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15653号馆文选__佛说斋经科注 |
|
佛说斋经科注(三)
△二释戒相八。第一杀戒。至第八非时食戒。第一杀戒。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蠕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释此戒相。各为三意。一因缘。二约教。三观心。因缘释者。夫众生习性。各有所好。喜长时者。为说长时。或尽形寿。或尽未来。喜短时者。为说短时。或一刹那。一念。一日。七日。一年等。今言尽一日夜。即是随乐欲说。夫八支净戒。虽则甚易。亦复甚难。尽一日夜。则虽难而易。不得半日及半夜等。则虽易而难。故以一日一夜而为分剂。不减不增。人可信受。信受即皆欢喜。世界悉檀也。善法易成。则善心必生。为人悉檀也。制有定限。罔敢亏违。则恶意必灭。对治悉檀也。涅槃名日。生死名夜。涅槃即生死。名尽一日。生死即涅槃。名尽一夜。日夜俱尽。生死涅槃。两不可得。则坐断三世。豁然入理。第一义悉檀也。持心如真人者。阿罗汉翻无著。亦翻不生。亦翻应供。亦翻应真。今翻真人。此乃出世圣果。而持心如之。以凡如圣。人所乐闻。世界悉也。如圣成就善法。即为人益。如圣不作诸恶。即对治益。我如真人如。一如无二如。即入理益。无有杀意者。犹如真人永断杀习。此总标也。慈念众生。别明行善。不得贼害等。别明止善。念欲利安。申明行善。莫复为杀。申明止善。止行二善。名为诸佛清净之戒。今以一心而修习之。故得名为持心如真人也。次约教释者。时无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则有日月岁劫之殊。日出名昼。日没名夜。是中无我我所。藏教意也。日无出没。昼夜性空。通教意也。时既性空。故可延一日以为永劫。亦可促永劫以为一日。令诸众生。各别知见。别教意也。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一刹那性。即是亘古亘今之性。不见有法出于一日一夜之外。名尽一日一夜。圆教意也。断尽见思。名为真人。不杀生缘。成生缘慈。名清净戒。藏教意也。见思如虚空不可得。名为真人。不杀法缘。成法缘慈。名清净戒。通教意也。断尽三惑。名为真人。不杀生缘。不杀法缘。不著我缘。次第成就三慈。名清净戒。别教意也。三惑之性。即三般若体。惑成智名为真人。不动佛性。成无缘慈。名清净戒。圆教意也。三观心释者。先观心因缘。夫长时短时。悉惟是心。心谓是长。则短时亦长。如黄梁未熟。巳过名阙。心谓是短。则长时亦短。如斧柯已烂。未终一局。了知长短惟是自心。则能随意建立长短。是观心世界。悟长非长。故无量劫中习行诸度。不生懈倦。是观心为人。知短非短。故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不敢放逸。是观心对治。长短皆是法界。无复长短可论。尽一日一夜。即是尽生死涅槃之本际。是观心第一义也。观心本自可为真人。发意如之。是欢喜益。成就善种。三业似圣。是生善益。观心远离垢秽。不与圣违。是灭恶益。观心成就圣道。实无圣道可得。是入理益。次观心约教者。观心无我我所。时劫亦然。爱见则断。如于真人。藏教意也。观心犹如虚空。性不可得。时劫爱见。皆同虚空。如于真人。通教意也。观心假名无量。时劫差别。亦复无量。智断证得。亦复无量。如于真人。别教意也。观心绝待。体是法界。时劫惑智。无非法界。如于真人。圆教意也。观一念心。具足半满权实诸法。无欠无余。安得不约观解。申此八支五念之实义耶。 △第二盗戒。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善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三释例前可解。下皆仿此。无贪取意。先明止善。思念布施等。次明行善。欢喜等四句。具四悉意。欢喜即世界。自手即为人。生他善故洁净。即对治。远离恶故恭敬。即第一义。观生如佛。故次不望句即行论止。谓与时无有望今报后报心也。欢喜四句。是却悭心。不望与句。是却贪心。悭财。悭法。贪有。贪空。贪二边。贪中道等。悉皆却除。是名诸佛清净之戒。 △第三淫戒。