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_中国古代文献~集部_116403号馆文选__竹窗二笔 |
|
竹窗二笔(一)
般若咒 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盖指般若为咒。非指揭谛揭谛四句也。今人但知咒属密部。而般若心经显部也。是显部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又阿弥陀佛四字。悉皆梵语。使前人不加注释。与大明。准提密部何别。今人但知大明。准提为咒。而弥陀佛名也。是佛名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 儒童菩萨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临济 先德有言。临济若不出家。必作渠魁。如孙权曹操之属。曷为乎以临济拟孙曹也。盖拟智。非拟德也。袁绍谓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孔明亦言。曹操用兵。仿佛孙吴。智可知矣。使其不以此智外役。而以此智内旋。举平生神机妙算。尽抵在般若上。则于道何有。又古云。悉达若不出家。必作转轮圣王。此兼智兼德之论也。大小殊而其意一也。 雁荡山 台雁号两浙名山。而雁荡尤奇。有轻千里裹粮而往游者。予昔应太平之请。去雁荡仅一由旬。期满。院主白予为雁荡游。予欲往。而忻然从游者百余众。因计彼山久无接待。徘徊历览。往返不下半月。费粟数石。院贫不能支。遂坚执已之。众怏怏。乃慰之曰。雁荡之胜。在震旦中尚有过之者。即震旦最胜处。不及天宫。天宫展转最胜处。不及西方极乐世界。公等不慕极乐。而沾沾雁荡是慕。何也。竟不去。 悔不为僧 唐宰相杜黄裳。临终自悔不得为僧。命剃染以殓。又宋名执政某。遗命亦然。此非宿世坚持正因。焉能居大位而醒然不昧。风火散时。具如是耿耿操略。然有二说。或一念之迷。至死反本。或故为示现。警悟同流。是未可知也。 佛法作人情 妙喜自言。昔时为无眼长老胡乱印证。后见圆悟老人始得大彻。乃立誓自要。定不以佛法作人情。妙喜可谓大慈大悲。真万世人天眼目也。惜予生晚。不获亲承炉韝。为可恨耳。然妙喜谓无眼长老以东瓜印子印学人。今学人多以东瓜印子印自己。妙喜见之。又当何如。 黄梅衣钵 古德示众云。黄梅衣钵。非但时时勤拂拭者不合得。直饶何处惹尘埃亦不合得。且道毕竟作么生。合得衣钵。一僧下九十九转语。不契。最后云。定要他衣钵作甚。古德乃忻然肯之。噫。师可谓杀人须见血。弟子可谓直穷到底者矣。 耳根圆通 楞严择选圆通。独取耳根。然世尊为一期化导之主。而以见明星悟。饮光为万代传灯之祖。而以见拈花悟。皆属眼根者。何也。此有二义。一者随众生义。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二者遣著义。众生处处著。闻圆通独向耳根。便谓余根不能入道故。是故豪杰之士。根根圆通。如大福德人。执石成宝。善读楞严者详之。 极乐世界 或疑。华严谓极乐仅胜娑婆。而大本弥陀经言胜十方。何也。一说。胜十方者。止是相近娑婆之十方。非华藏世界之十方也。其说亦是。而犹未尽。良由仅胜之说。盖以昼夜相较。故云娑婆一劫。为极乐一昼夜。极乐一劫。为袈裟幢一昼夜。展转历恒沙世界。以至胜莲华。乃专取时分短长之一节。非全体较胜劣也。不然。人间千万年。为地狱一昼夜。将地狱胜人间耶。又例之。若定执身量之长短较优劣。则卢舍那佛仅高千丈。而修罗高八万四千由旬。