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15653号馆文选__菩萨戒本经笺要 |
|
菩萨戒本经笺要(五)
第三十一不同事戒。 菩萨有四摄法摄取众生。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 事。今即同事摄也。 若菩萨。住律仪戒。见众生所作以嗔恨心。不与同事。所谓思量诸事。若行路。若如法兴利。若田业。若牧牛。若和诤。若吉会。若福业。不与同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彼自能办。若彼自有多伴。若彼所作事非法非义。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先许他。若彼有怨。若自修善业不欲暂废。若性闇钝。若护他人意。若护僧制。不与同者不犯。 是中兴利田业牧牛等事。则惟是在家菩萨应同。若行路和诤吉会福业等事。则出家菩萨亦应同也。不犯有十二种。各一若字为句首可知。 第三十二不看病戒 若菩萨。见羸病人。以嗔恨心不往瞻视。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病。若无力。若教有力心随顺病者。若知彼人自有眷属。若彼有力自能经理。若病数数发。若(彼人)长病。若(自己)修胜业不欲暂废。若(自己)钝根(于佛法中)难悟难受难持。难(于事)缘之中安住(一心而不散乱。恐妨己行。而不看。)若先看他病。如(看他人之)病(犯及不犯既尔。若既不往看他人之)穷苦者。(犯及不犯)亦尔。 难缘中住唐译云。难于其中缘心而住。谓闇钝之人虽复系心一境。难得心住一缘也。余并可知。 第三十三不谏恶人戒 若菩萨。见众生造今世后世之恶业。以嫌恨心。若不为(彼心)正(法开)说(令改恶业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自无智。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识。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为以正法说。于我增恨。若为(正说必)出恶言。若(为正说必)颠倒作为。若(彼与我总)无爱敬(说必不受)。若复彼人性弊(忄*龙)戾。(与说非但不能调伏顺法而行。而且反得与我增恨)。 能招现报。名为今世恶业。能招生报后报。名为后世恶业。又杀。盗。淫。妄等。名为今世恶业。愿求人中天上五欲长寿而修施戒禅等。名为后世恶业。前之恶业。由于异熟果愚。应为正说世间因果。后之恶业。由于真实义愚。应为正说出世因果也。 第三十四不报恩戒 若菩萨。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答谢。若等。若增酬报彼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作方便而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欲报恩而彼不受。 第三十五不慰忧恼戒 若菩萨。见诸众生。有眷属难。财物难。以嫌恨心。不为开解除其忧恼。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前不同事中说。 第三十六不施财戒 若菩萨。有求饮食衣服。以嗔恨心。不能给施。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无。若求非法物。若不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彼犯王法。护王意故。若护僧制。 虽不给施。亦不加毁。故仅结轻。又或中下品悭。非上品悭。故结轻也。不犯有六种并可知。 第三十七不如法摄众戒 若菩萨。摄受徒众以嗔恨心。不如法教授。不能随时从婆罗门居士所。求衣食卧具医药房舍。随时供具。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护僧制。若病。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有力多知识大德自求众具。若曾受教自己知法。若外道窃法不能调伏。 菩萨若自乐远离行。不收徒众则已。苟受徒众。必当以二事将护。所谓。以法。以财。法者如法教授戒定慧学。财者衣食等四事供给也。犯不犯并如文可知。言外道窃法者。本是外道诈为徒众。意在盗取正法。以附邪宗。向由未具他心天眼。误摄受之。今既不能令其调伏。不以财法将护。亦不犯也。 第三十八不随他戒。 此即四摄法中。第三利行摄也。普贤十大愿王之中。名为恒顺众生。当知众生有事我往助之。名为同事众生。求愿我应许之。名为随他。 若菩萨。以嫌恨心。不随他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 污起。不犯者。若彼欲为不如法事。若病。若无力。若护僧制。若彼虽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若伏外道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第三十九不随喜功德戒 若菩萨。知他众生有实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说。亦不赞叹。有人赞叹者。亦不唱其善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知彼少欲。护彼意故。若病。若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护僧制。若反令彼人起烦恼。起溢喜。起慢。起非义。除此等诸患故。(所以不说不赞不犯。)若似实功德。虽似(而实)非功德。若似实善说。虽似(而实)非善说。(不说不赞不犯。)若为摧伏外道邪见。(不说不赞不犯。)若待说竟(方乃赞叹唱善。) 若实功德二句。据余译文应正回云。若似功德实非功德。若似善说实非善说。乃于文理俱顺。今是译人回文不尽。然不敢改。但添字释之则意自显。 第四十不行威折戒 若菩萨。见有众生应诃责者。应折伏者。应罚黜者。以染污心而不诃责。若但诃责而不折伏。若但折伏而不罚黜。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罚。不可与语。或难可教诲。(若教诲而与我)多起嫌恨(心。故置不诃责折伏罚黜。默而摈之。)若观时(节至。然后诃责折伏罚黜之。)若恐因彼起斗诤相违。若相言讼。若僧诤。若坏僧。(故不诃责)等。若彼不谄曲。有惭愧心渐自改悔。(故不须诃责等)。 罪有三等。小者应诃责。中者应折伏。大者应罚黜。又悞犯则容可恕。故犯则应诃责。诃责不改则应折伏。折伏不改则应罚黜。若眷属情重。或受彼利养而姑恕之。皆名为染污心。皆名为染污起也。 第四十一神力不摄戒 若菩萨。(既已)成就种种神力。(观众生)应当恐怖者。而恐怖之。应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众生消信施故。若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知彼众生(设见神力。则必)更起染著。(或令)外道谤圣。(或及)成就邪见。(故不恐怖引接。)一切不犯。又若彼(见神力必)则发狂。若(彼由神力而)增苦受。(故不恐怖引接不犯)。 已成神力菩萨。尚尔有犯。所以戒波罗蜜。非佛地不能究竟满也。二别列竟。 |
浏览:47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