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504号馆文选__张文襄公选集 |
|
張文襄公選集二(二十)
·致岑彥帥(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詳約已定,即日頒行,基隆可望收回。而澎湖法艦專視保勝為去留,劉提如不迅回雲境,法虜不甘,海防不了;朝廷責備,將在滇、粵兩疆臣矣。 保勝為三迤藩籬,關係未嘗不重;而成約已定,無可如何!劉提來稟縷陳行止事宜,當即逐條批示,催其就道;並鈔咨冰案察核。茲復遣州判孫鴻勳等賫送文牘關防,前赴該軍面加開導。惟委員到彼尚需時日,該軍根蒂過深,遠徙不易;敢祈碩畫妥籌,早為資遣。該提督近隸戎旃,渥被威惠;指揮所及,當無梗阻。鄙意總令其心安計便,庶不致為部眾沮止。牢籠撫馭,公所優為;似宜稍加寬假,免致歧路徘徊。不獨結束款局,上紓宵旰,即鄙人亦受賜矣。 致劉提函牘各一,即請轉付。 ——見「全集」卷二百十六「書札三」。 ·致龍州李護撫臺、馮督辦、蘇督辦、岑宮保、唐主政、南甯岑宮保、鮑爵師(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酉刻) 總署二十五日來電:『本日奉旨:「彭玉麟、張之洞十九日電陳各節均悉。前因蘇元春屢著戰功,張之洞亦稱為良將,特派督辦廣西軍務。其時馮子材一軍,先經彭玉麟等請調欽、廉辦防,本未令歸蘇元春調度;馮子材威望素孚,即著督辦欽、廉一帶防務,蘇元春仍督辦廣西邊防。一切善後事宜,著李秉衡與馮子材、蘇元春會商妥籌,奏明辦理。數月來,滇、桂各軍奮勇打仗,疊獲大捷,深堪嘉尚。岑毓英等仍當督率各營,嚴申儆備,勿稍松懈。其粵東西各軍,著張之洞調和將帥,以資得力。如有齟齬貽誤等情,惟張之洞是問。劉永福一軍,著即調紮思、欽一帶。該軍到防後人數、餉數,張之洞酌定具奏。越地義民,岑毓英、李秉衡隨宜措置,朝廷不為遙制。鮑超一軍,著暫在馬白關紮營訓練,以備不虞;俟岑毓英撤兵時,一同入關。屆時作何調遣,聽候諭旨。欽此」。即轉電岑、李、馮、蘇、鮑。敬』等語。即請轉咨各處,並摘「劉永福」至「具奏」一段飛速行知劉提督。謹轉。宥。 ·致汕頭陳牧、馬鴻圖(光緒十一年四月初一日子刻) 有旨停運渡臺軍火,暫勿運,稍俟之。和約成,則運;款局敗,亦運。朔。 ·致龍州李護撫臺、馮督辦、唐主政(光緒十一年四月初一日未刻) 劉淵亭已奏准調屯思、欽,請萃帥、鑑帥、薇卿均作函檄飛催速來。本部有用者、願來者務須帶來,少則數百、多則二千均可。但須核實數、遵營規,將來點驗,照章給餉;廣東供餉、供械,歸洞及馮督辦調度。駐劄處所,到劄酌定,大約在上思州一帶。得力將弁,如吳鳳典、李唐等務須勸諭隨來,洞當為奏懇聖恩,各授實缺,淵亭更不待言;中華一鎮,遠勝南越三宣矣。此時和議已定,若仍在越,法必不相容,云亦不能庇;早來粵境,上建捍邊報國之功、下有衣錦還鄉之樂。舊壘不必戀、機會不可失,若有後患,洞敢保之,不必疑慮遲迴。黃守忠亦請鑑帥、薇卿催調,率本部來,不容遲緩。萬一有變,此枝可當選鋒。請照辦,咨岑。三君以為然否?並希分別賜覆。朔。 ·致龍州唐主政(光緒十一年四月初一日亥刻) 沁電悉。吳、李飭其緩募。本日電云『少數百、多二千』者,為現有之本部言也。若新募,則不必;須到龍再議。屯地俟來時妥商,似思州為有用。地在桂境,應兼屬李護院調度;檄劉應補敘。劉惶懼,當是無戀越抗法之志矣。詳詢吳、李,示復。朔。 唐主政來電(四月初一日酉刻到) 劉部將吳鳳典、李唐入關募勇,現抵龍州。接劉書,聞停戰撤兵,情甚惶懼,乞為婉懇安置;尚未知公奏置欽、思也。論者謂宜仍在保勝;但此後保勝,豈復為劉有?如以欽、思為未便,永置於歸順左右,人較僻遠,何如?現仍飭其赴粵,吳、李飭其緩募;俟劉到,再議商。崧。沁。 |
浏览:28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