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释智旭纪念馆
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15653号馆文选__菩萨戒本经笺要

菩萨戒本经笺要(二)

释智旭

  菩萨戒本经笺要(二)
  
  三结问
  
  诸大士。已说四波罗夷法。若菩萨起增上烦恼。犯一一法。失菩萨戒。应当更受。今问诸大士。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士。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增上烦恼。谓上品贪。或上品悭。上品嗔。上品邪悟解也。犯一一法谓四法中随犯一法也。失菩萨戒。谓失菩提所感无作戒体也。应当更受。谓应深革前非。重复发起增上大菩提心。对治增上烦恼也。于半月中设有犯者。未诵戒前。必应发露忏悔。既忏悔已。还得清净。故至正诵戒时。仍与不犯戒者同皆默然。而表清净应恒如是持此戒也。问。设先有犯忘而未忏。今诵戒时方自忆知。为即出众发露。为仍默然。若出众发露。则不可默然。(故仍)若默然。则岂不犯覆藏罪耶。答。律有之矣。尔时设自忆知有罪。应向比座同意之人。心口发露。俟事毕后。如法悔除。设无同意人可得。应作是念。待事毕已。当向清净比丘发露悔除。作是念已。虽默坐听。不犯覆藏罪也。初明四重竟。
  
  二明四十一轻三。初总标。二别列。三结问。
  
  今初
  
  诸大士。此菩萨众多突吉罗法。是菩萨摩得勒伽。和合说。
  
  突吉罗。此翻恶作。即不净有罪也。言众多者。下文虽列四十一条。而每条之中。事非一概故也。
  
  二别列四十一。第一不供养三宝戒。至第四十一神力不折摄戒。
  
  第一不供养三宝戒
  
  若菩萨。住律仪戒。于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庙。若法。若经卷。若菩萨修多罗藏。若菩萨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萨众。若不以少分多(分量力而与)供养。乃至(不以)一礼。乃至不以一偈赞叹三宝功德者。乃至不能一念净心者。是名为犯众多犯。若不恭敬。若懒惰。若懈怠。犯。是犯染污起。若妄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入净心地菩萨。如得不坏净比丘。(此二圣断分别惑已。时时)常(以真)法供养佛法僧宝。
  
  住律仪戒。谓已受得菩萨学处。不破不舍。不犯不乱。不病坏心也。佛在世及佛塔庙者。总举佛宝为所供境也。法者。金口所宣。经卷者。贝叶所传。菩萨修多罗藏者。别指大乘经典。菩萨摩得勒伽藏者。别指大乘论释。此总举法宝为所供境也。比丘僧者。出世仪表住持胜福田相。十方世界大菩萨众者。三贤十圣影响神通。形无定准。志在菩提。此总举僧宝为所供境也。住戒菩萨于三宝境。每一日夜之中。必应三业供养。身业极少。亦须一礼。口业极少。亦须一偈赞叹。意业极少。亦须一念净心。若并此极少供养。亦不能修。则犯突吉罗罪。言众多犯。即上文所谓众多突吉罗法也。就此众多犯中有二分别。一者是染行起。或翻重垢。应向人忏。二者非染污起。或翻轻垢。应自责心。入净心地菩萨者。若约通教则是见地以上。若约别接通义。则是初欢喜地。若约实义。则是别初住。圆初信。断分别惑。位齐初果。故云如得不坏净比丘也。比丘若证初果。则于三宝及戒得不坏净。故名常以真法供养三宝。菩萨入净心地。应知亦尔。纵令身口不行礼赞。而心恒不违背佛法僧也。
  
  第二贪财物戒
  
  若菩萨。多欲不知足。贪著财物。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摄受对治。性利烦恼更数数起。
  
  习所成性。各有偏重。如好财。好色。好名。好食等。菩萨即知生平烦恼习性。何者最为猛。利必当断之。为断彼故。必于佛法起善乐欲。思惟种种方便摄受而对治之。如多贪者。修不净观。多嗔者。修慈悲观等。若已勤修对治方便而此性利烦恼更数数起。则是无可奈何。但当仍起胜善乐欲。则不名犯戒也。(下文所云悉皆仿此)为断彼故。
  
  第三不敬同法戒
  
  若菩萨。见上座有德。应敬同法者。憍慢嗔恨。不起恭敬。不让其座。问讯请法悉不酬答。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若无记心。若妄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重病。若乱心。若(我本)眠(彼上座等)作觉想。(而来)问讯请法。(我实睡眠不知)悉不答者。是名不犯。若上座说法及决定论时。若自说法。若听法。若自决定论时。若(决定论)众中不 礼不犯。若护说者心。若以方便令彼调伏。(使其)舍离不善修习善法。若护僧制。若护多人意。(不礼皆悉不答不犯)
  
