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 文选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邵雍
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303号馆文选__观物外篇

观物外篇(中)

邵雍

  观物外篇(中)
  
  自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阳生于下,阴生于上,是以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而无穷也。
  阴阳生而分两仪,两仪交而生四象,四象交而生八卦,八卦交而生万物。故两仪生天地之类,四象定天地之体;四象生日月之类,八卦定日月之体;八卦生万物之类,重卦定万物之体。类者,生之序也,体者,象之交也。推类者必本乎生,观体者必由乎象。生则未来而逆推,象则既成而顺观。是故,日月一类也,同出而异处也,异处而同象也。推此以往,物奚逃哉!
  天变时而地应物,时则阴变而阳应,物则阳变而阴应。故时可逆知,物必顺成。是以阳迎而阴随,阴逆而阳顺。
  语其体则天分而为地,地分而为万物,而道不可分也。其终则万物归地,地归天,天归道。是以君子贵道也。
  有变则必有应也。故变于内者应于外,变于外者应于内,变于下者应于上,变于上者应于下也。天变而日应之,故变者从天而应者法日也。是以日纪乎星,月会于辰,水生于土,火潜于石,飞者栖木,走者依草,心肺之相联,肝胆之相属,无他,变应之道也。
  阳交于阴而生蹄角之类也,刚交于柔而生根荄之类也,阴交于阳而生羽翼之类也,柔交于刚而生支干之类也。天交于地,地交于天,故有羽而走者,足而腾者,草中有木,木中有草也。各以类而推之,则生物不过是矣。走者便于下,飞者利于上,从其类也。
  陆中之物,水中必具者,犹影象也。陆多走水多飞者,交也。是故,巨于陆者必细于水,巨于水者必细于陆也。
  虎豹之毛犹草也,鹰鸇之羽犹木也。
  木者星之子,是以果实象之。
  叶阴也,华实阳也,枝叶软而根干坚也。
  人之骨巨而体繁,木之干巨而枝繁,应天地之数也。
  动者体横,植者体纵,人宜横而反纵也。
  飞者有翅,走者有趾。人之两手,翅也,两足,趾也。
  飞者食木,走者食草,人皆兼之而又食飞走也,故最贵于万物也。
  体必交而后生,故阳与刚交而生心肺,阳与柔交而生肝胆,柔与阴交而生肾与膀胱,刚与阴交而生脾胃。心生目,胆生耳,脾生口,肺生骨,肝生肉,胃生髓,膀胱生血。故乾为心,兑为脾,离为胆,震为肾,坤为血,艮为儿子,坎为髓,巽为骨,泰为目,中孚为鼻,既济为耳,颐为口,大过为肺,未济为胃,小过为肝,否为膀胱。
  天地有八象,人有十六象,何也?合天地而生人,合父母而生子,故有十六象也。
  心居肺,胆居肝,何也?言性者必归之天,言体者必归之地,地中有天,石中有火,是以心胆象之也。心胆之倒悬,何也?草木者,地之体也,人与草木皆反生,是以倒悬也。
  口目横而鼻耳纵,何也?体必交也。故动者宜纵而反横,植者宜横而反纵,皆交也。
  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是以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指掌矣,可不贵之哉!
