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园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辛亥革命纪念园__张文襄公纪念馆
辛亥革命纪念园
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504号馆文选__张文襄公选集

張文襄公傳(五)

张之洞

  張文襄公傳(五)
  
  二十三年,回湖北。明年,朝議變法謀富強,下中外大臣集議。之洞疏曰:『救時必自求人才始,求才必自變科舉始。四書、五經,道大義精,炳如日月,講明五倫,範圍萬世;聖教之所以為聖、中華之所以為中,實在於此。初,北宋創為經義取士;明成化時,始定為八股之式。行之已五百年,文徇俗而愈卑、法積久而愈敝。今改用策論,誠足以破拘攣陳腐之習矣。然文章之體不正、命題之例不嚴,則國家重教之旨不顯、取士之格不一,則多士之趨向不定。廢時文者,惡其苛瑣浮濫,不能闡發聖賢之義理也,非廢四書、五經也。若不嚴為定式,恐策論發題,或雜采解經字句、或兼采經史他書,界限過寬,則為文者漫無遵守,徒騁詞華。行之日久,必至不讀四書、五經原文,背道忘本;此則聖教興廢、中華安危之本,非細故也。今日當詳議者,約有數端:一曰正名。正其名曰四書義、五經義,以示復古。二曰定題。四書義書四書原文、五經義書五經原文,不得刪改增減,亦不得用其義而改其詞。三曰正體。以樸實說理,明白曉暢為貴。不得塗澤浮豔,作駢儷體;亦不得鉤章棘句,作怪澀體。四曰徵實。准其引徵史事、博考群書;凡時文所禁忌者,悉與蠲除。五曰闢邪。若周、秦諸子之謬論,釋、老二氏之妄談,異域之方言、報館之瑣語,凡一切離經叛道之言,嚴加屏黜;則八股之格式雖變,而衡文之宗旨仍與真正之聖訓相符。顧猶有慮者,若仍以頭場為重,則二、三場雖有博通之士,仍然見遺。若趨重二、三場,其詭誕浮薄、務趨風氣者,或又將邪詖異說解釋四書、五經,本義全失;聖道既微,世運愈否。其始則為惑世誣民之論,其終必有犯上作亂之事;流斃尤多,為禍尤烈。今宜籌一體一貫之法,合科舉、經濟學堂為一事,求才不厭多門,而學術仍歸一定,方為中正無弊。昔朱子當南宋國勢微弱之際,憤神州之多難、懼救世之無才,屢欲改變科舉;嘗考「語錄」中力詆時文之弊者,不一而定。而究其救科舉之法,則曰更須兼他科目取人。歐陽修知諫院時,惡當時舉人剽盜割裂、全不曉事之弊,亦疏請改為三場分試,每場皆有去留。頭場策論合格者試二場,二場合格者試三場。其大要,曰鄙惡乖誕以漸先去少而易。考其說,頗切於今日之情事。朱子之擬兼他科目,猶今之特科經濟諸門也;歐陽修之欲以策論救詩賦,猶今之欲以中西經濟救時文也。竊謂宜遠師朱、歐二說,隨場去取;將三場先後之序互易之,而又層遞取之。第一場,試中國史事、國朝政法論五道;二場,試時務策五道,專問五洲各國之政、專門之藝;三場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首場按中額十倍錄取,二場三倍;取者始准試次場,每場發榜一次。三場完畢,如額取中。磨勘之日,於三場尤須從嚴;如有理詞謬妄、離經叛道者,士子、考官均須黜革。大抵首場求博學、二場於博學中求通才、三場於通才中求正士,先博後約、先粗後精,既無愚闇庸陋之才,亦無偏駭狂悖之弊。始以中西經濟補益之,終以四書義、五經義范圍之;較之偏重時文、策論者,所得多矣。其歲、科兩考生童,以此例推之:先試經古,專以史論、時務策命題;正場,試四書、五經義各一篇。抑臣更有請者,試場兼重詩賦、小楷。京官之用小楷者尤多,士人多逾中年始成進士,甫脫八股之厄、又受小楷之困,以至通籍廿年之侍從、年逾六旬之京堂,各種考試,仍然不免。夫八股猶可覘理解之淺深、詩賦亦可見文詞之雅俗,小楷則有藝而無文,其損志氣、耗日力、廢學問,較之八股、詩賦殆有甚焉。舉天下登科入仕之人才,歸於疏陋軟熟;以至今日,遂無以紓國家之急。今既罷去時文,則京官考試,詩賦、小楷亦祈停免;惟殿試,典禮至重,自不可廢。然臨軒發策,登進賢良,自宜求得正誼明道如董仲舒、直言極諫如劉蕡者而用之。斷不宜以小楷為去取,一經殿試,即可據為授職之等差。朝考一場,儘可從省。通籍以後,無論翰院部堂,一應職官皆以講求實學實政為主。至於詞章書法,潤色鴻業;若朝廷需用此項人員,特頒諭旨偶一行之,不為常例;略如考試南書房考試中書故事,嚴則止及翰、詹,寬則部屬小京官皆可與考,視其原有階品,分別授官。與三年會、殿試取士之通例,各不相涉。庶幾文學、政事,兩不妨矣』。又疏陳武科取士之法。略曰:『今日用兵,專恃火器。外洋各國槍砲之制,日出而益精;武學教練上法,日推而益密。然則武科取士,斷宜專習火器,別定新規,然後無「所習非所用」之弊。