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园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辛亥革命纪念园__张文襄公纪念馆
辛亥革命纪念园
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504号馆文选__张文襄公选集

張文襄公傳(四)

张之洞

  張文襄公傳(四)
  
  就中外通商時局論之,中國民生之豐歉、商務之息耗,專視乎土貨出產之多少與夫土貨出口較洋貨進口之多少以為之斷。近數年來,洋藥、洋貨進口價值每歲多於出口價值者約二千萬兩,來源既難杜遏,惟有設法多銷土貨以救之。此乃王道養民立國之本源,並非西商爭利會計之小數。中國物產之盛甲於五洲,然腹地奧區工難、運貴,其生不蕃、其流不廣;且土貨質粗價廉,非多無利、非速不多,非用機器、化學,不能變粗賤為精良、化無用為有用。苟有鐵路,則機器可入、笨貨可出,本輕費省。土貨旺銷,則可大減出口稅釐以鼓舞之。於是山鄉邊郡之產,悉可致諸江岸海壖,而流行於九州四瀛之外。銷路暢,則利商;製造繁,則利工;山農、澤農之種植,牧豎、女紅之所成,皆可行遠得價,則利農。內開未盡之地寶,外收已虧之利權。是鐵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見,而國之利因之。利國之大端,則徵兵轉饟是矣。方今強鄰環伺,外患方殷;內而沿海、沿江,外而遼東、秦、隴,回環萬里,防不勝防、費不勝費。若無輪車、鐵路應援赴敵,以靜待動,安所得無數良將、精兵、利砲、巨饟而守之?夫守國即所以衛民,故利國之與利民實相表裏。今宜先擇四達之衢,首建幹路,以為經營全局之計。至津通一路,其緩急輕重之宜,尚有宜加審慎者。而御史余聯元等原奏,或恐洋教之煽張、或惜捐金以資敵,或以狡謀利啖為懼、或以人心風俗為憂。不知鐵路,不過行程迅速;至洋人洋教之多少,與此無涉。造路之鐵可用華產,修路之工仍用民人,洋匠薪水亦屬有限。洋廠勸造,不過市儈圖攬貿易之故智,並非別藏禍心。輪車與輪船、電線,確有利用之實,不得謂之淫巧。至所呈引敵、失業兩事,業經王大臣剖晰,詳盡言之。惟津、通密邇輦轂,非尋常散地可比。今大沽鐵路已至天津,若再開至通州,不為置兵築壘以阨要隘,但恃臨時收車撤軌之圖,則備豫仍覺未周。苟於中途多設堅臺巨砲以為之備,則所費實屬不貲:其當審者一也。又奎潤疏稱津、通之民以車商、行店、負販為生者約六萬人,以一家五口計之,已有三十萬人仰食於此。津、通二百餘里,地段不長,中站停頓不過數處。據西人「鐵路述略」稱:英地四萬里,鐵路執事等眾需十六萬五千人;以此為准,津、通二百餘里僅需八百餘人,加以各項販運夫役,不能過三千人。閒民苦其太多而地段苦其太短,其難於消納,實與他處不同:其當審者二也。或謂非常之舉難與圖始,鐵路為利便所在,不宜鰓鰓過計,致失事機。顧所以續辦津通者,但為養路計耳。夫欲籌養路之需,而度支轉益屯防之費;恤公司之困,而郊甸乃有無告之民。利害相兼,宜籌兩全之策:其當審者三也。又西國鐵路,每為距遠水口、陸行艱滯而設,有無輪車利鈍懸絕,故雖重費勞擾而不嫌。今則潞河深通,帆檣如織,車騾馳驟,經宿可至;商旅驛遞,為益無多。權以西例,此路尚非所亟:其當審者四也。至於徵兵一節,津、沽為京師門戶,常屯重鎮;大沽有事,後路援師早應厚集津門。若待至天津郡城告急,勢難再分。都門之禁旅遠出赴援,亦無從抽大沽、山海之防軍回師宿衛。苟無此路,亦無甚妨:其當審者五也。夫利不顯而不興、害雖隱而必慎,既非萬不得已之計,即宜防意外枝節之端。設此路創造之時稍有紛擾,則習常蹈故者益將執為口實、視為畏途;以後他處續造,集股之官商必裹足、疑沮之愚氓必有辭,則鐵路之功終無由成,而鐵路之效終無由見。「記」曰:先其易,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言興事,宜有次第也。今津通一路關係既重,不便尤多;此亦鐵路中之節目也。竊計翁同龢等請試行鐵路於遠地以便運兵,徐會澧等請改設於德州、濟寧就黃河故道墊路以便運漕,均擬緩辦。