将修罗胜舍那耶。是故谓极乐胜十方。即广远言之。亦自不碍。 一转语 先德开示学人。谓我今亦不论你禅定智慧。神通辩才。只要你下一转语谛当。学人闻此。便昼夜学转语。错了也。既一转语如是尊贵。如是奇特。则知定不是情识卜度见解依通所可袭取。盖从真实大彻大悟中自然流出者也。如其向经教中。向古人问答机缘中。以聪明小智模仿穿凿。取辩于口。非不语句尖新。其实隔靴抓痒。直饶一刹那下恒河沙数转语。与自己有何交涉。今莫管转语谛当不谛当。且抛向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之外。只牢守本参。密密用心。时时不舍。但得悟彻时。岂愁无语。吾虽钝根。不敢不勉。 法华要解(一) 法华一经。天台之为玄义文句也。大而详。温陵之为要解也。精而约。天台尚矣。温陵亦不可轻也。或曰。先阅要解。后参之玄义文句。其胜劣相去远甚。而云温陵不可轻者。何谓也。夫温陵生天台后。玄义文句等书皆所历览。其铢铢而分。缕缕而辩。非不知之。第其解以要名。正取直捷简径。而复繁诠曲释。穷远极深。则博而非要矣。况列科多用天台旧文。其不用者亦自有意。中间解文竖义。或得或失。学者宜虚心平气而玩之可也。 法华要解(二) 前云中有得失。试举其失。经云五众之生灭。要解谓是五趣。然五众者。五蕴之别名。智论反覆明之。而曰五趣者。失于考也。试举其得。如药王焚身。要解谓妙觉圆照。离于身见。得蕴空故。乃能如是。若不达法行。空慕其迹。徒增业苦。盖发天台之所未发。而深有益于后学者也。 朱学谕 嘉禾朱懋正。言其曾大父学谕公。既归田。以所得俸金。构小屋于郊外。读书其中。扃户谢客。虽子侄姻戚。以至邑令长。罕得睹其面。独一老友。每晡时来。共弈数局。饮数行。浩歌数章。则入暮矣。乃就寝。率以为常。与世隔绝。如在穷谷深山中。年八十九。月夜登桥失足。微疾。二子迎归。将终。援笔谆谆诲以道义。不及琐细家务。书毕。暝目逝。俄开目云。尚欲嘱嘉定。(嘉定者。公之孙。初成进士。宰嘉定。)于是复为书。教以始终清介。毋宦成渝其晚节。因掷笔长往。噫。公未闻佛法。而临行磊落潇洒。有久修所不及者。何故。良由心无系累。佛法已思过半。彼终日喃喃诵经说法而心不净。末后慞惶挥霍。反俗士之不若。亦何怪其然乎。吾于是有感。向使公得闻佛法。以彼幽潜孤绝之力。尽心于般若。奚患大事之不明乎。吾于是重有感。 本身卢舍那 僧问古德。如何是本身卢舍那。答云。与我过拂子来。俄而曰。置旧处。僧理前问。曰。古佛过去久矣。又云。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后人由此以举手动足开口作声便为真佛。是则诚是。而实不是。所谓认贼为子者也。遂将柏树子。麻三斤。翠竹黄花。鸟衔猿抱等一概认去。岂不误哉。俱胝遇问。即竖一指。鲁祖见僧。回身面壁。昔人道。我若看见。拗折指头。予亦云。待渠回身。拦胸踏倒。 衣帛食肉 晦庵先生辟佛。空谷力为辩驳矣。虽然。晦庵亦有助佛扬化处。不可不知也。其解孟子曰。五十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夫兽毛蚕口害物伤慈。佛制也。必五十乃衣帛。则衣帛者鲜矣。食肉者断大慈悲种子。佛制也。必七十乃食肉。则食肉者鲜矣。今孩提之童。固已重裘纯纩卫其形。烹肥割鲜饫其口。曾不待壮。而况老乎。使晦庵之说行。宁不为佛法少助。咎晦庵者不之察。吾故为阐之。 执著 人恒病执著。然亦不可概论。良由学以好成。好之极名著。羿著射。辽著丸。连著琴。与夫著弈者至屏帐垣牖皆森然黑白成势。著书者至山中木石尽黑。学画马者至马现于床榻间。夫然后以其艺鸣天下而声后世。