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37号馆文选__本馆石达开文章总目和链接__事迹、考证、讨论、感评 |
|
在石达开封“开国军师”一衔这个问题上,辛酉十一年天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下是对该文件相关记载的一些看法: 1 石达开的“殿左军”称号,实际上就是取代原来的“左军”称号,因为同一文书中,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的头衔中分别“殿中军兼右军”“殿前军”“殿后军”,至于为什么加一个“殿”字,我同意是因为太平天国后期另有“五军主将”,所以加“殿”字予以区别的看法. 2 太平天国后期,杨萧冯等人的头衔中都是“军师”之下加军队番号,如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后师殿中军兼右军东王”,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殿后军南王”,有此可见 (1)天王未必会执著于封号上的“对仗”“整齐”。不然硬把“后师”“兼右军”加在东王头衔上岂不严重破坏了对仗?而且截止此时为止,天王也并未将冯云山的“云师”,石达开不带宗教头衔也就罢了,但一个“云师”,另外两个却是“圣神风雷”“圣神雨电”,不也很不整齐?而事实上,翼王在天京事变后的地位一直模糊不清。如他在主政期间,宗教头衔为“圣神电”,和杨秀清的“圣神风”并列,高于萧朝贵的“雨师”和冯云山的“云师”,但职务为“通军主将”,不加“军师衔”,又低于萧和冯。既然宗教头衔和世俗职务可以出现这样的错位,那么洪秀全在将石达开的“圣神电”降为“电师”之后给石达开加“开国军师”的职务,也不能说就不合理。对广大将士来说,对世俗职务的注意远高于孔洞的宗教头衔,尤其是在天京事变之后。然而在洪秀全的心目中,宗教头衔的意义恐怕比世俗职称要重。反正他明知道石达开不会回来,封一个“军师”给石达开并无实际损失,可以在广大将士面前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待姿态做足后可以再取消----石达开既然不可能回来,取消这一加封也就不难被理解。而在加“军师”的同时从不太受注意的“圣神电”入手去贬低石达开的地位,应该是符合其”明褒暗贬”的作风的。而正是出于模糊“开国军师”地位的目的,才没有加“正”“副”“又正”“又副”“后护”这样的修饰,简而言之,这本来就是临时性政策性的封号,早就打算将来要取消的,如果和其他几个人的封号并列了起来,甚至把韦昌辉的“后护”给了石达开,将来再取消会就显眼了。 (2) 后来的“殿左军”就是原先的“左军”,出于和后期五军主将区别的目的才在后来改了“殿左军”。那么,既然冯云山后来的头衔可以是“前导副军师殿后军南王”,石达开头衔中的“开国军师左军”与之相对应并无不妥(当时还没有封后期五军主将,固仍为“左军”),洪秀全再怎样贬抑石达开,在冯云山和李生香之间,石达开的情况也只能和前者类比而不是和后者。因此不能用李生香的例子去证明石达开的“开国军师左军”是“开国军师下的左军”。 (3)关于“殿左军”是实衔还是“虚衔”,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因为太平天国前期的制度,是加了军师就不加主将了,从杨萧冯等人后期的称谓看,在原来的“正军师”“又正军师”“副军师”之下加“殿某军”,明显是虚衔,尤其洪仁玕是“殿右军”,众所周知洪仁玕从未拥有的直属部队,更不要说杨秀清是“殿中军兼右军”,还和洪仁玕一起“殿”着“右军”,凡此种种,皆显示石达开的“殿左军”和洪仁玕的“殿右军”一样也是虚衔。 3 洪秀全封石达开为“公忠军师”恐怕是因为他封了洪仁玕为“精忠军师”引发不平之议,为了平息物议而有此举,未必是因为石达开“遣回大批人马”。虽然《蒙时恩家书》中述到谭体元等人东归后提到“忠王有收复两粤”之意,似乎谭体元等人在反旆后和石达开仍有关联,但说这支部队是石达开派回来的依据似仍不足。 4 翼王头衔中若有“开国军师左军”,文书中不可能不书,因此,这一称号的取消时间不可能晚于已未九年四月翼王头衔以“电师通军主将”出现。