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504号馆文选__张文襄公选集 |
|
張文襄公選集二(十六)
·致總署(光緒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已刻) 保、諒不可讓法,桂全邊,廣欽廉二千餘里皆設防營砲臺,斷無此力。如初議難改,竊有一策,請敕總署、北洋速告法:廣州至龍線壞數段,洋匠少,難速修;岑軍距龍二十五站,宣光撤圍後雲、桂臺站已斷,前敵難速達。此本實情,越地停戰,宣光東、西各展限十日或半月。馮提現率王孝祺軍規北甯,馮素得越心,留越地,越人多通消息,此次法人入關,疑馮有內應,以匪教居後,法兵居前,故真法兵將傷獨多,遂大潰遁。馮首倡出關,諸軍從之,越人響應;今他軍尚屯谷松之後,馮軍獨前進深入,王軍肯同馮進,其故可想,聞李揚材之弟現在北甯城內,與馮通信。如此事機兵勢,不爭可惜!可否特敕馮加以褒獎,如能於十日內攻克北甯,許以爵賞軍士及越官民,破格優保重賞。敕蘇酌分軍助之,敕岑進兵牽敵。萬一能克,河內必震,法更餒;可以北甯換保、諒,全局俱振。洞不敢謂必克,特以大局安危,人事宜盡;若蒙天助,或冀成功。區區愚慮血誠,有一線可為不敢不竭力。伏候聖裁,懇電旨速行。請代奏!有。 總署來電(二月二十八日申刻到) 本日奉旨:『張之洞電奏均悉。中國素以信義為重,法已電孤拔於三月初一日停戰,開臺灣、北海封口,並令在越統領定期停戰。我若失信,致生他變,不特兵連禍結,且為各國所不直。嗣後交涉事件,益形棘手。電線中斷,廿五日已由總署告知赫。法以雲、桂電信恐難速達,展期二、三日,令其電法,斷難再與議展。若此時復飭進兵,此等舉動,豈中國所可為?幸而獲勝,尚覺得不償失;一有蹉跌,更傷國體。該督近接岑毓英電報,是電線已通。正宜迅速傳達,務當懍遵嚴諭,飭令防軍如期停戰,撤回邊界;並仍整兵嚴備,以防不測,方為正辦。倘有違延,朝廷固必嚴懲;而貽誤全局,該督返而自思,諒亦不敢出此。懍之!慎之!該督於奉旨運行後,即行電聞。欽此』。 ——見「全集」卷七十四「電奏二」。 ·致龍州李護撫臺(光緒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總署廿五來電:『本日奉旨:「撤兵載在津約,現既允照津約兩國畫押,斷難失信。現在桂甫復諒,法即據澎,馮、王若不乘勝即收,不惟全局敗壞,且孤軍深入,戰事益無把握。縱再有進步,越地終非我有。而全臺隸我版圖,援斷餉絕,一失難復。彼時和戰兩難,更將何以為計?且該督前於我軍失利時,奏稱只可保境堅守;此時得勝,何又不圖收束耶?著該督遵旨亟電各營,如電線不到之處,即發急遞飛達,如期停戰撤兵。倘有違誤致生他變,惟該督是問。欽此」。即轉電粵督』等因。所有雲、粵各軍停戰撤兵日期,均望恪遵廿二日電旨辦理。請李護院速發急遞,飛致蘇、馮、王、唐、劉、岑欽遵。接此電後,即賜復為要。宥。 ——見「全集」卷一百二十四「電牘三」。 ·照覆英阿領事申明告示本意(光緒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 光緒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接貴領事官照會內開:『光緒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本領事照請廉州府示諭軍民人等知悉:現在北海西人皆非法人,相應一並保護等因去後,隨准示諭並咨請張鎮臺一體示諭保護等由各在案。本領事聞之,不勝感激。但查張鎮臺所出示內,有「如果法人來犯,應准各兵勇團練竭力誅滅,殺盡乃止」;及「割呈首級,盡數呈驗給賞,已奉督憲出示有案」等語。查此等兇殺,實有違萬國公法。恐張鎮臺有誤會之處,為此照會,請煩查照』等情到本部堂,均已閱悉。 查中國戰陣之法,如於兩軍對壘,能將敵人擒斬者,死則獻馘、生則獻俘,計功授賞;以此為據,斷無憑空殘殺之事。張鎮吉示所云「割級驗賞」,系指敵人已被陣斬者而言;其就擒者,生獻俘囚,給賞尤厚。此等軍律,各營皆知。至於生擒者自當查訊情節,准情酌理,分別核辦。如歸降者,必予免死;肯效用者,尚可錄用。並非不拒敵者,亦必殺盡也。來文謂為兇殺,實系未悉告示本意。惟是數月以來,法人在臺灣南北擊壞、焚燬商船、民船共八十餘只,焚斃、溺斃、殺斃各船商民無數;此則真可謂之兇殺,有違萬國公法矣。接文前情,相應照覆貴領事官查照。 ——見「全集」卷九十一「公牘六」。 ·致總署(光緒十一年三月初二日酉刻) 發兩廣各軍諭旨已到,云亦必達;法又代遞。臣之洞未敢違延,當蒙聖鑒。惟緊要數端,必應早議:一、我雖撤兵,彼亦不得進兵,宜紮原處。目前游勇甚多,設生事,我難任咎。一、東則諒山、高平、廣安,西則保勝,凡與我界近之地,宜作為甌脫;雖法保護,仍不得屯兵、築砲臺,以免離近生釁。一、雞籠、澎湖宜令即退,以為和好實據。一、津約但言於法商務極有益,宜增為中、法商務彼此均有益,以昭平允。一、自去年開仗以後、停戰以前,中國毀傷法人物業,應勿庸議,去年粵曾照會法及各國領事。一、既不礙華體面,須載明聽越朝貢。一、劉永福無論安置何處,劉若不攻法,法不得尋讎再論。以上七條,請敕北洋、赫德,速與法議。此乃津約未備、赫德疏漏,與津約並無翻背,理當增補。近體察法領事情形,惶急殊甚,急盼停撤。稅司言雲、桂軍雖停戰,但恐劉永福進攻。蓋永福敗衄詳情,彼族不知,尤宜護惜,藉以捍敵;務宜早商,尚可補一、二。乘此撤兵限內,我雖守信、彼或慮變,較易商量,事半功倍;若我兵已退、彼軍漸集,據要養力,更難爭論。機不可失,悔不可追;瀝懇聖鑒。請代奏!沃。 ——見「全集」卷七十四「電奏二」。 |
浏览:36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