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无淫意二句。先明止善。修治梵行。次明行善。梵行者。四禅四等也。不为邪欲二句。重明止善。淫名贪染。染男女。染味禅。染偏真。染幻有。染但中。诸意悉无。名无淫意。人间房室。色无色界房室。有余房室。果报房室。皆悉不念。名为不念房室。知禅即空即假即中。成就生缘法缘无缘慈等。名为修治梵行。心外取法。皆名邪欲。九界善恶漏无漏法。皆名为色。一切不贪。名清净戒也。 △第四妄语戒。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无妄语意。总标永离四过。思念至诚。即无未得言得诸愆。安定即不绮语。徐言即不恶口。不为伪诈。即不两舌。心口相应。即不妄言。皆含止行二善之意。可以思得。 △第五饮酒戒。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不饮酒句。总标离众失也。醉及迷乱。皆饮酒必招之过。失志放逸。则饮酒之流类也。充类至尽。于三土六尘。咸无放逸。方名清净戒耳。 △第六香华歌舞戒。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著香华。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色声香触等尘。乃六情诸根所安。今关闭六情。专求出要。故不著不傅不为也。例而推之。迦叶闻琴起舞。犹是界外思惑未除。必三土香华歌舞。皆悉不著不为。方名清净佛戒。 △第七高广大床戒。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牀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高广严饰。名为好牀。纵恣睡眠。小死无异。今捐除睡卧。即是止善。思念经道。即是行善。以例推之。有法可倚可著。皆名牀卧。证诸法空。无住为住。斯名清净戒矣。 △第八非时食戒。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日中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此正名斋。例须三释。初因缘者。佛真法身。非俟食养。应身同人。示资饮食。日轮当午。慈哀受供。十方善逝咸然。三世如来一辙。顺诸佛法。人所乐闻。世界悉也。以时受食。资身办道。身无病苦。心得安闲。为人悉也。离舌端贪嗜之过。无数数营理之烦。减食节身。淫意渐薄。对治悉也。日中以表中道。中道之外。更无所需。第一义悉也。约教者。随界随洲。用人间法。一线若过。禁不复咽。藏教意也。时虽本空。如幻分别。午食尚无味著。过中岂更贪求。了即空故。不起犯心。通教意也。依破斋故。出生三恶趣果。依持斋故。出生善道及三乘果。誓以此斋自利利他。上求下化。庄严中道。趣会极果。别教意也。中道即是法界。一止一作。亦皆法界。午前而食。愿令法界众生。咸得契会中道。午后不食。愿令法界众生。永不迷背中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圆教意也。观心者。根尘相对。皆有食义。如眼以睡为食。耳以声为食等。若堕聪黜明。便成断灭见网。若寻声逐色。又复流浪爱河。今云时食。则但缘现量。复云少食。则无所贪求。既不永乖物情。亦不令他憎恶。即观心世界。法食资神。即观心为人。断非法食。即观心 对治。契会中道。即观心第一义也。六尘无我我所。非断非常。名为中道。心不缘断常非法之食。名不过中。藏教观也。六尘性空如幻。非有非无。名为中道。心不缘有无二边之食。名不过中。通教观也。六尘各各互生诸法。具造十界。而性非十界。迥出二边。名为中道。心不取生死涅槃二谛之食。名不过中。别教观也。六尘体即法界。具足百界千如。随举一尘。一切法咸趣此尘。是趣不过。不于此一尘外。别有少法可得。名不过中。如一尘。一切诸尘亦复如是。如一切尘。一切诸心诸法诸假名等。亦复如是。无不当体即中。不见有法出过于中。名不过中。圆教观也。如此诸观。皆依不非时食而为事境。若无事境。理观不发。故荆溪云。世人蔑事而欲尚深理者。验知此观孤虚无本。既亏观境。观亦安从。噫。可以思矣。 |
浏览:43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