而我个人意见,在重封“左军主将”以前这个“开国军师左军”应该已经取消。 5 “杨辅清、杨宜清离开了石达开的统属,出闽入赣”的时间是1858年8月,非2月,事实上杨氏兄弟正是在1858年2月石达开进军浙江的同时与之配合,离赣入闽作战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洪秀全对翼王称谓的处置前后大抵发生过. 我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的推测,即石达开的“开国军师”是太平天国最早的“不入正副档,有名无实”的“军师”。后来洪秀全为重建“五军主将”,把石达开的“左军”改为“殿左军”虚衔,这样一来石达开的两个称号就都变成虚衔了,与此同时也不会出现“通军主将”与“中军主将”并存或者两个“左军主将”的情况。之后封洪仁玕为“精忠军师”时,石达开的称号又变成“公忠军师殿左军”,正式确定其“军师”封号与洪仁玕并列,而不与杨肖冯比肩。 由于中期史料匮乏,此假设仅作为一种可能性提出,如有考虑不周之处,希望各位不吝指正。 PS 五点补充: 1 “《东华录》咸丰卷载福兴奏片奏称,据俘获之太平军人所供,天王以天京被围,数次派员赴抚州求援于石达开,“达开乃统全军分为六起,号称十余万,拟直攻苏杭,以分金陵之势”---- 我认为这很可能就是封石达开为“开国军师”的背景----刚刚撤销了人家的“圣神电”“义王”封号,转过头来又“求援”,石达开本人姑且不论,最低限度他也要对舆论交代一下吧!(说是想借此对石达开施加舆论压力也可以) 2 太平天国的“军师”本不需加“主将”衔,前期四军师都没有加“主将”,而石达开头衔中却加了一个“左军”,我认为这是除没有“正副”级别以外,另外一个显示这个“开国军师”地位不能和原来的军师比的地方。现在洪秀全封了石达开一个地位模糊的“开国军师左军(主将?)”,却借机把石达开的“通军主将”名正言顺地去掉,表面看是升了石达开的官,实际却是留虚名而去实权。石达开虽然是“军师”,可是挂着个“左军”衔,显然就不再有通领全军的地位了。 3 这个“左军”很可能在封五军主将的时候变成了“殿左军”。由含义模糊虚实不名的“左军”正式变成虚衔(此时已有“左军主将”),这时候石达开的职务“开国军师殿左军”已经完全成了虚衔,这可能是导致石达开难以再在太平天国立足而被迫决心远征的重要导因之一。 4 过去我一直很奇怪,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这我可以理解,但既然“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又何必封洪仁玕为“精忠军师”?如果此时石达开早已是“开国军师”,那洪秀全此举的动机就不言而喻了。至于把“开国”改成“公忠”,倒不是刻意舍“国”就“忠”,而是当初封石达开“开国军师”有表示追念开国功勋之意,此时的洪秀全则唯恐不能将石达开的开国元勋地位抹煞,“开国军师”的名号自然不宜再留,索性趁着封洪仁玕军师的时候一并改去了。 5 关于“石达开当时便曾被封军师,才能推测“开国”是石达开的军师名衔” 的意见,窃以为正如历代史书记载中常用后来的叫法,如记载刘邦事时用“高祖”(尽管“高祖”是刘邦死后才有的庙号),太平天国的印书中也有以现在的称谓记载过去之事的习惯。如《天兄圣旨》中记载初期事,也都是用的“东王”“南王”“西王”“翼王”这样的称谓。又如《御制千字诏》中歌颂萧朝贵说“右弼精忠。。。团营鏖战,仗剑挥刀。。。”,金田团营的时候,萧朝贵不也还没封“右弼又正军师”么?可见《醒世文》中把石达开和冯云山的功绩并列歌颂,并不要求以石达开早就封过“军师”为前提,如果说翼王早就封为军师,《御制千字诏》上不会无名。 陶短房 加贴:大体同意镝非的意见 Netor网同纪念(http://cn.netor.com) 需要补充的是后期的军师头衔有“X国军师”和“X忠军师”两种,前者从“开国军师”起,包括李秀成的“护国军师”,后者则从干王的“精忠军师”起,包括翼、英、忠、辅、侍各人的系衔,事实上X国军师在和X忠军师并存一段时间后,最终同一为X忠军师,这在天国系衔中是有先例的,早期侯爵有“胡侯”、“国侯”、“天侯”,后来还有“忠侯”最终统一为天侯,但这几种不同系衔的侯爵并存了相当长的阶段。 