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释智旭纪念馆
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15653号馆文选__佛说斋经科注

佛说斋经科注(四)

释智旭

  佛说斋经科注(四)
  
  △次五念二。初标征。二解释。今初。
  
  佛告维耶。受斋之日。当习五念。何谓五。
  
  △二解释五。初念佛至五念天。初中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一当念佛。佛为如来。为至真。为等正觉。为明行足。为 善逝。世间父。无上士。经法御。天人师。号曰佛。
  
  示念境中。略明十号。若知十号功德。则知佛位一切高广功德。亦须略以三释明之。初因缘者。如世间圣贤。亦多嘉号。聪明睿智神圣英哲等。如天帝释。有千名字。随德立号。令众乐闻。广则具如杂华名号品。今略举通号十种。以彰具德。世界悉也。若闻如来十号。能生世出世间种种善根。为人悉也。十号威德。能令闻者破狭劣心。破轻慢心。敬仰畏惮。不敢萌于恶意。对治悉也。一一名号。实义相应。闻名识义。不复远求。第一义悉也。梵语多陀阿伽度。此翻如来。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约法身释也。若云如法自性。来成正觉。即约报身释也。若云乘如实道。来度众生。即约化身释也。梵语阿罗诃。此翻应供。亦翻应真。今翻至真。为世福田。故名应供。冥自真性。故名至真。由冥真故堪作世祐也。梵语三藐三佛陀。此翻正徧知。今翻等正觉。等即徧义。具明差别法门。名之为等。此异二乘。深知无差别性。名之为正。此异凡外也。具足三明。为明行足。妙超三有。名为善逝。世间父。亦名世间解。自已解脱。能解世间。如长者自出火宅。能令 诸子出火宅也。一生补处。犹为有上。位极妙觉。更无过者。名无上士。经法御。亦名调御丈夫。具丈夫法。乃能说经调御众生也。六道以天人为胜。又三乘圣众。皆在人道天中。佛为天人师范。即九界同秉教诲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号曰佛。不言世尊者。十号具足。即是世间最尊。举别而略总也。次约教者。偏真无去来相。证于偏真。以此度生。为如来。等知世间诸法。正知出世涅槃。为等正觉。具知过现末来。为明行足。超脱三有。名善逝。脱六凡之縳为世间父。在四果支佛之上。为无上士。说九部十一部十二部经。诠生灭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同居之导。为天人师。自觉偏真。亦以偏真觉他。二觉皆满名佛。此藏教义也。生死即真空涅槃。故无来去。证于即空。以此度生为如来。真不异俗故等。俗不异真故正。为等正觉。观过未现在性空寂灭不可得。为明行足。即三有而不著三有。为善逝。解脱六凡二乘之縳。为世间父。在三乘九地之上。为无上士。说十二部经。诠无生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同居方便之导。为天人师。自觉即真。亦以即真觉他。二觉皆满名佛。此通教义也。中道迥出二谛。 故无来去。证于中道。以此度生。为如来。等知二谛。正知中谛。为等正觉。极过去际。尽现在际。穷未来际。悉见悉知。为明行足。次第超出同居方便实报三种国土为善逝。解脱六凡三乘之縳。为世间父。在十地等觉之上。为无上士。说十二部经。诠无量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同居方便实报之导。为天人师。自觉三谛。亦以三谛觉他。二觉皆满名佛。此别教义也。中道徧一切法。故无来去。证于圆中。以此度生。为如来。觉第一义谛即二谛名等。觉二谛即第一义谛名正。为等正觉。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皆入三世而无往来。于刹那际三昧中。示现劫海成菩提事。八相之中。复具八相。不可思议。为明行足。三种国土。无非寂光。为善逝。解脱十界苦集。为世间父。在四十一位法身之上。为无上士。说十二部经。诠无作理。调御众生。为经法御。四土之导。为天人师。自觉不思议一实谛二谛三谛四谛。亦以觉他。二觉皆满名佛。此圆教义也。观心释者。观此现前一念之心。不在内外中间诸处。非有青黄长短等相。去来现在。求不可得。而了了明明。数数生起。是为如来。此心既无方隅相貌过现未来。 则本无幻妄。是为至真。此心徧知一切诸法。无有一法可喻此心。为等正觉。此心无始无终。亦无边际。为明行足。此心徧造十界。而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是为善逝。此心不被十界之法所縳。而能出生十界诸法。为世间父。此心能等一切诸法。而无一法能等此心。为无上士。此心具足觉观语言之道。一心晓训余心心所。为经法御。此心能天能人。而非天人之所能为。为天人师。此心法尔灵知不昧。觉了自他。无有不尽。故号曰佛。初观此心具足十号。上等诸佛。庆己庆他。即世界益。观心具足十号。成就善根功德。即为人益。观心具足十号。破坏见爱无知无明。即对治益。观心具足十号。一具足一切具足。究竟平等。不减不增。即第一义益。约因缘所生法观。则此心具足藏教十号。约即空观。此心具通十号。约即假观。此心具别十号。约即中观。此心具圆十号也。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是念佛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具生。思乐佛业。
  