  先受戒者。名为上座。具持戒者。名为有德。同持菩萨净戒。名为同法。此等皆应敬之人也。憍者恃己。慢者轻他。嗔恨者心怀恼恚。乱心者得心乱病。决定论时者。评论正法律时。余并可知。问。第一戒中懒惰懈怠。结染污起。今何结非染污起耶。答。住戒而不供三宝。其罪则重。今不敬上中下座。但是别人。未是僧众。故其过稍轻。然设非染污起。若不责心悔除。亦能障菩萨戒。莫轻小罪。以为无殃也。
  
  第四不应供戒
  
  若菩萨。檀越来请。若至自舍。若至寺内。若至余家。若施衣食种种众具。菩萨以嗔慢心。不受不往。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狂若远处。若道路恐怖难。若知不受令彼调伏舍恶住善。若先受请。若修善法不欲暂废为欲得闻未曾有法。饶益之义。及决定论。若知请者为欺恼故。若护多人嫌恨心故。若护僧制。
  
  嗔心慢心。而不受请。正违菩萨慈摄之道。故为应忏重垢罪也。狂即乱心等病。
  
  第五不受施戒
  
  若菩萨。有檀越以金。银。真珠。摩尼。瑠璃。种种宝物。奉施菩萨。菩萨以嗔慢心。违逆不受。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舍众生故。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知受已必生贪著。若知受已施主生悔。若知受已施主生惑。若知受已施主贫恼。若知是物是三宝许。若知是物是劫盗得。若知受已多得。若恼所谓杀缚谪罚夺财诃责。
  
  是三宝许。犹言已许三宝。即是属三宝之物也。
  
  第六不施法戒
  
  若菩萨。众生往至其所。欲得闻法。若菩萨嗔恨悭嫉。不为说法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外道求其短处。若自重病。若狂(乱心)。若知(现时)不说。令彼(问法人能令)调伏(改恶增善)。若所修法。未(能尽)善通利。若知前人不能 敬顺。威仪不整。若彼(问法人)钝根。闻深妙法。生怖畏心。若知闻已增长邪见。若知闻已。(彼必)毁呰退没。若彼闻已必向恶人说。
  
  问。此与四重戒中悭法何异。答。彼约上品烦恼。故犯重。此约中下烦恼。故犯轻。又据梵网则加毁。乃结重。今虽悭惜。未必加毁。故结轻也。
  
  第七不教悔罪戒
  
  若菩萨。于凶恶犯戒众生。以嗔恨心。若自舍。若遮他令舍。不教化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若忘(误故)遮他(令舍)。犯非染污起。何以故。菩萨于恶人所起慈悲心。深于善人。不犯者。若狂。若知不说令彼调伏。如前(不施法戒)说若护他心。若护僧制。
  
  慈以与乐。悲以拔苦。善人自知避苦求乐。恶人则但有苦无乐。故菩萨深起慈悲。譬如父母虽等爱子。而于病者。尤偏怜也。
  
  第八不同声闻戒。
  
  此有二意。一者护众生戒。应须同学。不同则犯。二者少方便戒。不应同学。同学则犯也。
  
  若菩萨于如来波罗提木叉中。毗尼建立遮罪。护众生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同声闻学(此指菩萨比丘。既为出家人。便应同出家法也)。何以故。声闻者乃至(不过)自己度(脱生死耳)。乃至(亦须)不离护他。欲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而学(诸比丘)戒。何况菩萨(自他兼利之)第一义度。(岂可反不学此比丘戒耶。)又复遮罪(中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世尊单为声闻人建立者。菩萨(虽为比丘亦)不得同学此戒。何以故。声闻(人专为)自度而舍他。(所以)应住少利少作少方便。非(可谓)菩萨自度(亦兼誓令)度他。(岂可)应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也而)。菩萨由为众生故。当从非亲里婆罗门居士所。求百千衣。(是一)为及(彼居士等)自恣与(衣但)。当观其施主堪与不堪。(不拘多少。堪则)随施应受。(是二)为如衣钵亦如是。(是三)为如衣钵。如是自乞缕。令非亲里织师织(亦如是。是为四)。为众生故。应畜积憍著耶卧具坐具。乃至百千(是为五)为。乃至金银百千(为众生故)亦应受之。(是为六)如是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之声闻遮罪。菩萨此不共(声闻)学。(此六条戒法既已)住菩萨律仪戒(法更应)。为诸众生。(余二百四十四戒菩萨比丘。亦共学此。)若嫌恨心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住少利少作少方便。犯非染污起。
  
