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卢雨亭纪念馆

逝者的足迹 — 怀念卢嘉锡先生在厦大的岁月

洪春生 沈晓丽

  逝者的足迹
  ——怀念卢嘉锡先生在厦大的岁月
    
    六月的厦门大学海域,还是那样温柔澄静。海风徐吹,波浪微荡,似在呢喃低语。一年了,卢嘉锡先生离我们而去已有一年了。如今先生静静地躺在熟悉亲切的母校身边的海洋之中,静静地关注着母校的改革与发展。碧海不会忘记,蓝天不会忘记,我们更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为科学事业奉献自我的人,一个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人;这是一个无私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科研:杰出的智者
    卢先生是我国结构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于1939年7月获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旋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跟随杰出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与和平奖获得者鲍林教授学习并从事结构化学研究。1945年底,他辞去所有的聘任,不辞辛苦回到祖国,受聘为母校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他使我国在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研究方面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原子簇”这个概念,作为英文“cluster”的中文译名,就是他第一次在国内提出的。
    作为一个化学家,卢先生有自己的一个“分子式”,他认为一个科学家应是“C3H3”式的人,即要有Clear Head(清楚的头脑)、Clever Hands(灵巧的双手)、Clean Habit(洁净的习惯)。他总是将这个“分子式”的发明权归功于他的老师张资珙教授,而他自己也确实这方面的模范。他的字清秀隽丽,不少学生都争相模仿他的字。他还有一个“毛估论”,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学会对问题的结果预先有个数量级的基本估算,即学会“毛估”。计算推导得有“毛估”来推动,否则会出笑话。“一个小数点算错,你的结论就啼笑皆非了。”耄耋之年的周绍民教授说起恩师的“毛估论”,似乎当时先生说的话还响在耳边。
   早在七十年代,卢先生就提出了访问学者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但当时还不能派国内学者出去访问,而是他邀请国外有名的学者来中国讲学,邀请外地的学者来学校讲学。这一形式所体现出的超前意识,让人惊叹。
    卢先生凭着自己的科学实践,体悟到科学的力量与魅力。蔡启瑞院士说起他们共同合作的固氮研究时,对这位几十年的挚友充满了敬意。省里有不少科学团体都是由卢先生策划成立的。即使是在学校里教书育人,他也不放弃对科研的重视。在担任副教务长的时候,他主张成立科学仪器管理部以推动科研、实验室建设。当时师资紧张,科学仪器管理部里所有人的职务都是兼职的,但是科学仪器管理部的成立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也是卢先生的一个创举,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50年,他在国内高校中首先创办了以结构化学为主的化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同时在国内首次招收以结构化学为主的物理化学研究生,成为解放后在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之一。一开始,他就对研究生们说:我们是要搞科研的;并且还常说:搞教学的一定要搞科研。对助教,他也是如此要求。他重视教学和科研的双向提升,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巩固科研成果。在他的带领下,厦大化学系形成了一个传统:努力搞好教学,同时把科研搞上去。
    
