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504号馆文选__张文襄公选集 |
|
張文襄公選集二(二十五)
·與劉淵亭(光緒十一年四月三十日) 明詔罷兵,島夷就款。移大風之猛士,作捍邊之良臣,豈徒國家收干城之材,抑為彼族釋猜疑之隙。綸書敦迫,使車往返;凡布文告,想荷照存。州判孫鴻勳回,展誦來牘,並悉到貴營後款接之雅、部署之肅,令人有田疇龍城、馬援西州之感。坐使強虜不侵、遺黎相保,以此靜觀世變,詎曰不然!惟臺海餘氛,敵踞如故。聖上廑一夫之不獲,願兩地之相安;乃釋越圍,以全大局。今敦槃從事,要約方新;萬難稍事愆期,致渝大信。麾下厚沐皇仁,深明大義,必當輕騎就道,刻日東旋;率田單之宗人,歸河湟之餘眾。同荷大慶,受祉奚涯?貴部栖遲瘴域二十春秋,士馬效節於沙場、介冑櫛沐於風雨。椎髻侏■〈亻離〉,終非我族;嶺南故土,松楸成陰。衣錦還鄉,人生一樂。倘或觀望遷延,有遜明哲;徘徊歧路,自恃丸泥。陳伯之無旗鼓之思、晉士會昧歸孥之計,顯違簡書,隱快讎敵。事變之來,誠難預料,竊為麾下惜之!區區護持良將之心,無微不至。或來、或否,一言而決;幸即明白傾寫,俾得上覆朝廷。徘徊濡緩於事,決無所益。敢布肺腑,專候復音! ——見「全集」卷二百十六「書札三」。 ·致總署、天津李中堂(光緒十一年五月初三日申刻) 總署兩電令開各海口,聽法兵商船出入。臣等公議,此事必當從緩。法尚踞基、澎,並未撤出中國海面;至停搜運漕,乃詳約定時法所應辦,何得遽添入口一條?廣東內河紛廣,兵船一入,險失臺廢;狡虜得步進步,再有要挾,無從措手;臣等實難當此重咎。若許商船,即有護商兵船隨入。查法商各省皆少,粵省並無洋行一家,顯然非為商務。基、澎未退,粵軍、粵民已甚憤怒;法船驟來,必然生事開釁,萬分可慮。且塞河安雷,實難遽通。務懇聖恩緩議開口,庶為穩妥;不勝惶悚激切。請代奏!玉麟、繼格、之洞、文蔚、方耀、鄭紹忠同肅。江。 ——見「全集」卷七十五「電奏三」。 ·致南甯岑宮保、龍州李護撫臺、唐主政、蘇督辦、王鎮臺、王藩臺、西轉運局(光緒十一年五月初八日) 新約十條摘錄:一、法自行弭亂,華不派兵赴北圻。二、法與越自立約,或已定、或續立,中、越往來,不礙中國威望體面,亦不違此次約。三、六個月會勘界,北圻現界處或稍改正,以期兩益。四、法保護人民,欲過界入中國,邊員給照;華人入越,請法給照。五、保勝以西、諒山以北通商,華設關、法設領事;北圻,亦可駐華領事。六、三個月內會定商款,法運越貨稅照他處較減。七、法在北圻造鐵路;中國若造鐵路,雇法工。八、此約十年再修。九、法即退基隆,二月內臺灣、澎湖全退。十、中、法前約照舊等語。界稍改正一條似好;然已云通商在保西、諒北,改正豈非空文?不礙體面一條,既不知法、越新約為何語,又華兵不准往、華人須請照,豈得為無礙?法可入中國界保護,是法兵許其過界。既減法稅,又預定中修鐵路雇法工,尤不可解。昨閩電:基隆亦未退。中國為赫德愚侮至此,憤恨欲死!庚。 ·致龍州李護撫臺、蘇督辦、唐主政(光緒十一年五月十七日) 頃接北洋電稱:『巴使照會稱:北圻元帥顧來電:聞諒山一帶復到中國官軍三隊,請轉知總署,如何設法撤去華兵;若仍留駐北圻,與前訂之約不符。法兵已撤退臺北,並將俘獲華兵交還中國,當一律照辦等語。並據巴面言:澎湖本擬照約克期撤盡,迭聞此信,不無疑慮;求轉電粵西查明,如有此事,務速撤回,以示大信。希即電復,以便轉復巴使。鴻。諫』等語。請即刻電復。霰。 ·致南甯岑宮保、龍州李護撫臺、蘇督辦(光緒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總署廿二日來電:『本日奉旨:「前疊諭岑毓英,將雲軍及劉永福營一律撤回邊界;迄今未據覆奏。法已退出基隆,並將擄去弁勇悉數交回我軍;亟應如約迅撤,以昭大信。著張之洞速咨岑毓英懍遵疊諭,趕速辦理。現聞電線中斷,應如何設法急遞?並蘇元春派赴諒山彈壓之兵,何時撤回?均著迅速電聞。欽此」。養』。線阻已由驛遞。有。 ——以上見「全集」卷一百二十五「電牘四」。 |
浏览:19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