津通為另闢一路之計,但邊地偏遠,無裨全局。若於僻隅發端,其效難見;且非商旅輻輳之所,則鐵路費無所出,不足以自存。德濟一路,黃河岸闊沙松,勉強堆築,工費太鉅;河流遷徙無定,其鐵橋等事尤難時時改作。臣愚以為宜自京城外之蘆溝橋起,經行河南,達於湖北之漢口鎮;此則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所萃也。蓋豫、鄂居天下之腹,中原綰轂胥出其塗。鐵路取道,宜自保定、正定、磁州,歷彰、衛、懷等府,北岸在清化鎮以南一帶、南岸在滎澤口以上,擇黃河上游灘窄岸堅、經流不改之處,作橋以渡河;則三晉之轍下於井陘、關隴之驂交於洛口,西北聲息刻期可通。自河以南,則由鄭、許、信陽驛路以抵漢口,東引淮、吳,南通湘、蜀,萬里奔湊,如川赴壑。語其利便,約其數事:內處腹地,不近海口,無引敵之慮:利一。南北二千餘里,原野廣莫、編戶散處,不如近郊之稠密;一屋一墳,易於勘避:利二。幹路袤遠,廠盛站多,經路生利既繁、緯路枝流必旺,執鞭之徒、列肆之賈生計甚寬;舍舊謀新,決無失所: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貨輻輳,貿易必旺;將來汴、洛、荊、襄、濟、東、淮、泗,經緯縱橫,各省旁通,四達不悖。豈惟充養路之資費,實可裕無窮之饟源:利五。近畿有事,三楚舊部、兩淮精兵,電檄一傳,不崇朝而雲集都下;或內地偶有土寇竊發,發兵征討,旬日即可蕩平。徵兵之道,莫此為便:利六。中國礦利,惟煤鐵最有把握。太行以北,煤鐵最旺而最精;然質最重、路最難。既有鐵路,則輦機器以開採、用西法以煎鎔,礦產日多;大開三晉之利源,永塞中華之漏卮:利七。海上用兵,首慮梗漕。南漕米百餘萬石,由鎮江輪船溯江而上,三日內而抵漢口,又二日而達阜城,由蘆溝橋運赴京倉,道里與通州相等;足以備河海之不虞,闢飛挽之坦道。而又省挑河剝運之浮縻,較之東道王家營一路礙於黃河下流者,辦理最有把握:利八。此路既成,但有利便,並無紛擾,民受其益、人習其事、商睹其利;將來集資推廣續造,不至為難。兵民食貨無往而不宜,公私行役轉運、盜竊損失、雨潦稽延、虧耗蠹蝕之患不禁而自止。關東、隴右以次推行,惟力是視。二十年以後,中國武備屹然改觀矣。難者曰:幹路之利誠如此矣,其於鉅費難成何!則請以分段之法為之。擬分自京至正定,為首段;次至黃河北岸,又次至信陽州,為二、三段;次至漢口,為末段。中原地勢平衍,工力可省;若令承辦員匠核實撙節,估計大約每里不過五、六千金,一段不過四百萬內外。核計四段之工,八年造成,則款亦八年分籌。中國之大,每年籌二百萬之款,似尚不至無策。開辦之始,先從首段估造;候本段工竣,餘段以次推廣。其籌款之法,由鐵路公司照常招股,酌擇各省口岸較盛、鹽課較旺之地,分別由藩、運兩司關道轉發印票股單,設法勸集。至購買鐵料,取之海外則漏卮太多,實為非計。其山西之鐵,產自平定、盂縣者,可運至於獲鹿縣;產自澤潞者,可運至於清化鎮。鐵軌非同船砲,取材不在至精;土練之產雖遜洋鐵,亦足濟用。即使價值略貴幾微,其財仍散在中國,不宜斤斤計較;庶幾施工有序,而藏富在民。總之,津、通之視豫、鄂,度地考工,相去懸絕。臣之為是議者,非敢有鶩廣侈大之心。實以置路於不可開之區,雖一節有所必惜;展路於有利無害之域,即艱重亦所當為』。又言:『籌辦鐵路,其最要以不外耗為本、計利便為末;積款采鐵,鍊鐵教工為先、勘路開工為後。何謂外耗?借洋款、用洋鐵,必致坐受盤剝。何以積款?擬酌減新海防捐例,每年約得二百萬金;洋藥稅釐,年撥一百萬金,由戶部提存備用。急求采鐵鍊鐵之方,鐵則取之晉、鄂、粵三省,派曾經出洋學生一、二十人赴鐵路各國專習此藝;兩年學成回國,指授工匠,展轉傳習,則可無需洋匠多人。如此定期開工修路,兩端並舉,一氣呵成。海署所擬南北並舉之法,最為扼要。北路直隸總督任之,南路湖廣總督任之,並令河南巡撫會同辦理』。得旨報可,故有移楚之命。十一月履任,一以路政、工業為務。大冶產鐵、江西萍鄉產煤,設鍊鐵廠於漢陽大別山下。既奏開之資路用,兼設槍砲、鋼藥專廠。以荊、襄宜桑棉麻枲而饒皮革,因設織布、紡紗、繅絲、制麻、製革諸局,佐之以隄工、通之以幣政,用盡地利抵洋貨。實業之興,皆自之洞發之。十九年,兼署巡撫。
  
