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已经89岁高龄了。由于颈椎的老毛病,这个月骆老一直都住在医院里。当记者手捧鲜花走进病房时,见到骆老已经在孙女的照顾下等在那里了。老太太身穿一件红色的毛衣,越发衬出了她的精神矍铄与鹤发童颜。虽然行动不便,但骆老的声音却依然底气十足。她拉记者坐在床边,笑着说:“我的耳朵不太好,你坐在这儿说话我听得清楚。”
由于身体的原因,2002年的春节骆老恐怕要在医院里度过了,但她还是很兴奋:“今年这个春节不一般啊,2002年了,好年景啊!”追今抚昔,骆老不禁想起了已经过去的88个春节,感慨万端。 “四岁的刘小源有点像当时的我。” 4岁登台的骆玉笙1918年在上海“大世界”登台演出京剧老生,很快就小有名气了,那时的梨园界已经有不少人都知道了嗓音豁亮、精气神十足的小丫头。每到春节,桌子上都要供上祖师爷,旁边还要摆好栗子、花生、核桃、瓜子之类的干货,而香炉和红蜡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小骆玉笙乐得看着大人们忙着准备过年的各样事务,就等着吃那一顿“守岁酒”和猪肉饺子。 那时的骆玉笙早已成为大人心中的小童星了,自然也免不了要为疼爱他的人们唱上两口原汁原味的戏。回忆起这段岁月,骆老幽默地说:“现在有个唱京剧的小孩儿有点像小时候的我,她叫什么来着?——刘小源,是吧?”一屋子的人都笑了。“不过我们的时代可不一样,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她也各有各的好。”骆老又补充道。 那时的春节是有很多的“妈妈例儿”要遵守的。例如不许把饭泡在汤里,因为这意味着“泡汤”;地下的瓜子皮、栗子皮也不许扫到屋外去,否则“财气”就丢掉了,等等。提到这些,今天的骆玉笙仍然记忆犹新:“要是不遵守这些规矩套子,就得不到‘袁世凯的大人头’做压岁钱了。” “过去的艺人在春节时是要封台的;解放后可不一样了。” 在旧社会,梨园行的艺人们在春节前都要演几场义务戏,演出的收入全都用来支援那些家里揭不开锅,过不起年的同行们。 唱过义务戏后,从大年“三十儿”到年初五,艺人们就不再唱戏了,这被称为“封台”。短暂的几天是艺人们一年中难得可以休息的时候,骆玉笙也有机会与梨园行中情同姐妹的朋友:吴素秋、李玉茹、侯玉兰、袁雪芬、红线女等共度春节。对于春节,可谓是“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过法”,无论如何,这都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了。 解放后,骆玉笙和她的同行们成为了“人民的艺术家”,这让她觉得兴奋不已,越发地干劲十足了。50年代的春节,骆玉笙见到了周恩来和陈毅同志;1982年的春节,骆老更是难忘,因为这个春节她是与陈云同志一起在北京中南海度过的。领导人激励的话语令她终身受用不尽。 解放后,再也没有“封台”这种说法了。不仅春节时可以照样为人民演出,骆玉笙还在1953年到了朝鲜去慰问战士。“刚到战场,心里确实挺害怕的,但很快就被战士们感动了。”骆老说,“有时,我们可能只为了一个哨兵演出,那真正是慰问啊。” “人老了,春节过得更祥和了。” 在骆玉笙早年的岁月中,过年时她见得最多的就是打麻将。而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骆老家的春节有了更丰富的内容:“现在我家过年时,没人喝酒,更没人打麻将。”如今的骆老与孙女骆巍巍一起生活,晚辈将骆老的生活照顾得很是周到。 1997年的除夕,骆玉笙还曾参加了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诗词朗诵会,她压轴上场时刚好是辞旧迎新的那一刻,一段由毛主席诗词《长征》改编的京韵大鼓赢得满堂喝彩。这样的春节骆老都觉得很充实,很有意义。 如今,骆老在春节时最重要的内容便是迎接自己的徒弟来拜年。近年来,骆老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培养“骆派”京韵大鼓传人的工作上。刘春爱、冯欣蕊等优秀的青年演员已经很好地继承了“骆派”艺术的精髓;更有王铁成等“票友”慕名投在骆老的门下,京韵大鼓这门艺术在骆老的手中更加地发扬光大了。 采访结束时,骆老委托记者向所有的读者拜年、问好。尽管颈椎病使骆老很难低头,但她还是一笔一画地写下了她对读者最真心的祝愿。我们惟有祝福这位人民的艺术家健康长寿,艺术之树长青。 |
原文2002-05-06 发表于假日100天 浏览:70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