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15653号馆文选__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释义(二)
【四阿含毗尼阿毗昙】 阿含。亦云阿笈多。亦云阿笈摩。此翻教。又翻法归。又翻传所说义。又翻无比法。通则大小二教。皆名阿含。别则增一阿含。约数明法。长阿含。明世界生起等事。中阿含。明诸深义。杂阿含。明诸禅法。乃摩诃迦叶请阿难陀结集。故云四阿含也。毗尼。亦云毗柰耶。亦云鼻柰耶。此翻善治。亦翻调伏。亦翻灭。亦翻律。通则佛所说教。皆名正法毗尼。别则因事所制五篇戒相。摩诃迦叶请优波离结集。成毗尼藏。初唯一部。后因诤故。分为大众上座两部。乃至分为十八部等。久后流传。止留五部也。阿毗昙。亦云阿毗达磨。此翻无比法。又翻对法。通则佛所说法。亦皆名阿毗昙。别则摩诃迦叶自结佛所说论。及阿罗汉所造诸论。名为阿毗昙也。问。半满皆有三藏。何故独名半字法门以为三藏教耶。答。凡有二义。一者半字三藏部帙各别。满字经律二藏混同。二者据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 又智度论。处处以摩诃衍斥三藏法。故呼半字法为三藏教也。问。何故不名为小乘教耶。答。此教具有三乘权法。是故不可偏名小乘。 【生灭四谛】 三界二十五有果报色心。并是三相有为之法。故名生灭苦谛。贪分烦恼二万一千。嗔分痴分等分亦各二万一千。总此四分。共有八万四千烦恼。此烦恼心。皆悉流动扰浊内心。由此方起善恶不动三有漏业。能感三界生死苦果。故名生灭集谛。以戒定慧。对治易夺贪嗔痴等。名为出世之道。譬如明生暗灭。故名生灭道谛。灭彼三界因果之有。方得还于真谛之无。故名生灭灭谛也。问。有为四相。所谓生住异灭。今胡但云生异灭。复有处但云生住灭耶。答。略则但言生灭。足显有为。广则须言生住异灭。以表无实。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定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今处中说。故云三相。自无而有。假说为生。自有而无。假说为灭。中间暂有。假说为住。住不久停。复名为异。故言住即摄异。言异即摄住也。若二若三若四。总显有为虚妄不实。平等平等。 【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发业无明。大约有二。一者异熟果愚。不知善恶因果确然无谬。故发三涂恶业。二者真实义愚。不知三界无常无我。贪著人天色无色界果报。故发有漏善业及禅定业。由此二种无明。既发有漏善恶不动三种行已。便于现前一念心中。引得将来三界受生识种。即此识种。便具名色六入触受等种。故云无明缘行乃至触缘受也。复由迷事无明。于昔因所感现境界受不了知。故而起贪爱。所谓于诸乐受。则爱其合于诸苦受。则爱其离等。复由此爱而起于取。所谓于诸乐受。种种追求。令其常合于诸苦受。种种方便。令其速离等。以此爱取二种润生之惑。数数溉灌心中识等五支种子。令其渐渐增长成熟。便生有芽。有芽既生。则此身灭位。任运向彼受生。既受生已。任运迁变而至老死。起于种种忧悲苦恼。故云受缘爱乃至生缘老死等也。所以无明及行。为能引二支。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所引五支。爱取及有。为能生三支。生及老死为所生二支。十支属因。皆约现世。二支属果。别约未来。依生死果。复起无明。依于无明。复起行等。致使三界因果不绝。足显轮回及离断常。不堕无穷之过。此释出在唯识。的可依承。不必更依小乘论解也。问。 十使皆能发业。皆能润生。何故发业偏说无明。润生偏说爱取耶。答。发业则无明力强。举强以该弱。润生则爱取用胜。举胜以摄劣。释此十二缘生。更有多门分别。具如识论。须往寻之。 【实有二谛】 此教但明人空。不明法空。故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实法。依此实法和合。假名为人。人虽定无。法则实有。名为俗谛。直待修人空观断尽见思。方灭三界阴入界等俗法。复归真空。名为真谛也。 【诸行无常四句】 若论此四句偈。亦能横竖该摄一代时教。初横摄者。藏教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为诸行。一一皆是无常生灭之法。必须灭此因果。方证真谛寂灭之乐。通教亦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为诸行。皆是无常生灭之法。体此生灭。即是灭已便证真谛寂灭之乐。然此二教。虽证寂灭。