  教育:躬耕的师者
    在厦大化学系,卢先生教过物理化学、无机化学、高等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量子化学、结构化学、群论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数学结晶学、X射线结晶学以及一些实验课程。特别是他在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课程的讲授系统以及概念的严谨等方面表现出许多创造性,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许多学生回想起卢先生给他们上课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两张“小纸片”——他上课没有讲稿,手里拿着两张列着讲课要点的小纸片,就能很清晰很生动地讲起他的课来,逻辑性很强,富有启发性,他往往把思路和推演的过程用数学形式严格地表达在黑板上。他的授课教室往往是学校最大却最挤的一间,因为众多外系的学生也喜欢听他的课。他的习题都是以英语来命题的,那是他亲自在打字机上逐字打出来的,学生也必须用英语来作答。当过卢先生助教的周绍民教授曾悉心保存了一本卢先生给他批改作业的集子(可惜在“文革”时丢失了)。一次因开的选修课《量子化学》比较难,只有两个同学选修,他依然一丝不苟,声音洪亮,就像是对一大班人讲课一样,作业也是认真地亲自用他那秀丽的小字细细地批改。“我就是当年那两个学生中的一个。”田昭武院士说起先生的细致和认真,似乎敬爱的老师依然在眼前一样。
    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卢先生很有创见地发起了一个让教师与高年级同学到厦门各中学去授课的建议。重视基础课的卢先生一方面亲自抓教学,另一方面又大胆放手让年轻人来挑担子。在他的培养和支持下,田昭武留校不久就能独立地为学生讲授通常被认为“圆滚滚滑溜溜”不易把握的物理化学课。
    1953年夏天,高教部聘请唐敖庆先生和卢先生到青岛教授物质结构课程,并于1954年夏天又在北大再次讲授。这两次讲座是带有师资培训性质的,为我国高校化学系普遍开设物质结构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高教部据卢先生、唐先生在科研及教学方面的突出成就聘任他们为我国首批一级教授,也是当年全国年龄最轻的两位一级教授。
    在教学上卢先生是这样认真细致,在培养人才上卢先生更是不吝付出。他常说一句话:“一个老师若培养不出几个超过自己的学生,他就不是一个好老师。”正是在他的积极促成下,40年代后期包括蔡启瑞、陈国珍在内的几十位教师和学生就得以公派出国留学,回国后成为各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卢先生治学严谨,育才有方,在他的学生中已先后出现了多位两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学校长以及众多教授、研究员,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教学和科研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卢先生在化学教育上的贡献直接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有些人才的成长中曾有这样、那样的障碍,卢先生及时支持和鼓励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常常还不惜忍辱负重,保护所发现和培育的人才。他深知人才难得而倍加珍惜,使得一些被认为有某些“辫子”或毛病的助手和学生,发挥了他们的专长和作用,这方面卢先生是明辨是非的,这也是卢先生特别受到助手和学生们尊崇的重要原因。
    镌刻在厦门大学历史上的有一段艰苦的岁月,那是抗美援朝的相持阶段,厦门地处海防前线,为了保护师生和仪器设备的安全,厦大理、工两学院迁到了龙岩。那时卢先生担任理学院院长,摆在他面前的是重重困难,一切从头开始。没有教室,就从旧食堂改造过来;没有学生宿舍、校舍,就临时搭建。他身兼数职,什么都管。不但忙着教学、教务,还要注意团结、安抚师生。就连没有粉笔,他都亲自跑到10里外的城里去买;晚上往往还要挑灯夜战,预备第二天的教学。
    在厦大期间,卢先生历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肩负着领导和组织厦大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的重担。由于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能够知人善任又善于团结人,从而促进了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的形成,为厦大理学院特别是化学系的中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生活:笑声中的长者
    凡是接触过卢先生的人,无不对他肃然起敬。他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周围的人。戴着眼镜,身材不高,面目慈祥,这是卢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每次他的到来必伴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卢先生谈吐幽默,性格开朗,虽身居高位,却从不摆架子,和师生在一起有说有笑,关系非常融洽。办事讲求效率,对部下非常关心。平时有事找他,能不能办,他都会给个明确答复;而一旦答应,就会尽快把事情安排好。
    物理系教授吴伯僖深情地回忆起这样的一件事:1954年,吴伯僖要开展一项课题研究,由于实验要求无尘,他急需两间比较整洁的实验室。当时学校房子十分紧张,他不敢向学校提出申请。卢先生偶然从物理系主任那里听说了此事,就指示校基建处去找吴伯僖,根据他的需要把两间油漆一新的房间交给他,并调化学系一位教师协助他开展研究。卢先生作为副教务长,主动关心一个普通教师的科研工作,令吴伯僖既惊讶又感动。卢先生极重师情友情,每次去北京出差,他总要绕道到天津拜访张希陆老师;他和蔡启瑞院士、唐敖庆院士的友情更是为人们所称道。
    卢先生平易近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仅是化学系的学生,就是外系的学生,他也很熟悉,常能准确叫出他们的名字。作为学校领导,卢先生还很尊重学生的看法。50年代初期,一位数学系的学生提出“数学系不要学化学”的意见,他觉得这个建议有理就采纳了,尽管他当时还是化学系主任。
    卢先生生活作风简朴,在很长时期,他一家生活十分节俭,但出差出国的补贴,他总会省下来为学校购买仪器。他和卢师母的感情很好,可由于工作繁忙,卢师母身患重病他也难能顾及。卢师母病危时,他回了一趟家,却又为公务匆匆赶回北京,就在他离开的第二天早晨卢师母与世长辞。未能陪伴夫人到最后时刻,成为卢先生最大的遗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科学。
    海风依旧,涛声依旧,卢先生却走了,但他留给生者的是不尽的思念和无限的启示。人们说起他,宛然他的身影还在眼前,他的笑声还在耳侧,……
    “故友凋零情结在,敢将衰朽惜残年。”蔡启瑞院士说起这位师友,心中涌动着的是为祖国、为科学做更多贡献的激情与斗志。循着逝者的足迹,将悲痛化为力量,投入到学习、研究、教育中去,或许这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和怀念……
    
     (执笔:洪春生 沈晓丽) 厦门大学
    
  原文2002.6 发表于《卢嘉锡逝世周年纪念文集》
  
原文原文2002.6 发表于《卢嘉锡逝世周年纪念文集》 发表于http://lujx.netor.com/  浏览:95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4/1 15:09:1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洪春生 沈晓丽逝者的足迹— 怀念卢嘉锡先生在厦大的岁月(收藏于2014/4/1 15:09:18
据新华社稿改写卢嘉锡生平介绍(收藏于2014/4/1 14:59:59
海峡生活报 婷婷“留种园”世代浇灌园丁梦(收藏于2014/3/31 11:44:43
卢天寿卢天保园仍留种(收藏于2014/3/31 11:10:5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洪春生 沈晓丽逝者的足迹— 怀念卢嘉锡先生在厦大的岁月(访问957次)
据新华社稿改写卢嘉锡生平介绍(访问822次)
卢天寿卢天保园仍留种(访问733次)
海峡生活报 婷婷“留种园”世代浇灌园丁梦(访问56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都与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4/4 14:05:09
都与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4/4 14:03:3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