这些后期军师中只有翼王、干王有过“又副”的头衔,翼王的又副出现在钦定敬避字样附录中,此时干王曾被革职,而干王的则出现在复职后,这个“又副”当是表明军师级别“相当于早期北王”,似是先加给干王,干王革职后加给地位仅次于干王的翼王,复职后又重新加给干王(翼王的又副系衔是否除去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系衔的对成性,比如有正是否一定有副,有天官是否一定有地官,从天国历史上看,在条件许可时是一定的,但也有不全设的先例,如天国丞相例设六官廿四员,但永安至武昌只有天官丞相一人,春官丞相一人,天官、春官之间无地官,只有正丞相,无副丞相。后期官爵滥觞,各种系衔成套配置,但军师一职怕是天国始终未滥封的仅有几种官爵之一,系衔配置不齐并不足奇。 至于“殿左军”,就是原来的左军,改为“殿左”云云,恐不是镝非所言为了和老五军区别,而是为了强调这些军队都是直属天王的“御林军”,从言辞上取消各军的独立性,从陈坤书的“殿后军主将”和黄呈忠的“殿左军主将”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职务当是从忠王、侍王的旧军号而来,而那些系衔则分别为“后军主将”和“左军主将”,辛酉十一年新历(刻板当于庚申十年十月左右)上翼王系衔为“开朝公忠军师殿左军翼王石”,可见翼王由通军降左军是的确实施了的。 至于戊午八年遵改的《太平军目》,翼王的系衔仍为左军,却似未必是贬号所致,太平军目所反应的太平军制和实际情况一直不符而且越来越不符,但屡次重版一直未改,偏偏“戊午遵改”,铲版加上“开国军师”四个字(同时去掉北王衔号),可见政治目的和针对性是很强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向翼王——主要是向朝臣们——显示自己的诚意,而“左军”二字对于翼王和朝臣们而言,只是一段历史记录,并无刺激性,是以并不须铲版修改,且东王、西王的中军、前军犹在,翼王弄个“通军”加上也确实不伦,更何况太平军的旗号早就不如《军目》所记,早就全书国号“太平天国”而不是“太平”,屡次改版不也是视若无睹么?事实上,天国的“遵改”几乎皆出于大大小小的政治目的,而不是为了版本和记载本身的真实和完善。 镝非 加贴:一点商榷 Netor网同纪念(http://cn.netor.com) 我的看法是封“军师”时改“通军”为“左军”,而重建五军主将时又改“左军”为“殿左军” 关于“殿左军”,后来“殿XX”确实普遍成为了“御林军”系统的标志,但在最初,我认为两种意图可能并存。因为如果翼王的“开国军师左军”一直存在,那和李世贤的“左军主将”就冲突了。而事实上,天王对翼王的实职的贬抑手法都比较隐讳,我觉得天王借封“左军主将”之机将翼王的头衔改为“殿左军”,表面看是为了避免冲突,实质上是将其有名无实化,而之后则通过更多的赐封逐渐赋予“殿X军”以御林军的含义也是很有可能的。至于东王等人,自永安封军师后便不再保留“中军”“前军”等称号,包括八年的新历中也是如此,他们的“军师”头衔后又加上“殿中军”一类的称号是后来的事了,因此并不存在保留“通军主将”不伦不类的问题。 另外,个人觉得干王被贬后翼王递补“又副军师”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当初真的只封了干王为“又副军师”的话,那么天王恐破宁可让它空着也不会急着把它加给翼王吧!事实上干王回京后地位虽然略高于翼王,但二人大体上是地位相当的,如干王为“精忠军师殿右军”而翼王为“公忠军师殿左军”,因此推测为二人同时封为“又副军师”似较合理。 短房兄曾有从“开天义”一爵看天王对翼王之政策一文,颇有启发,刚刚仔细看了一下后期的“钦定敬避字样”,注意到其中确实没有翼王名讳的相关规定。 陶短房 加贴:老五军的称号似乎是庚申十年左右消失的 Netor网同纪念(http://cn.netor.com) 从已知最后一任中军主将林绍璋封王后,继任的五军主、佐将和正副总提的衔号,包括诸王军号逐渐都变成“殿X军”了。 |
| 浏览:1909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