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奶奶
我们身上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能加深对生活更深层次的认识。 像生老病死是人之常理,可一旦真要去面临亲人的逝世,还是措手不及。我的奶奶,是在中秋节的前天晚上走的。在奔赴层山镇的路上,在中秋明月清辉笼罩下,很平静安然地离世。在许多人看来,96岁寿终正寝,没得病,是享福,是喜丧。可我那时,还是觉得无比的忧伤,年龄多大与否并不能完全阻止失去亲人的悲痛。这种痛实则源于爱,当相互间积累了多年的感情,突然间失去了回应,得到爱的人再没有机会予以回报时,怎么不觉悲伤呢! 关于奶奶,有许多回忆的地方。她是典型的传统女性,没念过书,不识多少字,还裹过脚。比爷爷大2岁的她十来岁就成了爷爷家的童养媳。她平凡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洗衣做饭种菜带孩子中度过的,养育了三代人,还帮其他亲友带孩子。在她身上,最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优良美德:勤劳,善良,简朴,谦让,吃苦耐劳、温柔贤惠,与人为善。 奶奶年轻时,受过不少苦。抗日战争时期,爷爷随军在外流离十四年未给音讯,奶奶硬是顶着世俗和生存压力把孩子拉扯大。但值得称道的是,她与爷爷这近80年的婚姻却近乎完美,相敬如宾,互相谦让,一辈子没吵过架,红过脸,动过粗,为晚辈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其实,我知道奶奶的性格中有倔强的一面,爷爷脾气也急躁,但她们懂得互让和体谅对方,尤其在矛盾即将激化的时候;要知道,一个家庭要做到“和为贵”,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都是多么地不容易。 奶奶没有重男亲女的思想,她最疼爱我和妹妹了,我们和奶奶也格外亲,这种相互的感情是从小开始的。我和妹妹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年少时许多好吃好玩的记忆一定与奶奶有关。比如说,小时候的妹妹吃了误闯入奶奶家灶头的刺猬,难缠的哮喘就好了。比如说,我所记得好多吃的东西都是奶奶做的,什么米豆腐、坛子菜、辣萝卜、皮蛋、盐鸭蛋、猫鱼(豆腐乳)、甜酒冲蛋、荔枝桂圆红枣蛋汤、粽子、糍粑、团子、干红薯片、黄米粉子……,有些名字都叫不上来。还有,在我们上学家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爷爷奶奶对于金钱无私的给予。很多回,奶奶私下里把自己的私房钱拿给我们,有时数量还不菲。直到我上研后,有一次回家,看近90岁的奶奶行动已极不方便,我帮着她洗头洗澡洗衣服之类的,她就特别感激。在我临走时,偷偷往我包里塞了一百元钱,后来看我下了一层楼了,拄着拐杖站在门口,告诉我她已不能下楼送我,钱放在哪里。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又回想当年,不敢抬头上看。都多少年了,我早就独立,而老人家还保留着这个习惯!快90岁的人了一点都没糊涂,还保留这么细的心思。 从奶奶身上,我看到,一个人的品行与学识学历并无必然联系。 奶奶没上过学,没读过书,不是文化人。生活圈子小,没见过大世面,见识有限。除了受爷爷的影响外,再没人教她怎么为人处事。她总是和爷爷一样,真诚待人,助人为乐。从不谈及他人是非,也不说别人不好。而且还特别会说话,直到晚年心里都明白得很。当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在别人照料她时,她知道去感恩,并及时又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现在我想起她说的一些感谢话时,简单直接的用词、和善的语气和微笑的面容,仿佛是昨天。 如果再回想,再深想,可缅怀奶奶的事太多,可感动的小事太多。我拙笨的文字未必一一说得清,但是能写点就写点,不会觉得遗憾,也给今后的岁月一些可珍藏的回忆。 当我记下这些文字之后,当我用泪水挥洒了哀思之后,当我深夜在灵堂最后一次为奶奶守灵后,当我在出殡前最后一次轻抚了奶奶的脸后,当我看到爷爷奶奶圆满合葬一起后,我已坦然,我学会了接受。 虽然人生难免有遗憾,但逝者已逝,奶奶一定不希望我们以悲伤的心态面对生活。就像我反复在来回火车上思考的,其实我是幸福的,奶奶同样也是幸福的。因为我们都感受到了亲人间的大爱,这种爱并没有失去,这种爱反而会增强我们对今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去施人以爱、去思考如何对待现在的亲人,而有一天他们也将离我们而去、去反思自己,百年后又能给子孙留下什么呢...... |
浏览:70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