实无能受乐者。以无复身智故。别教则以分段变易二种因果。通名诸行。皆非真常。皆是生灭门摄。灭此二边。显于中道寂灭之理。而有四智菩提妙心。有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所现无漏身土妙色。故得恒受此真乐也。圆教亦以十界因果。通名 诸行。通名无常。通名生灭。而了达因果即是实相。无常即常。生灭即无生灭。故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则不断痴爱。起于明脱。如融冰为水。所以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也。次竖摄者。诸行无常句。摄得六凡法界。以有为有漏故。是生灭法句。摄得藏通二乘法界。以出世圣人。乃能知其为生灭故。生灭灭已句。摄得别教菩萨法界。以灭二边。归中道故。寂灭为乐句。摄得圆教佛法界法。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今但用此四句证偏真理。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二句。即苦集二谛。生灭灭已一句。约三学为能灭。即道谛。约因果为所灭。即灭谛。四谛皆是因果事相。名安立谛寂灭为乐一句。约所显理以为真谛。乃是非安立谛。故云理居事外。为偏真也。 【知一切法从因缘生】 名字位中。观察正因缘境。具破外道凡夫分别我法二执。言法执者。不出邪因缘及无因缘二种。时、方、梵天等。名邪因缘。自然。名无因缘也。言我执者。妄计是常是一。自在能为主也。然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亦有四教差别。若知性具为因。迷悟为缘。三千性相为所生法。即属圆教。若谓一切种识为因。展转熏习为缘 分段变易乃至四智菩提为所生法。即属别教。若以六识相应有漏种子为因。六尘美恶中庸境界为缘。三界依正色心因果所生法。即属藏通二教。但通教则知若因若缘若所生法皆如幻梦。藏教则以为实法耳。故圆解则能徧破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藏通别等种种法执别教亦能破于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藏通二教法执通教亦能破于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三藏教法执。今藏教则唯破外道凡夫我法二执也。既从内六识因。外六尘缘而生。则三界依正。决定不从时生。不从方生。不从大梵天生。不从极微性生。不从地生。不从水生。不从火生。不从风生。不从空生。亦不从神我生。亦不从本际生。但由内因外缘和合。所以虚妄有生。则亦非自然生。故能徧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法执也。若法从因缘生。生必有灭。故无常。生灭相异故非一。非一则不自在。不能为主。故必无我。正报既非是我。则依报亦必非我所矣。 【暖顶忍世第一】 由四念处。发四正勤。断二恶。修二善。劝观四谛。能发似解。犹如钻火。先得暖相。故名为暖。由修四如意足发生禅定。谛观转明。如登山顶。洞览四方。故名为顶。 由定慧均平。善法增进。能成信等五根。安住不动。故名为忍。由五根增长成力。能破五障而阶见道。于诸世间有漏位中最为胜妙。故名为世第一。以此有漏闻思修慧为增上缘。资助本具无漏种子。令发现行而入见道。 【八忍八智】 欲界四谛下。各有一忍一智。谓苦法忍。苦法智等。色无色界四谛下。亦各有一忍一智。谓苦类忍。苦类智等。合为八忍八智。忍即无漏禅定。智即无漏观慧也。无间道中。三昧断惑名之为忍。乃即慧之定。解脱道中。观慧证理。名之为智。乃即定之慧。 【真无漏三十四心】 见道八忍八智。名十六心。修道约三界九地。各有一无碍一解脱。名十八心。见修合论。共成三十四心。此之定慧并从无始本具无漏种子所发现行。由此现行能证真谛我空真如。故云发真无漏三十四心也。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福智为增上缘。无始法尔无漏种子为亲因缘。故得顿发顿断顿证。然约所断惑品。故分三十四心。若约能断能证。唯是无漏定慧而已。所证秖是我空真如。亦名择灭无为。无为真如。不堕诸数。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名三十四心。复分渐顿种种不同。 |
浏览:44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