  “波罗提木叉”。此翻保解脱。又翻别别解脱。通指大小七众戒法而言之也。毗 尼。此翻为灭。翻为律。别指比丘律藏而言之也。毗尼法中有性罪有遮罪。性罪者。纵令彼不受戒人。于世法中亦自有罪。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等是也。遮罪者。佛为出家弟子护惜讥嫌。遮令莫作。若违佛制。则便得罪故。亦名制罪也。是故菩萨比丘须同声闻比丘护持戒法。不得媒嫁。不得私作大房。不得在难处妨处作房。不得污他家行恶行。不得自畜长衣而不说净。不得离三衣宿。不得使尼浣故衣。不得求益衣价。不得求合价买衣。不得过六反索衣。不得杂野蚕绵作卧具。不得作纯黑羊毛卧具。不得未满六年更作新卧具。不得坐具不帖故者。不得持羊毛远行。不得使尼染羊毛。不得买卖宝物。不得贩卖。不得畜鉢求好。不得求织好衣。不得与衣嗔夺。不得畜含消药过七日。不得非时求用雨衣。不得回僧物入己。不得与妇女同室宿。不得与未受大戒人过三宿。不得与未受戒人共诵。不得向外人说他粗罪。不得向外人说所证法。不得与女人多说法。不得掘地。不得坏生草木。不得敷僧卧具不举。不得僧房不举卧具。不得强夺止宿处。不得牵他比丘出房。不得于重阁上坐脱脚床。不得覆房过三重。不得自往教尼。不得教尼至暮。不得讥论教尼。不得为尼作衣。不得与尼屏坐。不得与尼期行。不得与尼同船。不得因尼赞得食。不得与妇女同行。不得过受一食施。不得展转食。不得别众食。不得过三鉢受饼麫饭。不得不作余食法。不得使他犯余食法。不得非时食。不得残宿食。不得自取食。不得索好食。不得自与外道食。不得不嘱授诣余家。不得食家强坐及屏处坐。不得独与女人坐。不得故使他失食。不得过受请药。不得观军阵。不得饮酒。不得水中戏。不得相击扣。不得不受谏。不得恐怖他。不得过洗浴。不得露地然火。不得戏藏他物。不得辄著净施衣。不得衣不坏色。不得故恼他。不得覆他粗罪。不得授未满二十者比丘戒。不得发起诤事。不得同贼伴行。不得党恶见人。不得畜被摈沙弥。不得拒谏难问。不得轻诃说戒。不得受戒而不知。不得违及羯磨。不得不与欲。不得与欲后悔。不得辄入官阃。不得辄提宝物。不得非时入村。不得作高床。不得兜罗棉贮褥。不得作骨牙角针筒。不得过量修覆疮衣。不得等佛衣量。不得任尼代索食。不得学家受食。不得恐处受食。不得不齐整著衣。不得反抄 衣入白衣舍。乃至人持杖剑刀盖等。不得为说法如此二百五十戒中。但除少利少作少方便之六戒。其余二百四十四戒悉皆同学。若不学者。仍同比丘结罪。以是菩萨比丘。不可谓是菩萨沙弥。菩萨优婆塞等故也。菩萨比丘既尔。菩萨比丘尼亦然。菩萨式叉摩那。亦须同学六法。菩萨沙弥亦须同学十戒也。憍奢耶。此翻虫衣。即是蚕绵。但许为众生畜。不许自用。大涅槃经明文昭著。大佛顶经亦有诰诫。慎之。慎之。又菩萨比丘。虽云不同学此少利少作少方便之六戒。然亦同须说净。故地持云。菩萨先于一切所畜资具为非净故。以清净心舍与十方诸佛菩萨。如比丘将现前衣物舍与二师等。涅槃亦云。虽听受畜。要须净施。笃信檀越也。荆溪辅行记云。有人言。凡诸所有。非己物想。有益便用。说净何为。今问等非己物。何不任于四海。有益便用。何不直付两田 。而乃闭之深房。封于囊箧。宝怀他想。用必忽谓己财。仍违说净。故知不说净人。深乘佛制两乘。不摄三根不收。若此出家岂非虚丧。缁门警训云。今时讲学。专务名利。不耻五邪。多畜八秽。但随浮俗。岂念圣言。宁知日用所资无非秽物。箱囊所积。并是犯财。慢法欺心。自贻伊戚。谁知报逐心成。岂信果由因结。现见袈裟离体。当来铁叶缠身。况大小两乘。通名净法。倘怀深信。岂惮奉行。
  
  
 浏览:37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10/8 14:00:4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三)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二)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一)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上(三)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二)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上(一)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重刻大佛顶经玄文序 (收藏于2015/1/16 14:04:41
释智旭原跋 (收藏于2014/10/17 15:24:12
释智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七) (收藏于2014/10/17 15:24:12
释智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 (收藏于2014/10/17 15:24:1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释智旭周易禅解卷第一(访问1671次)
释智旭菩萨戒羯磨文释(访问1263次)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二) (访问1166次)
释智旭中庸直指补注(一) (访问1125次)
释智旭见闻录(访问1082次)
释智旭周易禅解序(访问1039次)
释智旭周易禅解卷第三(访问915次)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二) (访问879次)
释智旭周易禅解卷第九(访问856次)
释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一) (访问84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时空过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8/28 8:57:1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