渐束而高,不复迤逦之状。过湖口,望大孤如道士冠立碧波万顷中,亦奇观也。 九十里,至交石夹,宿。 己亥。发交石夹。东望小孤如艾炷,午后过之。澎浪矶在其南。风起波作,又行食顷。通行八十里,泊滶背洲。欲拍马当,风甚不可前。江中有风,则白头浪作,便不可行。 庚子。风未止。强移船数里,至马当对岸小港中泊。 辛丑。风少缓,移舟五六里,风复作波斯夹。泊夹中,浪犹汹涌。 壬寅。泊波斯夹。日暮,风息月明,欲行。船人鬨云小龙见于岸侧。竞往观,则已夜。 癸卯。发波斯夹,至皖口。北岸淮山相迎,绵延不绝。灊、皖、琅琊,云物缥缈,生平未曾着脚处也。南岸自牛矶、雁汊行几二百里,至长风沙下口,宿。 甲辰。发长风沙。百里,午至池州池口。泊望淮亭,去城尚十余里。夜,大风。舟楫摇荡,通昔不寐。 乙巳。泊池州。入城,登九华楼,作重九。风雨陡作,懒至齐山,望之数里间。一土山极庳小,上有翠微亭,特以杜牧之诗传耳。九华稍秀出,然不逮所闻。夜移舟出江,却入南湖口,泊非水亭。 丙午。离池州。十数里风作,泊清溪口。 丁未。泊清溪。九华所谓九峰者,至此始见之。 戊申。发清溪。泊长风沙。 己酉。发长风沙。入夹行。晚,泊太平州。 庚戌。登凌歊台。台宋武帝所作,为登临。往迹更兵烬,重修草草,道径亦芜莽不治,塔寺亦萧索。 辛亥。发太平州。 壬子。至建康府。泊赏心亭下。 癸丑。集玉麟堂。 甲寅、乙卯。泊建康。从留守枢密刘公行视新修外城。自赏心亭渡南岸,由旧二水亭基登小舆,转至伏龟楼基,徘徊四望,金陵山本止三面,至此则形势回互,江南诸山与淮山团圞,应接无复空阙。唐人诗所谓「山围故国周遭在」者,惟此处所见为然。凡游金陵者,若不至伏龟,则如未始游焉。一城之势,此地最高,如龟昂首状。楼之外,即是坡壠绵延,无濠堑,自古为受敌处。相传曹彬取李煜,自此入也。 行城十之九,乃下。登舟至清溪阁,南朝诸人为游息处,比年修治为阁。及小圃傍,有空地,可种植。隶漕司,不可得。自清溪泛舟,还集玉麟。 丙辰。发建康。 丁巳。泊长芦。襆被宿寺中。此为菩提达磨一苇浮渡处。寺在沙洲之上,甚雄杰。江波淙齧,行且及门。寺前旧有居人,今皆荡去。岸下不可泊舟,移在五里所一港中。寺有一苇堂以祠达磨。 戊午。开启法会庆圣节道场。毕,登舟。 己未。至镇江府。闸已闭,运河浅淤,买小舟,盘博,不胜烦劳。 庚申、辛酉。泊镇江。 壬戌。发镇江。久去江、浙,奔走川、广,乍入舫艋,萧然有渔钓旧想,不知其身之自天末归也。 癸亥。昼夜行。 甲子。至常州。 乙丑。泊常州。 丙寅。发常州。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陆续于道,恍然如隔世焉。 冬十月丁卯,朔。雨中,行不住。 戊辰。未至浒墅十里所,泊。 己巳。晚,入盘门。 |
浏览:69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