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园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辛亥革命纪念园__朴学大师章太炎
辛亥革命纪念园
中国近现代文献_中国近现代文献~文集_108937号馆文选__訄书

订文第二十五(四)

章太炎

  订文第二十五(四)
  
  故有之字,今强借以名他物者,宜削去更定。若鎕锑,本火齐珠也,今以锑为金类元素之名。汽,本水涸也,今以汽为烝气之名。名实掍殽,易令眩惑。其在六书,诚有假借一科,然为用字法,非为造字法。至于同声通用,盖不可与造字并论矣。是故锑、汽等文,必当更定。
  官吏立名,疆域大号,其称谓与事权不同者,自古有之。如秦以御史为三公,于周特簪笔之吏;唐以侍中为宰相,于汉则奉壶之役也。然封驳之官,谓之给事;一萃之长,号以千总,则已甚矣。若夫展转沿袭,至不可通者,则始于元后。如升州为府,而府仍号以某州,最为无义。今官书文牍,辄言各直省,此复袭明而误。彼时有南北直隶,故曰各直;有十三省,故曰各省。今直隶非有二也,且亦一行省耳。然则称各省以足;(省当称司,或当称部,前人已言之,此姑从俗)仍言各直,所指安在?乃观于日本之官号,何其剀切雅驯也?近法东邻,庶几复古哉!
  转译官号,其事尤难。盖各国异制,无缘相拟。或谓宜一切译音,如汉时且渠、当户例。然左右贤王、僮仆都尉,则固译义矣。要之,中国当自定官号,名实既核,则相切者多,必不能比傅,然后如贤王、仆射,非汉所有,而特为作名可也。并不能为之作名者,然后从且渠、当户例可也。
  人名地名,虽举音而当知其意。
  从说之,苫越生子,命曰阳州,人以地名也。蒲姑,东土奄君之号,人地互称也。怀坏,汜汎,由事得称;仲中,屔和,义事兼具,此其模略可知也。
  横说之,释典言世间名字,或有因缘,或无因缘。其大齐曰:有因缘者,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如摩鍮罗道人,生摩鍮罗国,因国立名,故名摩鍮罗。无因缘者,如曼陀婆,一名二实,一名殿堂,二名饮浆,堂不饮浆,亦复得名为曼陀婆;如萨婆车多,名为蛇盖,实非蛇盖。然则渠搜以罽毳名,支那以蚕丝名,(世谓震旦、支那,译皆言秦。今人考得,实为蚕义)域多利以英吉利主名,非律宾以西班牙王名,是亦地名之有因缘者也。若能蒐集故言,如昔儒之为《春秋名字解诂》者,其于古训当愈明也。
  狗有县蹄曰犬,(《说文》)犬未成豪曰狗。(《释畜》)通言则同,析言则异。故辨于墨子者曰:"狗,犬也,而杀狗非杀犬也,可。(《经下》)鸟白曰{白隺},霜雪白曰皑,玉石白曰皦。(《说文》)色举则类,形举则殊。故驳于孟子者曰: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告子》)中夏言辞,有流貤而无疑止,多支别而乏中央。观斯二事,则可知矣。《释故》以三十余言总持一义,谅以八代殊名,方国异语,靡不集合,非一时能具数词也。《方言》列训"大"者十二语,列训"至"者七语,而云别国之言,初不往来。旧书雅记,俗语不失其方,今则或同。是知闭关裹足之世,人操士风,名实符号,局于一言;而文辞亦无俪语也。
  若《史通杂说》载姚最《梁后略》述高祖语曰:"得既在我,失亦在予。"以为"变我称予,互文成句,求诸人语,理必不然。"由俪辞盛行,语须耦对故也。此于俪辞固伤繁郑,抑观庄周《山木》已云:"吾无粮,我无食矣!"(近世多读"我"为"饿"。从《释文》所举,一本也。然使辞避繁复,则但云"吾无粮",足矣。《齐物论》云:"今者吾丧我。"吾、我互举,则此亦未必非互文)使只有"我"字,而无同训之"予",则斯语不得就也。臧洪《与陈琳书》:"足下徼利于竟外,吾子托身于盟主。"许靖《与曹公书》:"国家安危,在于足下;百姓之命,县于执事。"寻其辞例,是亦同揆。使称人者徒曰"足下",莫曰"吾子"、"执事"者,则斯语亦不得就也。爰在《柏舟》,则"顜闵既多,受侮不少",义趣两同,而表里各异,非一训数文之限。若乃素王《十翼》,史聃一经,捶句皆双,俪辞是昉,察其文义,独多对待。然老云"为天下谿,为天下谷",豁、谷大同,(《释水》:"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此广陋之异。《释山》:"山豄无所通谿。"《说文》:"水出通川为谷。"此通塞之异。而《广雅释山》则直云:"谿,谷也。"故谓大同)直取相变;孔云"危者使平,易者使倾",义有正负,文实互施;(《晋语》韦解:"倾,危也。"《释故》:"平,易也。"陆绩说此,即云"易,平也")非有一训数文,亦不得为斯语矣。
  虽然,俪体为用故,繇意有殊条,辞须翕闢,孑句无势不可已。所以晋、宋作者,皆取对待为工,不以同训为尚,亦见骈枝同物,义无机要者也。(明张燧作《千百年眼》十二卷,有《说古人文辞》一条,曰:"「修禊序丝竹管弦」,本出《前汉张禹传》。又如《易》曰「明辨晰也」,《庄子》云「周遍咸」,《诗》云「昭明有融,高朗令终」,宋玉赋云「旦为朝云」,古乐府云「莫夜不归」,《左传》云「远哉遥遥」,《邯郸淳碑》云「丘墓起坟」,古诗云「被服罗衣裳」,《庄子》云「吾无粮,我无食」,《后汉书》云「食不充粮」。古人文辞,不厌郑重,在今人则以为复矣。"案:张氏所举,非必同训,若云"明而未融"、"墓而不坟",则明、融、墓、坟,自有辨也。然析言则殊,通言则一,用之文辞,固取大同而遗不异,则虽谓一训,可也)
  夫琴瑟专一,不可为听,分间布白,乡背乃章。故俪体之用,同训者千不一二,而非同训者擅其全部矣。辞气不殊.名物异用,于是乎辞例作焉。
  辞例者,即又不可执也。若言"上下无常,进退无恒";(《易文言》)"处而不底,行而不流";(《左》襄二十九年传)一则同趣,(谓"上下"与"进退"、"常"与"恒"皆同趣)一则僢驰。(谓"处"与"行"、"底"与"流",义相反对)要其辞例则一,词性亦同,义有正负,而度无修短者也。至如《墨子经说下》云:"白马多白,视马不多视。"(视马,谓马之善视者)白马、视马,辞例一也。而白为全体,视为一部,观念既殊。则词性亦殊矣。谢惠连《雪赋》云:"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夺鲜、失素,辞例一也。而素为举性,鲜为加性,(《黑子经上》有"移举加"之文,谓言词分移、举、加三性。《经说上》释之曰:"狗犬,举也;叱狗,加也。"盖直指形质谓之举,意存高下谓之加。如素,即白色,是为直指形质。如鲜.《方言》训好.《淮南俶真训》注训明好。好者,繇人意好之,是为意存高下。如平气称狗,是为直指形质;如激气叱狗,是为意存高下。同一言狗,而有举、加之别,是犹长言短言,固不系文字之殊矣。至如鲜、素之属,皆形容词也,而当定其科别。故今取《墨子》语,命之曰举性形容词,加性形容词)观念既殊,则词性亦殊矣。
  