  佛既有四教三身十号之不同。念亦有四教念自念他双念自他之差别。若欲委知。具如大佛顶经 势至圆通文句云云。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即是止善。善心自生。思乐佛业。即是行善。于止善中。略举破坏三毒。言恶意者。即是贪染五欲之毒。三毒有正有习。正习悉除。所谓千年闇室。一灯能破也。念法门能除愚痴。念实相能除恶意。念相好能除怒习。此犹对当为语。尽理言之。念念皆除三毒正习。于行善中。善通因果。佛惟在果。言善心自生者。生离欲心。生出世心。生下化心。生上求心。生究竟无上种智之心。言思乐佛业者。三聚净戒是佛业。百八三昧是佛业。三智五眼是佛业。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佛业。安住真如是佛业。同流九界是佛业。诱化一切是佛业。依藏教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除同居三毒正习。生离欲及出世心。思乐藏教果佛种种妙业。依通教三种念佛。除同居方便三毒正习。生出世及下化心。思乐通佛妙业。依别教三种念佛。除同居方便实报三毒正习。生下化及上求心。思乐别佛妙业。依圆教三种念佛。除四土三毒正习。生究竟无上种智之心。思乐圆佛妙业。问。寂光那有三毒正习。答。此约分证寂光言也。此文亦具四悉檀意。念佛。即世界。三毒除。即对治。善 心生。即为人。乐佛业。即第一义也。
  
  △二喻显。
  
  譬如以麻油澡豆沐头。垢浊得除。
  
  麻油澡豆。除秽之物。喻四教念慧。皆除惑之具也。依于一体三宝。而有住持三宝。于三宝中。佛宝最尊。喻之以头。当知住持佛宝。即吾自体佛宝也。垢浊既除。头则清净。念佛功成。佛性显现矣。
  
  △三法合。
  
  斋念佛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信好。
  
  由受斋故念佛。由念佛得成斋。自净即令众人信好。可见自利为他之本。所以君子求诸己也。
  
  
 浏览:30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10/8 14:43:0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三)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二)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一)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上(三)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二)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上(一)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重刻大佛顶经玄文序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原跋 (收藏于2014/10/17 15:24:12
释智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七) (收藏于2014/10/17 15:24:12
释智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 (收藏于2014/10/17 15:24:1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释智旭周易禅解卷第一(访问1671次)
释智旭菩萨戒羯磨文释(访问1263次)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二) (访问1166次)
释智旭中庸直指补注(一) (访问1125次)
释智旭见闻录(访问1082次)
释智旭周易禅解序(访问1039次)
释智旭周易禅解卷第三(访问915次)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二) (访问879次)
释智旭周易禅解卷第九(访问856次)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一) (访问84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时空过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8/28 8:57:1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