  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人之四肢各有脉也。一脉三部,一部三候,以应天数也。
  四肢各一脉,四时也。一脉三部,一时三月也,一部三候,一月三旬也。四九三十六,乾之策,天之极数也。《素问》曰:“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十二节者,气应人之十二经脉,谓手足各三阴三阳也。三候者,亦沉浮中也,阴阳有太过不及也。
  心藏神,肾藏精,脾藏魂,胆藏魄。
  胃受物而化之,传气于肺,传血于肝,而传水谷于脬肠矣。
  天圆而地方,天南高而北下,是以望之如倚盖焉。然地东南下西北高,是以东南多水西北多山也。天覆地,地载天,天地相函,故天上有地,地上有天。
  天浑浑于上而不可测也,故观斗数以占天也。斗之所建,天之所行也。魁建子,杓建寅,星以寅为昼也。斗有七星,是以昼不过乎七分也。更详之。
  天行所以为昼夜,日行所以为寒暑。夏浅冬深,天地之交也。左旋右行,天日之交也。
  日朝在东,夕在西,随天之行也。夏在北,冬在南,随天之交也。天一周而超一星,应日之行也。春酉正,夏午正,秋卯正,冬子正,应日之交也。
  日以迟为进,月以疾为退,日月一会而加半日减半日,是以为闰日也。日一大运而进六日,月一大运而退六日,是以为闰差也。
  日行阳度则盈,行阴度则缩,宾主之道也。月去日则明生而迟,近日则魄生而疾,君臣之义也。
  阳消则阴生,故日下而月西出也。阴盛则敌阳,故月望而东出也。天为父,日为子,故天左旋,日右行。日为夫,月为妇,故日东出月西生也。
  日月相食,数之交也。日望月则月食,月掩日则日食,犹水火之相克也。是以君子用智,小人用力。
  日随天而转,月随日而行,星随月而见,故星法月,月法日,日法天。天半明半晦,日半赢半缩,月半盈半亏,星半动半静,阴阳之变化也。
  天昼夜常见,日见于昼,月见于夜而半不见,星半见于夜,贵贱之等也。
  月昼可见也,故为阳中之阴。星夜可见也,故为阴中之阳。
  天奇而地偶,是以占天文者,观星而已,察地理者,观山水而已。观星而天体见矣,观山水而地体见矣。天体容物,地体负物。是故,体几于道也。
  极南大暑,极北大寒,故南融而北结,万物之死地也。夏则日随斗而北,冬则日随斗而南,故天地交而寒暑和,寒暑和而物乃生焉。
  天以刚为德,故柔者不见;地以柔为体,故刚者不生。是以震天之阴也,巽地之阳也。地阴也,有阳而阴效之,故至阴者辰也,至阳者日也,皆在乎天,而地则水火而已,是以地上皆有质之物。阴伏阳而形质生,阳伏阴而性情生,是以阳生阴,阴生阳,阳克阴,阴克阳。阳之不可伏者,不见于地,阴之不可克者,不见于天。伏阳之少者,其体必柔,是以畏阳,而为阳所用;伏阳之多者,其体必刚,是以御阳,而为阴所用。故水火动而随阳,土石静而随阴也。
  阳生阴,故水先成;阴生阳,故火后成。阴阳相生也,体性相须也。是以阳去则阴竭,阴尽则阳灭。
  金火相守则流,水火相得则然。从其类也。
  水过寒则结,遇火则竭,从其所胜也。
  阳得阴而为雨,阴得阳而为风,刚得柔而为云,柔得刚而为雷。无阴则不能为雨,无阳则不能为雷。雨柔也而属阴,阴不能独立,故待阳而后兴;雷刚也而属体,体不能自用,必待阳而后发也。
  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为泰,坎离交而为既济也。乾生于子,坤生于午,坎终于寅,离终于申,以应天之时也。置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兑震为偶,以应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尽于是矣。
  乾坤,天地之本;离坎,天地之用。是以《易》始于乾坤,中于离坎,终于既未济。而否泰为上经之中,咸恒当下经之首,皆言乎其用也。
  坤统三女于西南,乾统三男于东北。上经起于三,下经终于四,皆交泰之义也。故易者用也:乾用九,坤用六,大衍用四十九,而潜龙勿用也。大哉!用乎。吾于此见圣人之心矣。
  乾坤交而为泰,变而为杂卦也。
  乾、坤、坎、离为上篇之用,兑、艮、震、巽为下篇之用也。颐、中孚、大小过为二篇之正也。
  易者,一阴一阳之谓也。震兑始交也,故当朝夕之位;离坎交之极也,故当子午之位;巽艮虽不交而阴阳犹杂也,故当用中之偏位;乾坤纯阴阳也,故当不用之位。
  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也。
  天之阳在南而阴在北,地之阴在南而阳在北。人之阳在上而阴在下,既交则阳下而阴上。
  辰数十二,日月交会谓之辰,辰天之体也,天之体无物之气也。
  天之阳在南,故日处之;地之刚在北,故山处之。所以地高西北,天高东南也。
  天之神栖乎日,人之神发乎目,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栖肾,所以象天,此昼夜之道也。
  云行雨施,电发雷震,亦各从其类也。
  吹喷吁呵呼,风雨云雾雷,言相类也。
  万物各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
  云有水火土石之异,他类亦然。