  
 浏览:47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6/17 16:33:4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章太炎解辫发第六十三 (收藏于2014/6/17 16:47:06
章太炎别录乙第六十二 (收藏于2014/6/17 16:47:05
章太炎别录甲第六十一 (收藏于2014/6/17 16:47:05
章太炎杂志第六十 (收藏于2014/6/17 16:47:04
章太炎尊史第五十九(二) (收藏于2014/6/17 16:47:03
章太炎哀清史第五十九(一) (收藏于2014/6/17 16:47:03
章太炎哀焚书第五十八 (收藏于2014/6/17 16:47:03
章太炎征七略第五十七 (收藏于2014/6/17 16:47:03
章太炎尊史第五十六(三) (收藏于2014/6/17 16:47:03
章太炎尊史第五十六(二) (收藏于2014/6/17 16:47:0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章太炎清儒第十二 (访问1693次)
章太炎原人第十六 (访问1625次)
章太炎明独第二十九 (访问1564次)
章太炎哀焚书第五十八 (访问1552次)
章太炎订孔第二 (访问1234次)
章太炎方言第二十四 (访问1227次)
章太炎解辫发第六十三 (访问1223次)
章太炎尊史第五十九(二) (访问1208次)
章太炎儒侠第六 (访问1193次)
章太炎哀清史第五十九(一) (访问1118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