臣詳稽舊制、參考新章,謹擬一營伍、學堂、武科三司合一之法。查武場條例,武科人才取諸旗、綠各營弁兵,本系國家舊制。今旗、綠弁兵而外,又有防營弁勇;比之綠營材力較強,操練火器尤為嫻熟。今武科改試槍砲,莫若即令營弁兵勇應試,最為無患於地方而有益於軍旅。若令應武試者皆於武備學堂肄業,則廣設學堂一時既苦難籌,而教習之員亦斷不敷學堂之用。外洋定章,凡入武備學堂三年者,必須隨營操練一、二年,以增閱歷,斷無學生而在營伍之外者。兵勇應試,名籍易考、鈐束易施;所用槍砲發之本營,自然一律。將來風氣漸開,華弁能充教習者漸多。各府州縣籌設武備學堂稟官辦理,立約束稽察章程,雖有槍砲,可無伏戎藉寇之虞。學成之後分營效用,則營伍、學生合為一貫。是整飭科舉,即所以整飭營伍矣。總之,營伍應試,其利有三:外洋火器價值甚昂,平日練習需用藥彈,為數尤鉅。若生童惜費不購,則操練無具;若各省紛紛購買,則所費不貲,空增一絕大漏卮,亦為非計。今應試取之兵勇,則操練械藥本各營應有之需;間有願附入防營學習者,槍砲由官借用、藥彈由生繳價。是曰塞漏,其利一也。我朝將材輩出,大率出於行伍。自咸豐軍興以來,其由武舉、武進士呈功著稱者,實屬寥寥。此輩恃符武斷、如虎而冠,魚肉鄉民、窩庇匪盜,各省官商士民無不以為巨患,萬口一辭;徒以舊例相沿,幾如附骨之疽,去之無術。究其所長者,不過粗豪膂力,倖中箭枝,不識字者十人而九。臨敵之火器既未嘗習、制勝之韜鈐更未嘗解,即使安分守法,豈能與於干城腹心之選乎?且武童舊習騎射、硬弓、刀石,亦只臨場肄習無論中否,過考輒棄;於國家儲材、禦侮之意,毫不相涉。今若專令營弁、兵勇就試,即入武學、登武科以後,仍有本營長官鈐束,無從為非;其技藝亦不至荒廢。從此為地方暗減此一種違法擾害之游民,尤潛移默化之微權矣。是曰戢暴,其利二也。疇昔征討髮、捻之時,各路軍營有以步卒水手,不數年而保至提鎮者;海內忠勇之士,翕然向風。近年軍務敉平,保案少則防軍之拔擢難、文法繁則綠營之升遷尤難;雖有偉材壯志,無所得官。糧饟聊以糊口,操練視為具文;雖經按期簡閱,收效終微。蓋兵勇自視,不過如擔夫匠役食力營生;其謹願者,僅不為會匪、地痞而已。人既卑視兵勇,兵勇因而自卑;若望其深明敵愾同仇之大義、講求破敵致勝之韜鈐,實亦難矣。今若懸此一途以為營弁兵勇進身之階,功名所在,則肄習自精;不待朝廷督責、將師勸勉,而各省各營皆為勁旅。是曰勵軍,其利三也。抑臣尤有進者,親上死長者,強國之本原;明恥教戰者,操兵之要術。當此群強憑凌,正所謂「天下危,注意將」之時。近年東西洋各國精研兵事,最重武職。其國君服提督之服,鄰國之君互相贈送以將官之銜,故人人以當兵為榮、以從軍為樂,以敗奔為恥。王子之尊,下儕戍卒一隊之長,榮若登仙;凡挂名軍籍者,居鄉則里黨貴之、過市則路人敬之,以致弁兵之自愛聲名、修飭行檢,過於儒士。中國乃有「好鐵不打釘、好人不當兵」之諺,稍有身家,咸所鄙棄;貴賤之分,強弱之源也。夫中國所貴者士;士之徒步而致任公卿者多矣。人之貴之,蓋有由也。中國所賤者兵;兵之荷戈而流為慵丐者眾矣。人之賤之,固有所也。即使不終於困餓,而三四十歲以外猶為廝養之賤卒、五十歲以外始為循資之裨將,既已純乎暮氣,豈能建立奇功?今欲重武厲兵,而積習已深,不能驟改;惟有勵行伍以科舉之一法,使其非由行伍不得科舉、非由科舉不得將官。爵祿所在,則豪傑爭趨;流品既殊,則廉恥自立。將領不肯侮辱、旁人不敢輕重,從此凡為兵勇者,儼然又列士流、欣然請得大獎;夫然後世族文儒皆肯入伍,感慨漸發,人人有執干戈、衛社稷之心,奮士氣、修軍實,轉移微權,實在於是。總考各國軍政,有武學而無武科,其各等學堂以次考拔,發營錄用,即是中武科、武試。從無不由學堂出身之官校,亦無不充軍營校伍之學生,其法實將武營、武科二事合而為一。今日欲採擇西法,莫如先自練兵始;欲學西人之練兵,莫如自開兵勇之升階合學堂營伍始矣。若其學習老誠之法,非僅改用槍砲,遂能收效。歷考外洋諸國,從無不讀書、不明算、不能繪圖之將弁,亦無不識字之兵丁。誠以今日戰事日精、戰具日巧,即一哨弁之微亦斷非粗材下品所能勝任。若只考槍砲准頭從容施放中靶者多,殊難去取;且憑此即授以侍衛、參、游、都、守之官,似亦太易。擬請仿馬步、箭弓、刀石武經三場之制,頭場試槍砲准頭,兼令演試裝折、運動之法;二場試各式體操及馬上放槍、步下擊刺之技,三場試測繪、工程、臺壘、鐵路、地雷、水雷與他戰法等學。鄉、會試格式宜較嚴,童試格式宜較寬,三場合較,智勇兼優,方為合格。其初入營及末弁入學堂者,酌定年限,多不得過二十五歲。蓋以年力少壯,則體操及測算各事始能按程學習,穎悟易通也』。疏入,上皆俞允。於是天下言新政者囂然而起,少年新進之士變本加厲,肆行無忌;中外執政之臣,相與側目。之洞亦惄然憂之,乃著「勸學篇」,會通中西、權衡新舊以相救正,八月,黨禍起,幾釀大變。至是,其言果驗。
  