  二至相去东西之度凡一百八十,南北之度凡六十。
  冬至之月所行如夏至之日,夏至之月所行如冬至之日。
  四正者,乾坤坎离也。观其象无反复之变,所以为正也。
  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则皆顺行。此真至之理,按图可见矣。
  草类之细入于坤。
  五行之木,万物之类也,五行之金,出乎石也,故水火土石不及金木,金木生其间也。
  得天气者动,得地气者静。
  阳之类圆,成形则方;阴之类方,成形则圆。
  木之枝干,土石之洒成,所以不易,叶花,水火之所成,故变而易也。
  东赤南白西黄北黑,此正色也。验之于晓午暮夜之时,可见之矣。
  冬至之子中,阴之极;春分之卯中,阳之中;夏至之午中,阳之极;秋分之酉中,阴之中。凡三百六十,中分之则一百八十。此二至二分相去之数也。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天之道也。阳中之阳,日也,暑之道也。阳中之阴,月也,以其阳之类,故能见于昼。阴中之阳,星也,所以见于夜。阴中之阴,辰也,天壤也。
  辰之于天,犹天地之体也。地有五行,天有五纬。地止有水火,天复有日月者,月为真水,日为真火,阴阳真精是生五行,所以天地之数各五。阳数独盈于七也,是故五藏之外,又有心包络命门而七者,真心离火,命门坎水,五藏生焉。精神之主,性命之根也。
  干者幹之义,阳也;支者枝之义,阴也。干十而支十二,是阳数中有阴,阴数中有阳也。
  鱼者水之族也,虫者风之族也。
  目口凸而耳鼻窍,窍者受声嗅气,物或不能闭之,凸者视色别味,物则能闭之也。四者虽象于一,而各备其四矣。
  水者火之地,火者木之气,黑者白之地,寒者暑之地。
  草伏之兽,如草之茎,林栖之鸟,羽如林之叶。类使之然也。
  石之花,盐消之类也。
  水之物无异乎陆之物,各有寒熟之性,大较则陆为阳中之阴,而水为阴中之阳。
  日月星辰共为天,水火土石共为地。耳目鼻口共为首,髓血骨肉共为身。此乃五之数也。
  火生于无,水生于有。
  辰至日为生,日至辰为用。盖顺为生而逆为用也。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真天文也。
  鹰鹏之类食生,而鸡凫之类不传食生;虎豹之类食生,而猫犬之类食生又食谷。以类推之,从可知矣。
  马牛皆阴类,细分之,则马为阳,牛为阴。
  飞之类喜风而敏于飞上,走之类喜土而利于走下。阴阳之气使然也。
  禽虫之卵,果谷之类也。谷之类多子,虫之类亦然。
  蚕之类,今岁蛾而子,来岁则子而蚕;芜菁之类,今岁根而苗,来岁则苗而子。此皆一岁之物也。
  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乱久则复北而南矣。天道人事皆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
  在水者不暝;在风者瞑,走之类上睫接下;飞之类下睫接上。类使之然也。
  在水而鳞鬣,飞之类也;龟獭之类,走之类也。
  夫四象若错综而用之,日月,天之阴阳;水火,地之阴阳;星辰,天之刚柔;土石,地之刚柔。
  飞之走,鸡凫之类是也;走之飞,龙马之属是也。
  阳主舒长,阴主惨急。日入盈度,阴从于阳;日入缩度,阳从于阴。
  神者,人之主。将寐在脾,熟寐在肾,将寤在肝,又言在胆,正寤在心。
  天地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则存于心。
  水之族以阴为主,阳次之;陆之类以阳为主,阴次之。故水类出水则死,风类入水则死。然有出入之类者,龟蟹鹅凫之类是也。
  天地之交十之三。
  天火,无体之火也;地火,有体之火也。无体因物以为体。金石之火烈于草木之火者,因物而然也。
  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亦从而衰矣。
  魂随气而变,魄随形而止。故形在则魄存,形化则魄散。
  星为日余,辰为月余。
  星之至微如尘沙者,陨而为堆阜。
  藏者,天行也;府者,地行也。天地并行,则配为八卦。
  八卦相错者,相交错而成六十四卦也。
  夫《易》根于乾坤而生于复姤。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自兹而无穷矣。
  龙能大能小,然亦有制之者,受制于阴阳之气,得时则能变化,变变则不能也。
  一岁之闰,六阴六阳,三年三十六日,故三年一闰,五年六十日,故五岁再闰。
  先天图,环中也。
  月体本黑,受日之光而白。
  水在人之身为血,土在人之身为肉。
  胆与肾同阴,心与脾同阳。心主目,脾主鼻。
  阳中阳,日也;阳中阴,月也;阴中阳,星也;阴中阴,辰也;柔中柔,水也;柔中刚,火也;刚中柔,土也;刚中刚,石也。
  鼻之气,目见之,口之言,耳闻之。以类应也。
  倚盖之说崑崙四垂而为海,推之理则不然。夫地直方而静,岂得如圆动之天乎?
  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生命在首,自根生命在根。
