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 文选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邵雍
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303号馆文选__观物篇

观物篇(上)

邵雍

  观物篇(上)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
  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凡言大者,无得而过之也。亦未始以大为自得,故能成其大。岂不谓至伟至伟者欤?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
  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柔一刚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
  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
  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交而天之变尽之矣。
  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之矣。
  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
  走,感暑而变者性之走也;感寒而变者情之走也;感昼而变者形之走也;感夜而变者体之走也。
  飞,感暑而变者性之飞也;感寒而变者情之飞也;感昼而变者形之飞也;感夜而变者体之飞也。
  草,感暑而变者性之草也;感寒而变者情之草也;感昼而变者形之草也;感夜而变者体之草也。
  木,感暑而变者性之木也;感寒而变者情之木也;感昼而变者形之木也;感夜而变者体之木也。
  性,应雨而化者走之性也;应风而化者飞之性也;应露而化者草之性也;应雷而化者木之性也。
  情,应雨而化者走之情也;应风而化者飞之情也;应露而化者草之情也;应雷而化者木之情也。
  形,应雨而化者走之形也;应风而化者飞之形也;应露而化者草之形也;应雷而化者木之形也。
  体,应雨而化者走之体也;应风而化者飞之体也;应露而化者草之体也;应雷而化者木之体也。
  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声,形之走善气,体之走善味。性之飞善色,情之飞善声,形之飞善气,体之飞善味。性之草善色,情之草善声,形之草善气,体之草善味。性之木善色,情之木善声,形之木善气,体之木善味。
  走之性善耳,飞之性善目,草之性善口,木之性善鼻。走之情善耳,飞之情善目,草之情善口,木之情善鼻。走之形善耳,飞之形善目,草之形善口,木之形善鼻。走之体善耳,飞之体善目,草之体善口,木之体善鼻。
  夫人也者,暑寒昼夜无不变,雨风露雷无不化,性情形体无不感,走飞草木无不应。以目善万物之色,耳善万物之声,鼻善万物之气,口善万物之味。灵于万物,不亦宜乎。
  
  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目耳口鼻者,万人之用也。
  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然则天亦物也,圣亦人也。
  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物之物。为兆物之物,岂非人乎!
  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有兆人之人。为兆人之人,岂非圣乎!
  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谓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谓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谓也。人之人者,至人之谓也。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则非圣人而何?人谓之不圣,则吾不信也。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顺天时,下应地理,中徇物情,通尽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今古,表里时事者焉。
  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虽然吾不得而目见之,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万千年亦可以理知之也。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所以谓之性者,天之性也。所以谓之命者,处理性者也。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是知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万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
  道之道尽之于天矣,天之道尽之于地矣,天地之道尽之于万物矣,天地万物之道尽之于人矣。人能知其天地万物之道所以尽于人者,然后能尽民也。
  天之能尽物,则谓之曰昊天。人之能尽民,则谓之曰圣人。谓昊天能异乎万物,则非所以谓之昊天也。谓圣人能异乎万民,则非所以谓之圣人也。万民与万物同,则圣人固不异乎昊天者矣。然则圣人与昊天为一道,圣人与昊天为一道,则万民与万物亦可以为一道。一世之万民与一世之万物亦可以为一道,则万世之万民与万世之万物亦可以为一道也。明矣。
  夫昊天之尽物,圣人之尽民,皆有四府焉。昊天之四府者,春夏秋冬之谓也。阴阳升降于其间矣。圣人之四府者,《易》、《书》、《诗》、《春秋》之谓也。《礼》、《乐》污隆于其间矣。春为生物之府,夏为长物之府,秋为收物之府,冬为藏物之府。号物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府者乎?《易》为生民之府,《书》长民之府,《诗》为收民之府,《春秋》为藏民之府。号民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庶能出此圣人之四府者乎?昊天之四府者,时也。圣人之四府者,经也。昊天以时授人,圣人以经法天。天人之事,当如何哉?
  
  观春则知《易》之所存乎?观夏则知《书》之所存乎?观秋则知《诗》之所存乎?观冬则知《春秋》之所存乎?
  《易》之《易》者,生生之谓也。《易》之《书》者,生长之谓也。《易》之《诗》者,生收之谓也。《易》之《春秋》者,生藏之谓也。
  《书》之《易》者,长生之谓也。《书》之《书》者,长长之谓也。《书》之《诗》者,长收之谓也。《书》之《春秋》者,长藏之谓也。
  《诗》之《易》者,收生之谓也。《诗》之《书》者,收长之谓也。《诗》之《诗》者,收收之谓也。《诗》之《春秋》者,收藏之谓也。
  《春秋》之《易》者,藏生之谓也。《春秋》之《书》者,藏长之谓也。《春秋》之《诗》者,藏收之谓也。《春秋》之《春秋》者,藏藏之谓也。
  生生者修夫意者也,生长者修夫言者也,生收者修夫象者也,生藏者修夫数者也。
  长生者修夫仁者也,长长者修夫礼者也,长收者修夫义者也,长藏者修夫智者也。
  收生者修夫性者也,收长者修夫情者也,收收者修夫形者也,收藏者修夫体者也。
  藏生者修夫圣者也,藏长者修夫贤者也,藏收者修夫才者也,藏藏者修夫术者也。
  修夫意者三皇之谓也,修夫言者五帝之谓也,修夫象者三王之谓也,修夫数者五伯之谓也。
  修夫仁者有虞之谓也,修夫礼者夏禹之谓也,修夫义者商汤之谓也,修夫智者周发之谓也。
  修夫性者文王之谓也,修夫情者武王之谓也,修夫形者周公之谓也,修夫体者召公之谓也。
  修夫圣者秦穆之谓也,修夫贤者晋文之谓也,修夫才者齐桓之谓也,修夫术者楚庄之谓也。
  皇帝王伯者,《易》之体也。虞夏商周者,《书》之体也。文武周召者,《诗》之体也。秦晋齐楚者,《春秋》之体也。
  意言象数者,《易》之用也。仁义礼智者,《书》之用也。性情形体者,《诗》之用也。圣贤才术者,《春秋》之用也。
  用也者,心也。体也者,迹也。心迹之间有权存焉者,圣人之事也。
  
  
 浏览:107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5/30 15:23:0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八 (收藏于2014/6/13 11:51:39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七 (收藏于2014/6/13 11:51:39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六 (收藏于2014/6/13 11:51:39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五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四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三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二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一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九 (收藏于2014/6/13 11:51:3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五 (访问1164次)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八 (访问1133次)
邵雍观物篇(上) (访问1077次)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三 (访问981次)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六 (访问901次)
邵雍梅花易数卷三 断占总诀篇之四 (访问848次)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七 (访问845次)
邵雍邵子全书 渔樵问对 按(访问829次)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二 (访问815次)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十 (访问81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4/11 11:09:3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12/27 19:53:2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