  二十一年,中東事棘,兩江總督劉坤一督師出關,命之洞權兩江。巡閱寶山、江陰、鎮江砲臺,易其雜劣窳敗者,購泰西新式砲五十餘尊、建砲臺二十餘座。是為江南有後膛臺砲及西式砲臺之始。砲臺專設臺官,兵屬臺、不屬營;又設總臺官,不許隨時更調。是為江南砲臺設專兵、專將之始。江南諸路防營素為各統將把持,有如世業;乃察南北營政廢弛者,更撤壽春、蘇松、狼山、徐州各鎮統領,收諸路兵權歸之督府。奏調馮子材率粵軍防海州、朱洪章防金山,沿海屹然,恃以無恐。募德弁練江南自強軍,采東西規制;廣立武備、農工商、鐵路、方言、軍醫諸學堂,遣生徒游學,設將校講習所;籌款造船,創修江寧馬路。又采上海道黃祖絡議,接築南市馬路,設巡警,斷外人侵入華界,以保政權。初,各國於租界外往往廣闢馬路,為擴充之計。之洞奏請於其馬路盡處接修一路,以扼其鋒;總署懵然,竟寢其議。自此,滬上租界愈闢愈廣矣。
  
  
 浏览:38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6/18 11:04:2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张之洞卷 五/丛书目(二) (收藏于2014/7/3 14:31:36
张之洞卷 五/丛书目(一) (收藏于2014/7/3 14:31:36
张之洞卷四/集部(十二) (收藏于2014/7/3 14:31:36
张之洞卷四/集部(十一) (收藏于2014/7/3 14:31:36
张之洞卷四/集部(十) (收藏于2014/7/3 14:31:36
张之洞卷四/集部(九) (收藏于2014/7/3 14:31:35
张之洞卷四/集部(八) (收藏于2014/7/3 14:31:35
张之洞卷四/集部(七) (收藏于2014/7/3 14:31:35
张之洞卷四/集部(六) (收藏于2014/7/3 14:31:35
张之洞卷四/集部(五) (收藏于2014/7/3 14:31:3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张之洞劝学篇 内篇(一) (访问2682次)
张之洞劝学篇 外篇(一) (访问2050次)
张之洞书目答问卷一 经部 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第二(下) (访问1764次)
张之洞书目答问卷三 子部 天文算法第七 (访问1687次)
张之洞书目答问卷三 子部 农家第五 (访问1644次)
张之洞卷四/集部(十一) (访问1643次)
张之洞卷四/集部(十二) (访问1635次)
张之洞卷 五/丛书目(二) (访问1487次)
张之洞卷四/集部(五) (访问1476次)
张之洞劝学篇 内篇(二) (访问1449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