  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
  震为龙,一阳动于二阴之下,震也。重渊之下有动物者,岂非龙乎?
  风类,水类,大小相反。
  天之阳在东南,日月居之;地之阴在西北,火石处之。
  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错者,明交错而成六十四也。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旋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逆若逆知四时之谓也。
  《尧典》期三百六旬有六日,夫日之余盈也,六则月之余缩也,亦六,若去日月之余十二,则有三百五十四,乃日行之数,以十二除之,则得二十九日。
  《素问》,肺主皮毛,心脉,脾肉,肝筋,肾骨,上而下,外而内也。心血肾骨,交法也。交即用也。
  “乾为天”之类,本象也,“为金”之类,别象也。
  天地并行则藏府配四,藏天也,四府地也。
  乾奇也,阳也,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坤偶也,阴也,顺也,故天下之顺莫如地,所以顺天也。震起也,一阳起也,起,动也,故天下之动莫如雷。坎陷也,一阳陷于二阴,陷,下也,故天下之下莫如水。艮止也,一阳于是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巽入也,一阴入二阳之下,故天下之入莫如风。离丽也,一阴离于二阳,其卦错然成文而华丽也,故天下之丽莫如火,又如附丽之丽。兑说也,一阴出于外而说于物,故天下之说莫如泽。
  火内暗而外明,故离阳在外,火之用,用外也;水外暗而内明,故坎阳在内,水之用,用内也。
  人寓形于走类者,何也?走类者,地之长子也。
  自泰至否,其间则有蛊矣,自否至泰,其间则有随矣。
  天有五辰,日月星辰与天为五;地有五行,金木水火与土为五。
  有温泉而无寒火,阴能从阳而阳不能从阴也。
  有雷则有电,有电则有风。雨生于水,露生于土,雷生于石,电生于火。电与风同为阳之极,故有电必有风。
  木之坚非雷不能震,草之柔非露不能润。
  阳尊而神,尊故役物,神故藏用,是以道生天地万物而不自见也。天地万物亦取法于道矣。
  阳者道之用,阴者道之体。阳用阴,阴用阳,以阳为用则尊阴,以阴为用则尊阳也。
  阴几于道,故以况道也。六变而成三十六矣,八变而成六十四矣,十二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六六而变之,八八六十四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八八而变之,六八四十八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也。
  性非体不成,体非性不生,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体。动者性也,静者体也。在天则阳动而阴静,在地则阳静而阴动。性得体而静,体随性而动,是以阳舒而阴疾也。
  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阳知其始而享其成,阴效其法而终其劳。
  阳能知而阴不能知,阳能见而阴不能见也。能知能见者为有,故阳性有而阴性无也。阳有所不偏,而阴无所不偏也。阳有去,而阴常居也。无不偏而常居者为实,故阳体虚而阴体实也。
  天地之本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乎中。
  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
  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故二者一而已矣;四者,二而已矣;六者,三而已矣;八者,四而已矣,是以言天不言地,言君不言臣,言父不言子,言夫不言妇也。然天得地而万物生,君得臣而万化行,父得子、夫得妇而家道成,故有一则有二,有二则有四,有三则有六,有四则有八。
  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数立则象生,象生则言著彰,言著彰则意显。象、数则筌蹄也,言、意则鱼兔也。得鱼兔而忘筌蹄,则可也,舍筌蹄而求鱼兔,则未见其得也。
  天变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贞《易》之变也;人行而天应之,故吉凶悔吝《易》之应也。以元亨为变,则利贞为应;以吉凶为应,则悔吝为变。元则吉,吉则利,应之亨则凶,凶则应之以贞悔则吉,吝则凶,是以变中有应,应中有变也。变中之应天道也,故元为变则亨应之,利为变则应之以贞。应中之变人事也,故变则凶,应则吉,变则吝,应则悔也。悔者吉之先,吝者凶之本,是以君子从天不从人。
