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504号馆文选__张文襄公选集 |
|
張文襄公傳(六)
明年講定,兩宮回鑾。論功,加太子少保。之洞以兵事粗定,乃與劉坤一上變法三疏。其一謂『中國不貧於財而貧於人才、不弱於兵而弱於志氣。人才之貧,由於見聞不廣、學業不實;志氣之弱,由於苟安者無履危救亡之遠謀、自足者無發憤好學之果力。保邦致治,非人無由。今就育才興學之大端,參考古今、會通文武,酌擬四事:曰設文武學堂、改文科、停武試、獎遊學。此四者,為求才治國之首務。蓋非育才,不能圖存;非興學,不能育才;非變文、武兩科,不能興學;非遊學,不能助興學之所不足』。 其一謂『治國如治疾然。陰陽之能為患者,內有所不足也;七情不節,六氣感之。此因內改不修而致外患之說也。療創傷者必先調其服食、安其臟腑、行其血氣、去其腐敗,然後施以藥物鍼石而有功。此欲行新法,必先除舊弊之說也。蓋立國之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強。國既治,則貧弱者可以力求富強;國不治,則富強者亦必將轉為貧弱。整頓中法者,所以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為富強之謀也。今就中法之必應整頓變通者籌十二事:曰崇節儉、曰破常格、曰停捐納、曰課官重祿、曰去書吏、曰考差役、曰恤刑獄、曰改選法、曰籌畫八旗生計、曰裁屯衛、曰汰綠營、曰簡文法。此十二者,皆中國積弱不振之故。今日外患日深,其樂因循、務欺飾,動以民心固結為言;不知近日民情已非三十年前之舊,羨外國之富而鄙中土之貧、見外兵之強而疾官軍之懦、樂海關之平允而怨釐局之刁難、誇租界之整肅而苦胥吏之騷擾,於是民從洋教、商挂洋旗、士入洋籍,始由否隔寢成渙散,亂民漸起,邪說乘之。邦基所關,不勝憂懼。必先將以上諸弊一律鏟除,方足以固民心,禦外侮』。其一謂『環球各國,日新月盛。究其政體、學術,大率皆累數百年之研究、經數千人之修改,成效既彰,轉相倣效;美洲則采之歐州、東洋復采之西洋。如藥有經驗之方劑、路有熟遊之途徑,正可相我病證,以為服藥之重輕;度我筋力,以為行程之遲速。蓋無有便於此者。今采西法以補中法之不足,就其切要易行者,臚舉十一事:曰廣派遊歷、曰練外國操、曰厚軍實、曰修農政、曰勸工藝、曰定礦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曰用銀圓、曰行印花稅、曰推行郵政、曰官收洋藥、曰多譯東西各國諸書。此十一者,皆舉其切要而又不可不行者。布告天下,則不至於駭俗;施之實政,則不至於病民。而大旨,尤在考西人富強之本源、繹西人立法之深意。再臣所陳諸事,需費不貲,論者必以度支困絀為詞。不知節用與自強,宜並行、不宜偏廢。今若不圖自強,但竭海內之財,歲供賠款以求無事,則外國必將視我為苟安無志之人,而彼之輕我、侮我者更將步進,不待賠款還清而中國已不能自立矣』。疏入,上多從之。 初,中東事定,湖北創立武備自強諸學堂、兩湖經心書院,更定課程,以學堂之法教之。至是,詔立學堂。乃臚陳辦法十五條:首師範、次小學、次文普通中學、次武普通中學、次文高等、次武高等、次方言、次農學、次工學、次勸成學堂、次仕學院、次經費、次省外中小學、次蒙學、次設學務處以資董理。籌要旨八條:一、小學為至要,二、日課專加讀經、溫經時刻,三、教科書宜慎,四、學堂規制,五、文武相資,六、教員不遷就,七、求實效,八、防流弊。復在武昌設勸業、善技、益智三場以教工商,設圖書館以惠士子。籌重費,選通才游學日本,以肄習陸軍、製造、實業諸事。又鑒於新學之徒,有背道蔑倫之患;乃創立存古學堂,以維國本、正人心。之洞自丙申以後,專以西法練兵,特設陸軍小學堂,以教新兵;設將校講習所,以教舊將。復購日本兵輪六艘、魚雷艇四艘,於是湖北始有戰艦;東西人士來觀者,皆以鄂軍甲諸省,嘆服而去。 二十八年,充督辦商務大臣。九月,再署兩江。道員謝某請許商人開海州礦,以二十萬金為賂;之洞劾罷之。親臨儀棧,考鹽法利弊。設兵輪、造帆船,舉緝私之令,以道員蒯光典為儀棧緝私、以方碩輔為正陽關督銷、以趙有倫為下關掣驗,重之事權,鹽課大旺,一年增課五十萬、二年一百餘萬。以上海製造局居商埠之中,遇海警,多危險;奏請移置江西之萍鄉,以就煤鐵,凡節存舊廠款年七十萬。 二十九年,入覲;命充經濟特科閱卷大臣。編纂大學堂章程,竭八閱月力,書成奏上之。並言立學宗旨,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一歸於純正;而後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材,各適實用。至條規禁令及設教立法之要義,悉備詳於「管理通則」、「學務綱要」兩冊之中。其維持聖道、慎防流弊之意,胥於是乎見之。 是年回任陛辭,而奏數百言,力請兩宮化去滿、漢畛域,以彰聖德、遏亂端。如將軍、都統等官可兼用漢人駐防;旗人犯罪,用法與漢人同,不加區別。上嘉納之。三十年,裁巡撫,以之洞兼之。 |
浏览:29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