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15653号馆文选__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二)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解中判尔时下三十九字为别序六方佛为流通与古不同故科释之)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乙)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丙)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衞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衞等。标说经处也。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悟此者少)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舍衞。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祗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丁)初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戊)今初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卽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之位。其德为)众所知识。 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卽乞士果。二杀贼。卽破恶果。三无生。卽怖魔果。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此云身子)。摩诃目犍连(大辨菽氏)。摩诃迦叶(大饮光)。摩诃迦旃延(大文饰)。摩诃拘絺罗(大膝)。离婆多(星宿)。周利槃陀伽(继道)。难陀(喜)。阿难陀(庆喜)。罗睺罗(覆障)。憍梵波提(牛呞)。宾头卢颇罗堕(不动利根)。迦留陀夷(黑光)。摩诃劫宾那(房宿)。薄拘罗(善容)。阿(少/兔)楼驮(无贫)。如是等诸大弟子。 德腊俱尊。故名长老。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目连尊者神通第一。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大膝尊者答问第一。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呞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寿命第一。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丁)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此云妙德)法王子。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弥勒菩萨之名)菩萨。乾陀诃提(此云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事是大因缘)。不离闻法(理是秘密藏)。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不可忽过)。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丁)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卽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唯广大故微妙)之机也。通序竟。 (乙)二别序。发起序也。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娑婆世界)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从未道彻)。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可见正智庸愚两不思议)。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妙答从来答者反添戏论)。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然佛土有四(譌谬悉正)。各分净薉。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薉。五浊轻者净(西方是同居净以凡夫例圣故)。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薉。体空巧度证入者净(西方是方便净以小乘回心故)。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薉。一心三观证入者净(西方是实报净以所证圆顿故)。常寂光土。分证者薉。究竟满证者净(西方是寂光净以受用同佛本迹俱高故)。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以经中是同居境故)。亦卽横具上三净土也(以上善俱会故)。(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薉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 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此论性德)。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今云阿弥陀佛(此论修德以是同居土中见故)。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卽报卽法也(以佛身随横四土现故)。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四悉檀)。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干城阳焰(非魔)。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邪)。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非权。破华严合论之譌。非邪。破末世积迷之习。此二料简。尤大有关系)。圆彰性具令深证故。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巳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对此土释迦不久住弥勒未生无现佛可依)。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此字指一体三宝)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是真指南)。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语如山岳不可动移)。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净宗不思议在此)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众苦极乐映释)。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方便体观巧。无沈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方是极乐净宗)。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己)二约所受用释(此亦转释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故。下广释一科亦然)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以严际畔)。七重罗网(以严空界)。七重行树(以严露地)。皆是四宝。周帀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帀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帀绕。则他贤圣徧此极乐真因缘也(内因外缘)。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方便净土是卽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常寂光土是卽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此论性依此起修)。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卽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此论修全修在性如是方是极乐净宗)。不可限量。下皆仿此。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丁)二广释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释生处(妙)。二结示佛力。(己)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瓈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瓈[王*车]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
浏览:41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