  元者春也,仁也,春者时之始,仁者德之长,时则未盛而德足以长人,故言德不言时。亨者夏也,礼也,夏者时之盛,礼者德之文,盛则必衰,而文不足救之,故言时不言德,故曰“大哉,乾元”,而上九有悔也。利者秋也,义也,秋者时之成,义者德之方,万物方成而获利,义者不通于利,故言时不言德也。贞者冬也,智也,冬者时之末,智者德之衰,贞则吉,不贞则凶,故言德不言时也,故曰“利贞者,性情也”。
  道生天,天生地。
  及其功成而身退,故子继父禅,是以乾退一位也。
  象起于形,数起于质,名起于言,意起于用。天下之数出于理,违乎理则入于术。世人以数而入于术,故失于理也。
  天下之事,皆以道致之,则休戚不能至矣。
  天可以理尽而不可以形尽,浑天之术以形尽天,可乎?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不精义则不能入神,则不能致用。
  为治之道必通其变,不可以胶柱,犹春之时不可行冬之令也。
  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内象、内数也,他皆外象、外数也。
  天道之变,王道之权也。
  卦各有性有体,然皆不离乾坤之门,如万物受性于天而各为其性也。其在人则为人之性,在禽兽则为禽兽之性,在草木则为草木之性。
  天以气为主,体为次;地以体为主,气为次。在天在地者亦如之。
  气则养性,性则兼气,故气存则性存,性动则气动也。
  天之象数则可得而推,如其神用则不可得而测也。
  自然而然者,天也,唯圣人能索之。效法者人也,若时行时止,虽人亦天也。
  生者性,天也;成者形,地也。
  日入地中,交精之象。
  体四而变六,兼神与气也。气变必六,故三百六十也。
  凡事为之极,几十之七,则可止矣。盖夏至之日止于六十,兼之以晨昏,分可辨色矣。庶几乎十之七也。
  图虽无文,吾终日言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
  气一而已,主之者乾也。神亦一而已,乘气而变化,出入于有无之间,无方而不测者也。
  不知乾,无以知性命之理。
  时然后言,乃应变而言,言不在我也。
  仁配天地,谓之人,唯仁者,真可以谓之人矣。
  生而成,成而生,《易》之道也。
  气者神之宅也,体者气之宅也。
  
  
 浏览:27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6/3 13:02:3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八 (收藏于2014/6/13 11:51:39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七 (收藏于2014/6/13 11:51:39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六 (收藏于2014/6/13 11:51:39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五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四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三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二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一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九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五 (访问1165次)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八 (访问1133次)
邵雍观物篇(上) (访问1077次)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三 (访问982次)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六 (访问902次)
邵雍梅花易数卷三 断占总诀篇之四 (访问850次)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七 (访问846次)
邵雍邵子全书 渔樵问对 按(访问832次)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 (访问817次)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二 (访问81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4/11 11:09:3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2/27 19:53: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