  二十六年二月,兼署提督。五月,拳匪亂作,殺教士、教民,毀教堂、圍使館,各國聯軍兵艦麇集大沽,中外鼎沸。之洞疊請剿亂民、護使館,不報;則急電各國外部及來華水師將領,立保護東南約,勿擾京師、驚乘輿。並聯合各疆臣與外國領事立約,不得犯長江。及兩宮西幸,又堅明約束,勿擾襄、樊,以通東南貢賦之道。七月,聯軍入京師;朝廷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諸國議和。之洞電告鴻章:『款局當速議,遲恐生變』;並陳四要義,駁正要挾諸款。時唐才常等保皇黨餘孽,乘京師不守,謀糾合湘、皖、江南會匪,起事於漢口;刊布富有票,分設糧臺,立官職、造偽印,名為「東南新造自立之國」。安徽大通、湖南臨湘已舉事,分投武漢、新隄。之洞檄將士詗捕渠魁數十人寘之法,散其黨眾,事乃大定。俄乘拳亂,占東三省,脅將軍增祺定新約,迫鴻章畫押已有日矣;之洞力爭,電奏凡二十餘上,遂得寢。
  
  
 浏览:29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6/18 11:04:2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张之洞卷 五/丛书目(二) (收藏于2014/7/3 14:31:36
张之洞卷 五/丛书目(一) (收藏于2014/7/3 14:31:36
张之洞卷四/集部(十二) (收藏于2014/7/3 14:31:36
张之洞卷四/集部(十一) (收藏于2014/7/3 14:31:36
张之洞卷四/集部(十) (收藏于2014/7/3 14:31:36
张之洞卷四/集部(九) (收藏于2014/7/3 14:31:35
张之洞卷四/集部(八) (收藏于2014/7/3 14:31:35
张之洞卷四/集部(七) (收藏于2014/7/3 14:31:35
张之洞卷四/集部(六) (收藏于2014/7/3 14:31:35
张之洞卷四/集部(五) (收藏于2014/7/3 14:31:3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张之洞劝学篇 内篇(一) (访问2682次)
张之洞劝学篇 外篇(一) (访问2050次)
张之洞书目答问卷一 经部 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第二(下) (访问1764次)
张之洞书目答问卷三 子部 天文算法第七 (访问1687次)
张之洞书目答问卷三 子部 农家第五 (访问1644次)
张之洞卷四/集部(十一) (访问1643次)
张之洞卷四/集部(十二) (访问1635次)
张之洞卷 五/丛书目(二) (访问1487次)
张之洞卷四/集部(五) (访问1476次)
张之洞劝学篇 内篇(二) (访问1449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