何独于学道而疑之。是故参禅人。至于茶不知茶。饭不知饭。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发箧而忘扃。出厕而忘衣。念佛人。至于开目闭目而观在前。摄心散心而念恒一。不举自举。不疑自疑。皆著也。良由情极志专。功深力到。不觉不知。忽入三昧。亦犹钻鐩者。钻之不已而发焰。炼铁者。炼之不已而成钢也。所恶于著者。谓其不知万法皆幻。而希果之心急。不知一切唯识。而取相之意深。是则为所障耳。概虑其著。而悠悠荡荡。如水浸石。穷历年劫。何益之有。是故执滞之著不可有。执持之著不可无。 好古(一) 数辈好古者。群居一堂。各出其古以相角。有出元宋五季时物者。众相与目笑之。已而唐。而晋。而汉。而秦。而三代。恨不得高辛之铛。燧人之钻。神农之琴。太昊之瑟。女娲氏所炼五色石之余也。一人曰。诸君所畜诚古矣。非太古也。非太古之太古也。众曰。然则日月乎。曰。未古也。有天地然后有日月。然则天地乎。曰。未古也。有虚空然后有天地。然则虚空乎。曰。未古也。吾所畜。日月未生。天地未立。空劫以前之物也。诸君不吝千金以博一炉一瓶一书一画。而不知宝其最古。亦惑矣。众相视无语。 好古(二) 俄而曰。子之古。人所同也。非子所独也。奚贵焉。曰。同有之。同迷之。迷则不异于无。虽谓吾所独。非过也。曰。吾辈之古。历历可观。子之古安在。其人展两手示之。众复相视无语。 立义难 昔刘歆初定古文春秋左氏。及毛诗尚书等。时儒嫉之。议论蜂起。晦庵作濂溪太极图解。书一出而众喙交集。乃至南岳创般若之旨。初祖开直指之禅。义学不然其言。加以毒害。况今人乎。议礼之家。名为聚讼。甚哉。立义之难。不可不慎也。 不作佛事 或言父母之丧。不作佛事。此晦庵家礼也。嗟乎。世遂有生子。登枢要。饶财宝。而不得其为己礼一佛。诵一四句偈。饭一沙门。复于七七日中。宰牲牢致胙于宗族交游。以为崇正道。辟邪说。不知只以增亲之业。助其沉沦。死者有知。当抚膺痛哭于泉下矣。反不及贫人之子。得报其亲也。岂不重可哀哉。颜氏家训。古今人所赞叹。而其间独曰必作佛事。颜朱皆贤者也。试合而观之。 鲍勔 真诰云。鲍勔未知道。但朝暮扣齿不息。鬼使不能取。盖扣齿集身中之神。神不离。故鬼不得近。向使以扣齿之力修真。何真之不成。予谓岂独修真。以扣齿之力。念念扣己而参。何佛之不成乎。夫身中之神。只是一精魂耳。力尚伏鬼。况经云受持一佛名者。有百千大力天神为之拥护。又云念佛之人。佛住其顶。今也勤为扣齿之细故。而甘舍念佛之大道。惜哉。 门庭高峻 古所称门庭高峻者。如净名示疾。诸阿罗汉俱云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文殊亦云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是也。嗣后宗门诸大老。或棒或喝。或竖指。或张弓。或垂一则语。如木札羹不可味。如太阿剑不可触。如水中月不可执捉。非久参上士。莫敢登其门者。是之谓门庭高峻也。岂驾尊示威。厉声作色之谓哉。 魔著 魔大约有二。一曰天魔。二曰心魔。天魔易知。且置勿论。心魔者。不必发风发癫。至于亵尊慢上。无复顾忌。囚首褫衣。不避讥嫌。而后为魔也。一有所著。如耽财耽色。耽诗耽酒。耽书耽画等。亦魔也。岂唯此哉。妄意欲功盖一时。名垂百世。亦魔也。岂唯此哉。即修种种诸善法门。妄意希望成佛。亦魔也。岂惟是哉。即如上所说诸魔。普悉无之。而曰我今独免于魔。亦魔也。微矣哉。魔事之难察也。 |
浏览:61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